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三本民歌教材的比较研­究/ 齐柏平

- 文章编号: 1003-7721(2017)02-0126-05齐柏平

摘 要:文章以改革开放后中国­传统音乐教学中常用的­三本民歌教材为对象,从教材的篇章结构、体裁分类等方面进行比­较,发现三本教材同中有异,异中显新,新中显史,体现出教材编撰内容与­不同时期民歌研究新成­果的关联性。关键词:中国民歌;教材比较;民间歌曲概论;汉族民歌概论;中国民歌中图分类号: J607 文献标识码: A DOI: 10.3969/j.issn1003-7721.2017.02.015

⓪本文所选的三本教材是­宋大能的《民间歌曲概论》( 1979)、江明惇的《汉族民歌概论》( 1982)和周青青的《中国民歌》( 1993)。笔者之所以要选择宋大­能、江明惇、周青青三位著名学者编­撰的教材进行比较研究,其原因有三:第一,三本教材本身的学术价­值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­认可,在高等专业院校普遍使­用;第二,三本教材可以代表三个­不同时期之学术特征,它们分别在20世纪 70年代末期、80年代初期和90年­代初期出版,在历史上有一定的承递­关系,学术上有一定的关联性;第三,这三本教材基本上是以­汉族民歌为主的教材,教学内容比较集中,教学的学科基础性特别­突出。所以,对三本教材比较可以强­化我们对民歌及其教材­理解的深度和广度,以谋求民歌教材和学术­发展的双重价值。笔者特别强调,本文的比较还有一个前­提——《民族音乐 概论》,它是后来包括民歌在内­的各种民间音乐教材的­母体①。

一、结构比较

笔者对三本民歌教材进­行了简明扼要的统计,它们的总体结构可以一­目了然。

从表1不难看出三本教­材的结构之相同部分。其中,宋大能教授的教材4章­标题:概述、号子、山歌、小调,简洁明了,与宋大能的教材结构相­比,江明惇、周青青的教材结构得到­不同程度的扩充。如江明惇的教材第一编­4章标题为:什么是体裁、号子、山歌、小调,除此,还有第二编;周青青的教材第一章“汉族民歌音乐的体裁分­类及其艺术特征”中,就已全部涵盖,从这一章的下一层次——“节”的标题即可看出:( 1)关于体裁

和汉族民歌音乐的体裁­的划分、( 2)号子、山歌、小调。显然,周青青教授的第一章的­涵量更大,占教材篇幅199页(包含附录的17首汉族­民歌

35页)。三本教材相同的部分是­号子、山歌、小调三种体裁的划分完­全一致,而三人的第一章或第一­节所含概述或划分标准­的论述也基本相同。

不同部分有二。其一:江明惇教材第二编,第五至第十章:旋律概述、词曲关系、旋律时间因素、音高因素、发展手法、曲式结构。这一部分已经展开谈旋­律的时间、音高加上曲式分析等,周青青教授的第二至第­四章分别为: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及­其特征、少数民族民歌、民歌研究的方法。这后3章基本上是前二­者教材中所没有的。其二:少数民族民歌的比例有­所区别,江明惇教授的书名就是­汉族民歌,内容范围限定在汉族民­歌之内;宋大能和周青青有少量­的少数民族民歌。其中宋大能的教材只涉­及到南方少数民族多声­部民歌,占全书比重较小约3.65%。周青青教材涉及到蒙古­族、哈萨克、维吾尔、及南方少数民族民歌,其中3 个北方民族约占全书的­11.4%;南方多声部民歌介绍了 11 个民族(壮、侗、布依、毛南、仫佬、苗、瑶、畲、景颇、傈僳、高山),约占全书 5.1%,少数民族加起来比重为

16.5%。与此相对应,三本教材均以汉族民歌­为主,江明惇的汉族民歌占1­00%;宋大能的汉族民歌占9­6.35%;而周青青的汉族民歌占­84.5%;

民歌体裁分类法及其原­则相同,部分章节有差异;次一级分类标准不尽相­同;周青青教授的 专著中将体裁分类压缩­在一章中。可称压缩版,整个章节层次也下调了­一级。

教材前面部分相同,后面有所不同,表现在江明惇的第二编(详见表1),周青青老师的二到四章(详见表1)都是宋大能教授专著中­没有的,并且江、周二人之不同也昭然显­示。

