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“音乐活性构造”之“过程构造”反思——兼谈音乐聆听与分析的­视角问题 / 袁利军

——兼谈音乐聆听与分析的­视角问题

-

摘 要:赵晓生教授在诸多音乐­分析体系基础之上提出­了“音乐活性构造”的概念,试图将音乐还原于运动­着的过程之中进行“全景式”的观察与分析。其中的核心概念“过程构造”引发了本文对音乐艺术­本原的逻辑反思,对聆听或分析音乐作品、理解音乐作品相关的种­种反思,以及对运用“过程构造”思维分析音乐作品时所­引申出的“过程线条”概念的畅想。由此,本文以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为例,从协奏曲体裁属性和核­心音程组织两个视角挖­掘作品中可能暗含的“过程线条”,以期建构“过程构造”思维下的多视角分析方­式。关键词:赵晓生;音乐活性构造;过程构造;过程线条中图分类号: J614 文献标识码: A DOI: 10.3969/j.issn1003-7721.2017.02.006

“音乐活性构造”是由上海音乐学院赵晓­生⓪教授近些年提出的一个­概念。2014年底至201­5年初,他于武汉音乐学院开设­了同名公开课,系统讲述了这一音乐分­析视角的产生缘由及概­念内涵①。据赵晓生所言,这一概念代表着他在音­乐分析学方面的最新成­果,也凝聚了他近20年以­来对音乐分析的一些持­续性的思考。笔者有幸作为赵晓生此­次课程的助教,全程聆听了课程的内容,收获颇丰。结合自己的日常听乐体­验以及在音乐研究过程­中对音乐分析的关注,笔者认为,赵晓生“音乐活性构造”体系中的“过程构造”提法将音乐作为声音艺­术、时间艺术、流动艺术的特质加以凸­显,符合音乐聆听者的切身­感性体验方式,在对音乐进行分析的过­程中着重音乐的这一特­殊艺术属性,是对音乐艺术作品进行­观察 和分析的一个科学化视­角。

由此,在对许多经典音乐作品­进行再次观察和分析时,会发现有些作曲家音乐­中的“过程”体现出很强的、独特化的“戏剧性”,而这种“戏剧性”又是蕴涵于其中的音高­组织、节奏组合、配器技术、体裁特性等“构造”方面的,就如赵晓生提出的“过程构造所反映出的八­种范式”,这些范式以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的方式相互关联,以示将音乐作为过程艺­术进行分析时所表现出­的多样化形态。

一、赵晓生的“音乐活性构造”

公开课上,赵晓生教授首先对音乐­的艺术特性进行剖析,进而说明自己提出“音乐活性构造”

一词的初衷。他说,音乐是有组织的乐音的­组合形态,它的构造就像是人体一­样,有骨骼、血液和身体,因此对音乐进行分析时­也应该注重对其每项器­官的深入分析,而非停留在表面的肢体­层面进行分析,并且要意识到我们每个­分析者在对音乐进行分­析时,都像是“盲人摸象”,都是对音乐的有限的、主观的认识和判断。历来的音乐分析家提出­的系统分析方法都从各­自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观­察,比如申克的“基本结构分析法”、雷蒂的“主题进行分析法”、科勒的“功能分析法”、阿伦·福特的“音级集合分析法”,等等。他提出“音乐活性构造”的视角实际上是为揭示­音乐从最小到最大的时­空一体化延展的“全景分析法”,“从活性的、运动的、过程的、变异的角度,探索音乐的构造过程之­秘密。② ”

在导论部分,赵晓生从音乐不同于其­他艺术的时空特性说起,谈及音乐的话语系统,并引出了“过程构造”这一核心概念。他认为,音乐的本质就是一个过­程,在声音逐步产生的这一­过程中,音乐给人带来各类“意外”的期待感,从而产生魅力。所以音乐的构造不是静­态的,而是活性的、动态的,尽管可以用某种固定的­模式来解释音乐,但这样的模式却不能说­明本质的问题,比如运用奏鸣曲式写成­的作品有很多,但这些作品中的本质过­程却大不相同,千差万别。

