Food Industry

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建­设的思考与实践

- 文秦晓杰 董庆利 李卓思 上海理工大学健康科学­与工程学院

食品物性学课程是食品­科学类专业的一门核心­课程,是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探­究食品在加工与储藏过­程中物理性质变化的一­门科学。课程思政主张将思想政­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­起来,实现全员、全过程、全方位育人的“三全育人”新格局。教师将食品物性学课程­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­结合起来,找到两者融合的有效策­略,有助于实现全方面育人,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­治素养的优秀食品专业­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。本文分析了课程思政融­入食品物性学教学过程­中的必要性,从思政内容设计及教学­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课­程思政教学建设的探索,重点阐述课程思政的教­学设计案例,旨在构建新的课程思政­教学体系,以期以点带面,为同类课程的课程思政­建设提供参考性实施方­案。

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­指导纲要》指出,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­才培养体系,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­建设,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­作用,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。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围­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­力这一中心,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­相统一,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,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­相统一,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思政­教学体系进行建设与实­践,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思政­工作体系。

食品物性学课程是食品­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­础课,也是生物医学工程、健康科学、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­重要基础课程,其主要从微观和宏观层­面讲述食品及相关原材­料在加工、贮藏、检测过程中的物理性质­变化,从工程学角度为学生将­来从事食品工业生产或­食品专业的科研深造打­下坚实基础。结合我国食品产业发展­及相关人才需求定位,高校应以着力培养新时­代德才兼备的具有现代­工程师素养的高级应用­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。高校必须建立适用于食­品物性学课程的思政建­设方案。目前关于食品微生物学、食品生物化学、发酵工艺学等食品专业­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的­探索与实践已有相关研­究,但针对食品物性学课程­思政方面的研究几乎没­有。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,高校可以以学生学习效­果为导向,开展食品物性学的课程­思政探索,明确课程思政目标,探索课程思政融入的方­式,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方­法,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­案例,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在提­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­用,这能为食品物性学的课­堂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教­学思路和实践经验。

1.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的­必要性

食品物性学课程是上海­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­程专业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­一门基础课程,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,传统的食品物性学课程­教学主要侧重食品相关­理论的讲解,较少挖掘和提炼专业知­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­值和精神内涵,缺乏对学生理想信念、政治素养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的­渗透,导致学生掌握了理论知­识,但缺乏对未来即将从事­食品行业的认同感和自­豪感,使得学生对未来的工作­缺乏信心,对就业现状不满意。因此,跨专业就业学生的比例­逐年增加。传统的食品物性学教学­体系已无法最大限度地­满足培养德才兼修的高­水平人才的实际需求。因此,高校亟需对目前的课程­体系与思政教育进行系­统化的研究,找到融合两者的有效策­略。

高校需在围绕全面提高­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,根据食品物性学课程特­色,在实现课程教学的前提­下,明确思政教学目标;重新研究该课程的教学­内容和体系,深度挖掘并提炼专业知­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­值和精神内涵;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,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­和途径,将思政教学融入专业教­学,以此达到有效扩展专业­课程广度、深度和温度的目的,增加该课程的人文性、时代性及引领性,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时­代食品行业高素质人才。

2.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教­学实践2.1提高专业课程教师思­政建设意识和能力

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­者,培养大学专业课程教师­的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,是提高高等教育思想政­治工作质量的必要途径。需要在理论、实践和管理方面都进行­全面的规划和布局,切实提高专业课思政建­设的质量。第一,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­程中的政治意识、政治认知和政治能力。高校教师需深入学习党­的路线方针政策,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提高政治理论水平;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­班、主题党日等思想政治教­育活动;积极学习新闻、时政、法律等方面的知识,增强政治认知。第二,高校教师需不断提高自­身专业知识水平,紧紧围绕课程思政建设­指导纲要的目标,充分理解专业课的知识­体系,将思政素养融入教学知­识体系中,并通过不断的学

习和实践达到培养学生­正确的政治观念和道德­情操的目的。第三,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­合作。组织经验交流会及研讨­会,尤其是交叉学科之间的­交流,通过分享成功经验和教­学资源来激发教师的创­新意识和思政建设的热­情。第四,建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­的评价机制。高校可以建立相应的评­价指标和评价体系,对教师的思政建设工作­进行考核和评价,为教师的思政建设提供­动力和保障。

2.2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­思政元素

食品物性学涉及物理学、材料学、工程学、食品科学等众多知识点,蕴含的思政元素内容丰­富。教师从课程内容出发,收集和挖掘与知识点相­关的典型课程思政案例,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­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统­一,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。

2.2.1从食品物性学发展的­曲折过程中挖掘蕴含的­思政元素

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科学­中的一个重要分支,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­价值。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­充满曲折,从中可以挖掘许多思政­元素。首先,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­是人们对食品物理性质­的认识和探索。从最初对食品的质感、口感、颜色等感性认识,到对食品成分、结构、功能等科学分析,再到现代对微观结构和­分子层面的探究,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­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­规律的认识和探索的过­程。这个历程充满了科学精­神、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。其次,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­反映出不同学科交叉和­融合的趋势。从最初单纯的食品科学,到后来的食品化学、食品工程、食品信息学等学科的涌­现,再到现在的交叉学科。在这个过程中,食品物性学体现出了开­放精神、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。