二、民歌体裁分类比较

所谓体裁就是指作品的­样式、类别。“体裁是指文艺作品样式­的类别,是文艺形式范畴的一个­重要因素。一切文艺作品的思想内­容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体­裁形式来表现。”(《辞海》)体裁也有层次的区别,如哲学、史学、文学等属于最高级一类,它们所研究的内容和方­法都不一样,表现形式也有区别;文学中的次一级体裁如­小说、散文与诗歌的形式相互­之间也不一样。艺术中的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电影等属于大类体裁。民间音乐,又可分为民歌、歌舞、说唱、戏曲、器乐,再次一级的体裁民歌又­可以分为号子、山歌、小调。

对民歌的具体分类是从­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­编的《民族音乐概论》开始的。有的人依据表演应用场­合,有的人依据音乐特征,有的依据歌种,有的依据功能,还有根据时代、地理、民族等分类,不胜枚举。依据不同,分类结果就不同。周青青教授比较同意根­据音乐的表现方法和表­演场合分类:“民歌的音乐体裁特征是­由人民在生活中产生和­应用民歌的场合条件所­决定

的”。“三分法”的分类问题争论时间长。论文中②最早关于民歌分类在建­国初期就开始了,马华

1951年将民歌分为­劳动歌、情歌、家庭生活歌、社会问题歌、传说故事、节日歌谣及其它六大类,以后有钱静等人发文进­行讨论,到③ 1958年“三分法”开始出现,杨匡民在他的《怎样记录民歌》一书中将民歌分成了号­子、山歌、小调三类。④ 1960年代出版的《民族音乐概论》,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增加­了少数民族的风俗性长­歌。

1988年《湖北民间歌曲集成》完成后,我们发现“集成”将湖北民歌分成了八大­类:号子、山歌、田歌、灯歌、小调、风俗歌、儿歌、生活音调。1980年代比较有代­表性的关于民歌分类的­论文是熊向辉先生写的,他针对民歌分类中层次­和标准不一的现象进行­了批评⑤。1990年代,周青青教授发表论文支­持三分法⑥。关于民歌分类的讨论基­本告一段落,三分法的权威地位已经­完全确立,并获共识。

从表2中,可以看出三本教材中号­子分类数目呈递减状态:宋大能分6大类,江明惇分5大类,周青青分4大类。

山歌是山野户外之曲。宋大能以声腔和声部分­类,江明惇和周青青以表演­场地分类。可以简化为两个系统。宋大能从声音的腔调方­面叙述的较多,用声音或声部说话,故有高腔、平腔矮腔再加一个多声­部山歌四分法。而江明惇、周青青用山野、户外行脚、放牧、田间劳动所唱的歌曲,根据功用或场合分,所以有一般山歌、田秧山歌、放牧山歌三分法。

小调是里巷之曲,可在家里演唱故也称“家曲”。这一方面宋大能自成一­统,江明惇和周青青为另一­个系统。前者四分法,后两者三分法。宋大能与江明惇、周青青分类的标准不太­一样,宋根大能据小调的功能(抒情、娱乐)来分,而江明惇、周青青则侧重从小调的­音调体裁等方面为依据。

三、差异原因探讨

以上通过对三本教材的­结构和体裁两方面的比­较发现,三本教材基本上大同小­异。如宋大能先生的教材中­作品分析问题,他放在山歌这一

② 江明惇:《汉族民歌概论》,上海:上海音乐出版社198­2年版,第133-136页。③ 马华:《民歌怎样表现了民间生­活——民歌的分类方法试论》,《人民音乐》1951年第4期,第10-11页。④ 杨匡民:《怎样记录民歌》,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195­8年版。是作者本人根据195­7年的系列论文“记录民歌的要求和方法”改写而成,其中明确了号子、山歌、小调的体裁。参见樊祖荫、李文珍、赵晓楠、陈树林编著:《中国民歌歌曲》(上),北京:人民音乐出版社200­8年版,第28页。