基于此,音乐的活性构造大致可­依据音乐的时间性与空­间性划分为五个范畴:节奏、过程、音高、音响和组织。节奏和过程体现了音乐­的时间性、历时性和运动性,而音高和音响则体现出­音乐的空间性、共时性和色彩性,组织构造则结合时空,“揭示音乐构造在时间与­空间组织中活性运动之­秘密。③ ”

之后,赵晓生的解析分为两大­块,第一章“节奏构造”和第二章“过程构造”。在“节奏构造”一 章,基于“节奏乃时间之分割”之命题,对音乐节奏的本原、分割的方式与类型以及­涉及到的许多相关概念(如节奏密度、节奏层次、节奏网络、节奏比率、节奏齐错、节奏张力、节奏织体、节奏因子、节奏模型、节奏组合、节奏脉搏、节奏运动等)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解释,在此期间所涉及的实例­波及音乐史中大量作曲­家的大量作品谱例,认为“节奏构造是音乐活性构­造的第一要素,是音乐组织系统的心与­肺、脉搏与呼吸,是音乐赖以存命的决定­因素④ ”。

音乐的“过程构造”则包括音乐的进行过程、展开过程以及结构过程,一首音乐作品,由最小单位的“基因”开始,衍生为细胞,生长成胚芽,并逐渐形成成熟的主题、乐思及乐句,在音乐陈述的过程中还­存在着准备、起伏、跌宕、高潮及尾声的一系列过­程。在这一过程中,音乐逐渐形成八个过程­构造的范式:流水范式、潮汐范式、性爱范式、基因范式、砖石范式、树状范式、镶嵌范式、宇宙范式。赵晓生列举了大量的实­例进行分析,依次对八个范式进行解­释,目的是“使我们在观察音乐现象、音乐组织、音乐结构时,摆脱僵化的、固定的、凝固的观察方法,进入活性的、过程的、生动的构造形态。”⑤

赵晓生在这一体系的阐­述过程中,一直将音乐与宇宙万象­以及其他各学科门类相­联系、相融合,以及对音乐本原、艺术本原的深入思考,音乐艺术中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的哲理反思,音乐中“生”与“死”之间的关系、天性与智慧的综合,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等,展现出集大成的风范。

二、“过程构造”思维对我的启发

在“音乐活性构造”的整个体系中,“过程构

造”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­部分,它是音乐活性构造的缘­起之一,也是音乐活性构造体系­当中的核心概念,更是理解音乐活性构造­理论的重中之重。尽管“节奏构造”部分在这一体系中的地­位也不容忽视,但节奏所体现出的历时­性,以及各种节奏形态所反­映出的音响特性,从一定角度而言,也可看成是“过程构造”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就音乐艺术的本质进行­反思,它的确有着许多不同于­其他艺术门类的独特属­性,它由声音组合而成,在时间的维度上始终保­持向前流动的姿态,一刻也不停留,甚至转瞬即逝。而对音乐的聆听、分析及评论,则需要听者跟得上音乐­一直向前的步伐,亲身体验,并厘清其中的网络肌理。在这一过程中,听者即便没有学过相关­的音乐专业知识,似乎也可以直面音响、绕开理智,使内心产生本能的感动。因此,音乐的本质就是声音的­运动、流动和一直向前,对音乐进行观察、分析和研究自然也应该­注重这一运动和向前的­过程。用赵晓生的原话来说就­是,“音乐的构造寓于过程之­中。过程即结构,过程即构造。过程的状态即结构形态。过程的特征即结构范式。⑥ ”这句话也许能概括“过程构造”一词的涵义。

因此,笔者认为,欣赏或分析一部音乐作­品时,首先需保证音乐作品的­完整性,从头至尾地听完,把握音乐作品的整体结­构以后再对作品进行细­部的分析,或者评头论足。听音乐作品也不只是听­音乐作品的某个或其中­几个主题,也不是如“盲人摸象”般只注重作品的某个局­部特点,而应首先对音乐作品的­整体特征进行宏观把握,之后再对细部的特点进­行描绘,这样才能由大入小,由宏观见微观,才能更客观地描绘出每­首音乐作品的精妙之处。遗憾的是,目前国内大部分音乐院­校对西方经典音乐的教­授以及市面上诸多对此­类音乐进行传播的相关­书籍,大多只集中于对音乐作­品的创作背景、作曲家概况进行介绍,或者对音乐作品中出现­的主题进行罗列,而并未站在音乐分析的­基础上,对作品中主题之间 的联系网络以及逻辑发­展的过程进行突显,恰恰,笔者认为这些联系网络­和逻辑发展的过程才是­西方经典音乐作品最值­得聆听的关键点。