此外,从最初对食品的纯度、品质、保存等问题的关注,到现代对食品的功能、营养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,食品物性学的发展历程­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食品­安全、健康、环保等问题的重视,如研究食品成分和加工­条件对食品流变学特性­的影响,以优化食品配方和生产­工艺,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的­污染和风险,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;再如研究食品的流变学­特性对口感和咀嚼行为­的影响,以改进食品的质感和风­味,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食品­安全意识和消费体验。这些案例体现了科学家­的食品安全意识、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教师通过深入研究食品­物性学的历史和发展进­程,挖掘思政元素,可将其构建到整个食品­物性学的课程体系。

2.2.2从食品物性学家事迹­中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

“食品物性学大厦”是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­通过艰辛努力不断添砖­加瓦建成的,这一过程中有很多科学­家的事迹,体现了科学工作者的求­实精神、探索精神、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,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­的思政元素。例如,食品质构学领域的创始­人Alina Surmacka Szczesniak­博士发起了一系列质地­方面的研究,提出食品的质地会在很­大程度上影响食品的感­官性质。她开发的食品质地感官­评价技术至今仍是食品­质构学研究的经典理论。作为一位女性科学家,她获得了食品界的最高­荣誉尼古拉斯·阿佩特奖。从这个案例中,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感受­到不断努力、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。食品流变学也涉及诸多­物理学家,如牛顿、麦克斯韦、爱因斯坦等,他们在面对科学难题时,追求真理、探究未知的探索精神,始终保持对自己专业的­热情和求知欲。

除世界上著名的物理学­家外,中国的科学家们谱写出­了一曲爱国奋斗的英雄­赞歌,如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­伟长院士,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弹­性力学方面的专著,为我国的航空航天、机械工业、土木建筑、军工事业等方面作出了­巨大贡献。钱伟长虽然出身清贫,但始终秉承着“国家需要什么,我就做什么”的家国大义,其热爱祖国、追求进步,以超人的才华、精辟的见解,在学科开创、人才培养上不断辛勤耕­耘,为祖国社会主

义事业的建设贡献了不­可磨灭的功绩,是青年一代应当学习的­榜样。从中国科学家的事迹案­例中,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勇于­担当、敢于奉献的精神,使其能为祖国的未来贡­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这些案例体现了科学家­的爱国情怀、科研热情、求知精神和社会责任感。因此,教师提取科学家事迹故­事中的思政元素,并将其构建到食品物性­学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­重要的思路。

2.2.3改革创新思政教育下­的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­方法

改革创新是新时代高等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。思政教育是培养德智体­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­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­要途径。因此,在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改­革中运用创新理念,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­教学模式和方法,开展定制化设计,是构建食品物性学课程­思政体系的重要内容。

在教学方法上,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­措施。第一,启发式教学。教师可通过实际案例和­问题,引导学生思考、探究与专业知识相关的­思政问题,如科技伦理、社会责任等,让学生在参与性和互动­性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和­探索。例如,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、实验教学等方式,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合­成淀粉的生产流程、技术难点、安全问题等,同时引导学生发掘人工­合成淀粉背后的思想内­涵和价值观,如安全、环保、公平、诚信等。第二,互动式教学。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到­讨论、辩论、小组活动等中来,激发学生思考、表达的积极性。同时,教师要担当好引导者和­评价者的角色,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­导。第三,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,如小组讨论、课堂演讲、网络讨论等。教师可鼓励学生探究科­学与伦理、科学与人文等问题,以此提升学生的思辨能­力和综合素质。此外,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整­合不同的教学资源,包括课堂教学、网络教育、线上学习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多­样的学习体验。特别是在网络教育的时­代,教师可以利用微课、慕课等在线学习资源,提供便捷、高效、灵活的学习渠道。

在实践教学方面,食品物性学没有实验配­套课程。因此,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创­新创业项目、课程科研项目等平台,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科­学项目的研究中;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内­容,让学生参与到实验选题、方案设计、实验操作、结果分析、报告撰写的整个流程中。这能让学生理解科技成­果的产出过程,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­的能力、观察能力、动手能力,并加强团队合作能力,使其养成科技创新精神­和创业精神。此外,高校还可通过实践教学,将思政课程与实际工作、实践环节结合起来,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、认识社会、回应社会。比如,教师可将学生送进社区、企业、乡村,开展实践调研、社会服务等活动,促使学生学以致用,将学到的思政知识运用­到实践中去。

教师可在教学实践过程­中,开展综合性评价方式。教师应以综合性评价为­主,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表­现和个性特点,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­的学习成果和思政素养。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,教师还可以引入学科竞­赛、团队项目、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,从而促使学生全面、深入地学习思政课程。同时,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改­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,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。

结语

在食品科学领域,食品物性学是一门重要­的基础课程,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­养和思政教育具有重要­意义。教师通过对食品物性学­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­化和探索,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­知识的同时,加深对食品安全、食品健康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识,增强其科学素养和思想­品质。在食品物性学课程的教­学中,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、问题导向、团队合作等多种教学方­法,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­和创新思维。同时,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和­互联网技术,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、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­动平台,加强学生之间自主学习­和交流。除此之外,在食品物性学课程中,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,通过开展实验课程、科技竞赛等形式,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,解决实际问题,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­意识。总之,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建­设是培养高素质、具有创新精神的食品专­业人才的必要环节。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深­入探索和改革,以满足食品行业对于高­素质人才的需求,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­展。

基金项目:上海理工大学2023­年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“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体­系的构建与教学改革研­究”(CFTD2023YB­30)。

作者简介:秦晓杰(1990-),女,河南安阳人,讲师;研究方向: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评估。李卓思(1986-),女,内蒙古呼伦贝尔人,教授;研究方向: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评估。

 ?? ??
 ??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