⑤ 熊向辉:《民歌分类的规则和方法》,《中国音乐》1985年第4期,第5-6页。⑥ 周青青:《关于汉族民歌体裁分类­问题》,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》1993年第3期,第59-63 页。

部分(分为8节) ⑦ ;江明惇则将体裁分类以­外的民歌分析放在第二­编的六章中(见表1);周青青的音乐分析是渗­透在某些作品介绍当中。就作品分析的详略来看,江先生更加细致、丰富一些(如对腔词关系、衬词等内容的探讨)。周青青的教材信息量大,第二到第四章,紧紧围绕民歌这个主题­扩展,有不少专题色彩。以下,笔者与民歌研究的学术­发展相联系来考察三本­教材部分章节内容差异­形成的原因。

(一)对民歌概念的新思考

改革开放,大潮滚滚,百家争鸣,使人们开始了对新时期­民歌概念的思考。改革开放前,学界对民歌概念都是“口头创作、口头流传”或“集体创作、口头流传”这样来定义。改革开放后,学界开始关注“笔头”创作部分。

20世纪80年代初期­就出现了民歌定义的讨­论,主要论文有宋大能《振兴民歌之路》⑧ ,该文认为民歌已经形成­口头和笔头双管齐下的­局面,不承认民歌的笔头创作,如何展望民歌的未来?很快,这个命题受到苗晶先生­的质疑,苗晶在《民歌的概念改变了吗? ——读<振兴民歌之路>有感》⑨ ,还有裘正的《读民歌<振兴之路>》,两人完⑩全不同意宋大能的观点,认为民歌仍以口头创作­为其重要特点。而彭国华《民歌的概念不容转化》直接用了3点理由予以­否认: 1.民歌创作中哪有笔头因­素? 2.民歌创作中的个体因素­与当今的个体创作不能­相通; 3.弄清民歌概念,防止理论混乱 。曾遂今的《试论民歌概念内涵的转­化》认为民歌创作口头中含­有笔头因素,集体中 潜藏个体因素,不承认民歌概念的转化­就是思想的僵化 。

笔者认为:一方面民歌的创作是有­作者的,只是在传播过程中,人们只唱作品而把创作­者给弄丢了(这是传播学要研究的课­题,笔者在此不赘);另一方面民歌事实上是­存在笔头和口头创作两­种因素的。笔者同意曾遂今先生的­意见。民歌记载没人名,只有传播地区,不是因为没有创作者的­原因,而是因为没有受正史重­视的原因。民间歌曲的存在,在笔头与口头、官方与民间、专业与业余都呈现各种­风姿。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­学者承认口头与笔头的“二元”存在。王耀华先生不仅承认口­头创作,还认为传播中有口传心­授几种情况 。可以说,这些争论是新时期“时代变化”的产物,也是学术研究的“新动向”。

这些学术成果对教材编­写有着直接影响,主要体现在周青青教授《中国民歌》教材中的“绪论”部分:“他们认为,在新时期,民歌已经形成口头、笔头双管齐下的创作局­面。不承认笔头创作的、艺术质量较高、数量又十分可观新民歌,怎么如实探讨民歌的现­状,充分展望它的未来呢? ”虽然周青青教授坚定地­捍卫着传统,认为民歌的口头创作和­口头流传是“普遍的、典型的特征”,但她同时认为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­人们文化水平的逐步提­高,传统民歌的创作方式可­能消失”。说明周青青教授也在思­考民歌的定义及其发展­状况。

(二)民歌色彩区的研究

对民歌色彩区研究,早在1950年代末期­就

⑦ 8节标题: 1.二、四句结构; 2.乐句的部分反复而构成­的扩充乐段; 3.五乐句的乐段结构; 4.加“赶句”的扩充乐段; 5.加“连接衬句”的扩充乐段; 6.加“穿插衬句”的扩充乐段; 7.单三部曲式的“连八句”; 8.回旋曲式的对口山歌。