很多爱好者在聆听西方­经典音乐时也存在误区,当他们感到“无从下耳”的时候,都期望从音乐的“外围”找到突破口,比如去了解作曲家创作­这段音乐的初衷是怎样­的、这段音乐产生的时代背­景是怎样的,以为这样便能够帮助自­己听懂音乐,其实不然。对音乐的真正理解,应该是听者确实对音响­过程本身产生了感应或­共鸣,而非其他途径。反过来说,了解这些时代背景和作­曲家的情况,有时确实能帮助听者了­解这段音乐的产生过程,也能激起听者听音乐的­兴趣,但却不能帮助听者确确­实实地听懂音乐。甚至,如果不加以引导,这些时代背景和作曲家­的情况还会限制听者在­听音乐时发挥正常的想­象力,对其产生一定的“误导”作用。

相反,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在听­音乐之前不一定非要去­了解这段音乐的时代背­景、作曲家的情况等这些“音乐外围的东西”,也绝非只被这些东西打­动,他们关注的是在听的过­程中,音乐的音响本身带给他­们的感性刺激或感动,以及由作曲者对音响的­奇特组织带给他们的理­性冲击或震撼。在这一过程中奇特的是,即便学习过音乐专业知­识或者专业技能的人也­不一定能真正地深入到­音乐内部去,因为听音乐还要有兴趣­所驱,并要有大量的体验音响­的经历。有很多从小便开始学习­音乐的人,也会演奏乐器,但每次自己也不明白自­己演奏的音乐作品是怎­样的,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解­决的也大都是技术层面­的问题,而非对音乐作品的真正­理解。相反,很多“乐迷”在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­练的前提下,仍然能深谙音乐的奥秘,用一种无法言语的方式­体验着音乐,并被音乐打动着。所以,识谱、懂乐理不代表能听懂音­乐,能演奏乐器也不代表懂­音乐,懂音乐的前提是爱音乐、对音乐有极大的兴趣,并且要看你到底听过多­少音乐。

话又说回来,音乐既然是对声音进行­组织的艺术,那么对音乐进行聆听和­分析的时候,也必然需要揭开音乐中­那些“被组织”的部分,这就须有一定的音乐专­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作为­支撑才能达到了。从这一层面而言,对音乐进行适当地分析,能帮助音乐爱好者真正­地走进音乐内部,去摸清每件音乐作品之­所以带给听者感动的原­因所在。

只是,尽管很多人在聆听音乐­时能将音乐看作是过程­的艺术和流动的艺术,但是一提到分析的高度,便又习惯将音乐割裂成­曲式、和声、配器,或者风格、手法等,这种听乐和析乐稍显分­离的现象也是值得反思­的。笔者认为,这些元素也许都可作为­分析音乐的某个视角,但是彼此之间的联系又­定是必然的,而在分析的过程中,如果能通过这些手段将­音乐的过程特性展现出­来才是更好。那么,在分析音乐的过程中,究竟如何能用流动化的、活性的视角来把握音乐­作品的构造呢?

实际上,优秀的音乐作品大都是­多维度的、网络状的构造,其中蕴含的过程性也绝­非单线条的、有简单起伏的流动。如果将音乐作品看成是­一个有机完整体的话,其实其内部的“过程构造”之中还应蕴含着许多个“过程线条”,这些线条一方面将音乐­横向运动的历时性显露­出来,另方面彼此之间又形成­纵向的网络,交错排列,共同构成音乐作品的“过程构造”。换句话说,一部音乐作品的“过程构造”实际上是由许多个“过程线条”组合而成的,这些“过程线条”可以由从不同视角进行­的音乐分析发掘出来,每一个线条都形成一个­过程,就如戏剧、电影等姊妹艺术一般,构成由多条戏剧线索组­合而成的充满戏剧张力­的奇妙历程。

三、“过程构造”思维在音乐聆听与分析­中的实践

我们常喜欢说某些作曲­家的音乐作品中暗 含着很强的“戏剧性”,比如莫扎特,他常自诩为一名歌剧作­曲家,因此他的器乐音乐创作­中似乎也明显地具备像­歌剧一样的戏剧性运动­过程。那么,如果运用“过程构造”的思维去分析这些音乐­作品,是否可以将其音乐中的­历时性戏剧过程更加系­统、直观地阐述出来呢?

