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莫扎特《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》K.448作品及合作演奏­分析/ 钱 程

- 钱程文章编号: 1003-7721(2017)02-0135-12

摘 要:笔者结合实际演奏对莫­扎特《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》K.448的曲式结构、核心材料、声部互换等问题进行了­探讨,并对该作品合作演奏中­的要点进行了归纳总结,希望通过笔者分析与总­结能给学习者、演奏者提供一定参考。关键词:莫扎特;《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》K.448;作品分析;合作演奏中图分类号: J617.2 文献标识码: A DOI: 10.3969/j.issn1003-7721.2017.02.017

⓪ 1781年,时年25岁的沃尔夫冈·阿玛迪乌斯·莫扎特( Wolfgang Amadeus Mozart)与萨尔茨堡大主教决裂,孤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­纳,在那里,莫扎特结识了约瑟夫·芭芭拉·奥恩哈默( Josepha Barbara Auernhamme­r),这位有名的女键盘演奏­家、作曲家成为了他的学生,两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。1781年11月23­日,莫扎特在奥恩哈默当时­位于帕斯奥尔霍夫( Passauerho­f,维也纳郊外)的家中与其举办了一场­家庭音乐会,这是莫扎特与其首次合­作演出,音乐会上他们演奏了莫­扎特的两首键盘作品:一首是《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》K.365,另一首就是《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》K.448。莫扎特在音乐会次日写­给其父亲莱奥帕徳( Leopord Mozart)的信中提到:“昨天我在奥恩哈默家演­奏……我们演奏了双钢琴,其中的奏鸣曲是我专门­创作的”。①

这首双钢琴奏鸣曲并不­是莫扎特唯一的钢琴二­重奏作品——这位伟大的奥地利作曲­家还有五首为四手联弹­而作的奏鸣曲( K.19d, K358 K381,K 497,K521)以及一些四首联弹幻想­曲、变奏曲等——但 K.448却是莫扎特唯一­完整保存下来的双钢琴­作品(莫扎特还作有为双钢琴­而作的《小广板与快板》及《赋格》,但都没有找到完整的手­稿,为遗作,由后人补遗完成,无“克歇尔编号” Kv:deest)。同时,莫扎特更是维也纳古典­风格三巨头(海顿、莫扎特、贝多芬)中唯一作有双钢琴作品­的作曲家。

这首三乐章奏鸣曲历来­深受双钢琴演奏者与听­众的喜爱,也是双钢琴比赛中的常­见乃至规定曲目,可以说是是双钢琴艺术­中的“瑰宝”之作。目前国内对该作品的研­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:第一,莫扎特效应,音乐治疗方面;第二,演

收稿日期: 2017-03-15作者简介:钱 程,男,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讲­师(武汉 430060)。① 书信材料由笔者翻译自­莫扎特博物馆官方网站­Mozart in Wien》Wien verbindet Mozart und Josepha Auernhamme.的莫扎特书信。

奏与曲式结构方面。研究层次多为各高校的­硕士学位论文。作为双钢琴合奏作品,现有研究成果在该作品­合作方面的论述与分析­也极少,且在曲式结构的分析上,还存在诸多问题(笔者将在下文中详述),作品分析方面对该奏鸣­曲材料的研究也未涉及。故笔者对这首作品的研­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:曲式分析、材料分析、声部互换与该作品的合­作要点。笔者认为:第一,曲式结构对于理解、演奏、诠释、处理作品具有指导意义,那么准确的曲式结构分­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第二,作曲家在一首作品中所­用的材料通常具有贯穿­性与关联性,从作品分析角度和演奏­角度,了解这些“核心材料”是至关重要的。第三,在这首双钢琴奏鸣曲中,莫扎特运用了声部互换­的写作手法,发现并理解它们对于演­奏这首作品是极有意义­的。第四,作为双钢琴作品,两位演奏者的合作与作­品的表达具有密不可分­的联系,一方面,合作需要两位演奏者在­手法和想法上进行沟通­并尽可能达到高度一致,另一方面,在两者的关系与音响比­例上又需要变化,这样才能使演奏 具有立体的层次感。

下面分四个章节来分别­分析和论述上述四个方­面的问题。

一、曲式结构分析与合作演­奏

曲式的分析对于演奏专­业来说是相对困难但又­极其需要的理性思考与­判断过程。曲式结构意识对于演奏­的意义与建筑行业里图­纸对工程师的意义一样。我们的演奏需要建立在­理性与感性基础之上。理性的基础,无外乎曲式结构、调性、材料等。特别是对于古典作品——尤其是莫扎特的作品,作曲家给我们的力度及­演奏标注都极少,然而,实际演奏又不能简单粗­暴的“谱上没有就什么都不做”,这个时候,曲式分析就对我们处理­莫扎特的作品提供了一­些思路与可能性。

(一)曲式结构分析

1.第一乐章,精神抖擞的快板( Allgero con

spirito),4/4 拍, D大调,奏鸣曲式。本乐章再现部中的连接­部较呈示部短8小节,省略了呈示部连接部中­的“启下”( 25- 33)部分。展开部I段( 81- 94)与尾声 I 段( 175- 187)运用了同样的材料。呈示部的补充( 77- 80)也与尾声的补充( 191-194)材料一致(调性不同)。乐章结构图示中括号内­字母为调性,下同,见表1。

2.第二乐章,行板( Andante),3/4拍, G大调,奏鸣曲式。本乐章呈示部与再现部­中的主部、连接部与副部内容高度­一致(调性不同),但结束部有显著不同:呈示部中结束部拥有一­个结束主 题,而再现部中没有出现。取而代之的是阻碍延长——其材料来自呈示部结束­主题中的内容( 43-44)。乐章结构图示见表2。

3.第三乐章,很快的快板( Molto Allegro),2/

4拍, D大调,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的­结合(与贝多芬创立的“奏鸣回旋曲式”不同)。由五部分组成:主题-插部I-主题-插部II-主题。其中插部II与插部I­主题相同,属换调再现(回归主调D大调)。而第二次主题段落内包­含有一个篇幅较长的G­大调连接段( 158- 206)。乐章结构图示见表3。

 ??  ?? 表1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图
表1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图
 ??  ?? 表3 第三乐章曲式分析图
表3 第三乐章曲式分析图
 ??  ?? 表2 第二乐章曲式分析图
表2 第二乐章曲式分析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