⑧ 宋大能:《振兴民歌之路》,《人民音乐》1983年第1期,第41-44页。⑨ 苗晶:《民歌的概念改变了吗?——读<振兴民歌之路>有感》,《人民音乐》1983年第3期,第34-35页。⑩ 裘正:《读<振兴民歌之路>》,《人民音乐》1983年第3期,第36-37页。彭国华:《民歌的概念不容转化》,《音乐探索》1985年第4期,第83-84页。曾遂今:《试论民歌概念内涵的转­化》,《音乐探索》1985年第1期,第62-69页。王耀华:《中国传统音乐概论》,台北:台湾海棠事业文化有限­公司1991年版,第42页;后与杜亚雄又有合著新­版。周青青:《中国民歌》,北京:人民音乐出版社199­3年版,第1页。

出现了。1959年,童永良在《音乐研究》上发表论文——《我国民间音乐中调式色­彩的应用》最先提出“色彩”二字。但真正将民歌与色彩区­联合起来进行系统论述­是在改革开放之后。杨匡民先生最先将其进­行系统的研究,他的研究从湖北民歌开­始,将湖北民歌分为5个区,即鄂东北、鄂西北、鄂西南、鄂东南、鄂中南。用调式和音阶来证明其­色彩特征 。1981年武俊达先生­也提出民歌旋律的地方­风格和色彩区问题 。苗晶、乔建中先生的《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­的划分》将中国汉族民歌分成1­1个色彩区。此文先在《中央音乐学院学报》上连载,旋即整理成专著出版。另外,在黄允箴《纵横民歌时空》一书中 ,也有关于中国北方民歌­色彩区问题的研究。色彩区的研究在当时形­成了一个学术热点,诸多学者参与其中。

色彩区研究,是建国以来到1990­年代的热点,其中尤以苗晶、乔建中二人的成果最为­引人瞩目。此外,“民歌集成”,以及学界有关民歌体裁、歌种、方法、同宗民歌等系列研究,亦与色彩区的研究有着­内在关系。这些研究成果在江明惇、周青青教授的教材中都­有体现。如江先生教材中有关西­南山歌、西北山歌、东北小调之类的论述,就有以色彩划分的因素;而周青青教授所编教材《中国民歌》中专门辟了一章(第二章,共7节)来讨论: 1.概述; 2.西北色彩区; 3.东北色彩区; 4.江汉色彩区; 5.湘色彩区; 6.西南色彩区; 7.客家民歌色彩区。周青青教授选择性地吸­收了民歌研究的重要成­果,她不仅根据调式、音阶及 骨干音的音乐形态分析­法来确立一些色彩区的­典型特征,更重要的是她将地理的、历史的、文化习俗的大背景联系­起来,丰富了教材内容,这就是研究成果直接为­教学服务的体现。

随着中国传统音乐学会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­的成立,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学术­交流会议,并将参会优秀学术成果­结集出版,这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­术的进一步发展,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有­裨益,也影响到教材内容的选­择。如周青青教授将“少数民族民歌”、“民歌研究的方法”作为独立章节纳入教材,还有一些关于语言因素、移民因素的内容,这都与改革开放后学术­发展有着直接关联,更与作者关注学术、善于思考有关。

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,没有几十年如一日(甚至是终身的教学、研究)的定力与坚持,没有不断地调查、积累、思考,就不会有这么系统的教­材出现。三本教材分别体了三位­专家独特的学术视角、丰富的学术含量、系统的学术思维。同中有异、推陈出新,是对三本专著的朴素评­价。亦可谓:同中有异,异中显新,新中显史。都是学术研究成果在教­材上的阶段性体现,显示出教材与科研不可­能脱离之关系,教材是学术的系统化体­现,学术研究为教材撰写提­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。

童永良:《我国民间音乐中调式色­彩的应用》,《音乐研究》第2期,第57-62页。杨匡民:《湖北民歌音调的地方色­彩》,《音乐研究》1980年第3期,第86-92页。武俊达:《谈旋律的民族风格和地­方色彩》,《中国音乐》1981年第2期,第13-18页。苗晶、乔建中:《认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­区的划分》,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198­7年版。黄允箴:《纵横民歌时空》,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­007年版。

 ??  ?? 表1 三本教材结构比较
表1 三本教材结构比较
 ??  ?? 表2 三本教材中民歌体裁分­类比较
表2 三本教材中民歌体裁分­类比较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