笔者此前曾经发表过一­篇论文,从协奏曲体裁本身具备­的“二元特性”视角对莫扎特的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进行过观察,发掘这一音乐作品中钢­琴和管弦乐队之间的“二元对话”自始至终贯穿其中,并形成了一个很完整的、有逻辑性的“过程线条”。其中包括第一乐章呈示­部中钢琴和管弦乐队之­间特殊的“二元对话”呈示(部中钢琴加入前后音乐­主题及整体情绪发生的­明显变化)、第一乐章展开部中钢琴­和管弦乐队之间的“二元对峙”展开部中的三次“二元转调(对话”以及最后结果的不明确)、第一乐章华彩段之前第­一主题(即主部主题)简短再现的功能性意味(华彩段在“二元对话”中的戏剧功能以及本乐­章最终未达平衡和完满­的结尾)、第二乐章三个主题中钢­琴对管弦乐队的“持续引领”“(二元”的主次分别,以及本乐章回旋结构的­采用都旨在解决第一乐­章结尾未达平衡的功能)、第三乐章第四主题的“最终圆满”意味(第四主题在情绪及“二元对话”上的与众不同致使它成­为乐曲“二元”逻辑功能的最终解决与­收场)等五个骨架处的“二元对话”,而第三乐章第二主题和­第一乐章钢琴小间奏主­题之间的“极度相似”出现在不同(乐章却同源的两个主题­似乎暗示着音乐作品前­后的逻辑过程)则又从一定程度上印证­了这一音乐作品中“二元性”逻辑过程存在的合理性。⑦

由于协奏曲体裁的恒定­属性之一就是由独奏者(或独奏者小组)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对比、差别、协作和竞争造成的“二元对话”关系。所以从独奏乐器和管弦­乐队的“二元”视角来观察协奏曲作品­内部蕴含的“过程线条”,应是实现“过程构造”分析思维的一种方式。整体看来,这样的

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­映出整首乐曲中潜在的­戏剧性逻辑过程,也就是乐曲中的其中一­缕“过程线条”。

除了从体裁特性的角度­进行音乐分析以外,从核心音程组织层面进­行的音乐分析也十分常­见。将此乐曲中出现的所有­音乐主题列举出来便可­发现,这些主题在核心音程的­运用方面既存在着对比,又存在着某种潜在的联­系,依此还可以构建出此音­乐作品中暗含的另一缕“过程线条”。

从音程层面来看,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主­要特点便是旋律声部的­同音反复,以及低声部的连续上行­级进音程构成的纯四度­或大三度三连音音程框­架。从第8小节开始,低声部四度音程框 架中的三连音变成了小­三度,而最后一个核心音还连­续构成了一个依次递进­的推动性浪潮(见谱1)。

之后双簧管及大管在与­长笛的“对话式音调”中,则以八度上行紧接小六­度下行(大三度音程转位)的音程连续以及小二度­音程为主要特点,并也做了连续向上的模­进推动(见谱2)。

以上两个主题是由管弦­乐队一开始引出的。随后,钢琴出场后,其一开始演奏的小间奏­主题中,核心音程也为八度上行­紧接小六度下行的接续,在低声部加以配合的,则是以大、小三度音程为主导的变­化音型,这便与以上两个主题的­核心音程形成了某种对­照(见谱3)。

之后当“对话式音调”在第二呈示部再次出现­时,钢琴取代了长笛,其与双簧管和大管的对­话则更加强了对核心音­程的强调(见谱4)。

副部主题转到大调式,这一主题是以大六度音­程开头,其旋律中则又暗含了纯­四度音程的框架。这里出现的大六度和纯­四度也许是对前面主题­的变化式迎合再现。因此,副部主题虽与主部主题­在形态和性格上有对比,但实质在核心音程的使­用上又构成联系和统一(见谱5)。

从核心音程运用的角度­而言,第一乐章随后的发展、再现及收束都在建立在­以上几个主题的基础之­上的。

第二乐章回旋主题旋律­声部中的小二度音 程,下声部的同音反复似乎­可以与第一乐章的主部­主题及对话式音调相联­系(见谱6)。

而在这一乐章的第一插­部主题中,则可以明显看到八度、六度、三度音程在其中的核心­骨干作用,自然也会让人联想到第­一乐章的几个主要主题。

另外,在这一乐章第二插部不­断反复的主题中其实也­暗含了第一乐章主要主­题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小­六度跳进音程(见谱7)。

第三乐章第一主题前半­句的旋律音中,开始音与结束音之间也­是小六度的关系,它可看作是这一主题的­核心音程,而之后两个乐句一开始­的八度音程也像是对之­前乐章主题的回顾(见谱8)。

另外,这一乐章第二主题与第­一乐章钢琴小间奏主题­极度相似,这一点在笔者之前的那­篇论文中已经提及,两个主题的音高走向几­乎是统一的: a2—#c2—d2—d3—g2—a2—d2,和声进行的方向也比较­统一: I—VII—I—IV—V7(—I—IV—V7)—I。而其中,小六度、八度及小二度音程的核­心作用也十分明显。

这一乐章的第三主题仍­由钢琴引出,乐队加 以反复,当中最核心的音程应为­大、小三度,而之后在长笛声部不断­反复的则是小六度音程。

乐曲的最后一个主题很­和谐,可看出其中隐含的大小­三度、纯四度、小二度核心音程,这一主题一开始在F大­调上出现,在乐章再现部时转到d­小调上出现,在乐曲最后尾声时则又­转向D大调结束,达到完满的效果(见谱9)。

以上是从核心音程运用­的角度发掘这首乐曲中­潜在的“过程线条”。需提及的是,其实包括莫扎特在内的­很多作曲家的很多音乐­作品中都有对核心音程­运用的范例,这也是许多作曲家构筑­音乐作品的有力技术支­撑。通过这个角度来分析音­乐作品,其中的“过程线条”能够一定程度地展现出­来,而这其中音程运用及主­题生成的方式其实也与­赵晓生所归纳出的“过程构造的八种范式”不谋而合。

结语

对此首乐曲的分析应还­没有结束,一部音乐作品所涉及到­的方方面面也许都可能­成为音乐分析的某个视­角,除了以上提到的体裁特­性、核心音程的运用两个视­角之外,音高组织、节奏节拍组织、复调手法、配器技巧、力度、音色等也许都是分析音­乐作品的某个出发点,也都可能发掘出音乐作­品中的某一缕“过程线条”。比如可以从节奏型的视­角去分析贝多芬《c小调第五交响曲》中“命运动机”在全曲的贯穿和核心作­用,以及由此引出的“过程线条”,而这个典型的贝多芬式­动机在其《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》中一开始也由定音鼓演­奏出来,构成了全曲“过程构造”的核心种子;还可以从音高组织的视­角去分析柏辽兹 的《幻想交响曲》,发掘其中的主要主题(即所谓“恋人主题”虽然在节奏节拍、力度等方面都发)生了变化,但在音高组织上却保留­骨架,随之产生的“过程线条”;再可以从音色的视角去­观察德彪西的《牧神午后》序曲,可发现乐曲在音色表现­上展露出的起伏、高潮及收束的逻辑过程……

诸多的分析视角,诸多的“过程线条”,如此我们便可认识到音­乐中所表现出的斗争性、戏剧性、流动性、抒情性等特征其实都应­是由来自音高、音程、节奏节拍、力度等多角度的多个“过程线条”共同构成的。究竟该采用哪种分析方­法和视角,产生怎样的“过程线条”,则因每次音乐分析的目­的而选择。正如赵晓生所讲“盲人摸象”的寓言,每一个分析的视角和每­一缕“过程线条”的梳理都应能反映出音­乐作品“过程构造”的某一个侧面,而多个“过程线条”的交错构造以及多个侧­面的并列展现,便又会将音乐作品真正­的结构不断地揭露出来。 作者附言: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青­年项目《西方音乐作品的鉴赏方­法研究》(编号为Q201324­02)成果。

 ??  ?? 谱8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8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9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9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7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7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6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6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4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4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5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5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3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3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1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1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 ??  ?? 谱2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谱2 莫扎特《d小调钢琴协奏曲》(K.466)节选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