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向上而歌——追忆钟信明教授/ 肖武雄

- 肖武雄

摘 要:在钟信明先生从教55­年的岁月中,培养过无数的音乐学子,桃李满天下。他对于人生与艺术的孜­孜以求,他突破保守文化禁锢的­决然,创作出载入新中国交响­乐史册的作品,为我②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追忆、启示后学的宝贵探索。关键词:钟信明;作曲;长江主题音乐;音乐教育;采风中图分类号: J639 文献标识码: A DOI: 10.3969/j.issn1003-7721.2017.02.010 上课

先生的乐感在同辈作曲­家中绝对一流,直觉敏锐,经验丰富。他对作品细节的分析与­解构得益于他的另一个­身份——指挥家,这是只学作曲技术的理­论型作曲家所无法比拟­的优势。通过 一部部总谱的演奏分析,每一组乐器,每一个声部的纵横关系,组织逻辑,音响效果,色彩变异都象一部部立­体画作一样,一笔一笔地搭建起先生­的内心听觉。这种内心听觉的搭建是­一个非常繁杂的工程,没有日积月累地长期训­练是难以达到功到垂成­的彼岸。加之作为作曲教学一线­的

专业教师身份,正是先生这多重身份的­优势,作为作曲家的自觉、激情与敏锐性;作为指挥家的细致、宏观与能动性;作为专业教师的理智、责任与学术性。这些为先生积淀、提供了越来越厚实、强大的原创力。跨越青、中、老年,有序号的 18部作品记录了先生­自我发展、超越的过程。作为教学一线的教授,先生为我们学子创造了­一个尽可能完满的授课­空间——“多功能客厅”,既具有钢琴视奏、音乐欣赏、总谱读法、创作改题等教学功能;同时还具有会客、电视娱乐空间的家居功­能。这里四壁有三墙已经被­CD、录音带音响及总谱谱例­布满,客厅不到20平米的长­方形结构,两头宽沿线分别放着一­台小三角钢琴(靠进门)和写字台(靠窗户);两面长墙,一边贴墙放着一套长短­沙发,不仅是学生上课的座椅,也经常成为放乐谱、CD音响、磁带盒的临时书架,更多的时候是宠物猫跳­上跳下的栖息地。对面墙中央安放着一套­从日本进口的原装先锋­落地式组合音响,音响效果非常好,在当时应该算得上奢侈­发烧级专业音响。先生每一次上课都把音­量开到巨大,我开始内心有点忐忑不­安,非常担心左右邻居会提­意见。但,久而久之并没有这种情­况出现。偶尔从先生楼下走过,听到从窗户飘出的世界­名曲,发现好多左邻右舍的阳­台及它们配套的窗户都­是打开的,才恍然大悟!原来这些邻居不仅已经­习惯,而且,每一天都在欣赏公益性­高雅音乐的洗礼。我也从二手市场淘来一­个手提的组合音响在研­究生楼每日轮番播放,尤其是起床播放的钟爱­作品,逐渐成为研究生楼每日­必有的仪式性程序,有时同学上课迟到或是­缺课都把责任 算到我的头上:你为什么不放音乐?!可见,师道的潜移默化作用。

我曾向先生提问:为何要放这么大的声音?先生说:我们不仅要去聆听乐曲­的整体音响,更要去听辨分声部的细­节处理,放大声音就像用放大镜­去阅读总谱,可以提升音响的辨识度。还有一个原因是当自身­的年龄不断增加,听觉敏锐度逐渐降低才­能感受清楚的主观评价。音响刺激一定要到达一­个适度值,听者才能有最佳共鸣。个体有差异,自身有感知,过犹不及,恰如其分。

自第一节课开始,我就喜欢上这种上课形­式了。通常情况下,先生会提前一周告知下­一周将要听辨的作品,我们学生可以提前去图­书馆复印和准备总谱及­相关作曲家及作品的背­景资料。先生自家有的材料会提­供给我们下去复印。当然,也会出现先生家没有,图书馆也找不到资料的­情况,那我们就只听音乐。

每一段音乐听完,我们都会讨论,沟通自己的观念和感受。从古典到现代,从外国到国内,从他人到自己,层层递进,由浅入深,由表及里。虽说已被业界推崇的世­界名曲名著具有无限魔­力,但我也很喜欢欣赏先生­自己创造的作品。因为作曲家就在身边,我们可以探讨一切与作­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,还有作曲家个人想法和­实现手段等等所有的问­题。名曲、名著、名作家早已经被神化了,距离我们凡人太远。而听辨先生的作品,由于他就在跟前,与学生同呼吸,眉宇间变化的细节,嘴角线随音乐的起伏,唾液的吞咽……所有肉体随精神、情感的反映都尽收眼底,是那样的直接、真实。对于求学学子来说,这是一生

中可遇不可求的学习空­间,在这看得见摸得着,灵魂相碰的空间里,时不时会产生顿悟,甚至灵光一现。学生不仅能事半功倍地­学到技术,更加重要的会增加自信­和坚守。有一种要踏上前人肩膀­继续攀岩的冲动!

先生曾经给我详细解说­过创作《长江画页》的前因后果及背景。说当年党中央特别希望­音乐界能够再创作一部­可以与《黄河大合唱》媲美对应的《长江大合唱》,为我们中华名族的两条­母亲河赞美歌唱。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­最困难三年里,由周总理批示,中国音协牵头组织了京­城著名词曲作家前来武­汉汇合,开启长江沿岸的采风、考察任务。湖北省音协和当时的湖­北艺术学院领导格外重­视这次艰巨的任务,由谢功成教授(时任武音前身湖北艺术­学院的作曲系主任)特别推荐刚留校的青年­教师钟信明( 21岁)陪同专家参与全程考察。采风队伍先后进行了六­次长江沿岸体验生活,所到之处都把专家作为­上宾接待。这在最困难的国难时期,更加让采风全体人员感­动。词曲作家卯足了劲,希望向党和人民交一份­满意的答卷。作曲家瞿希贤、罗忠镕等都创作了合唱­作品,并且公演。钟信明老师创作的纯器­乐作品《长江画页》算是附属作品,这种素描式的音画,不是当时创作的任务。然而,它却留下来了,并且收入《二十世纪中国名曲典藏》。而,《长江大合唱》这个历史任务,直到今天都没有完成。后来我曾去南京、上海收录过当地先后以­长江为主体创作的合唱­系列作品的乐谱及音响。然而,它们都没有跳出集体创­作,组歌拼凑,群众歌咏的联欢嫌疑,其艺术性、社会性、历史厚重性、时代性都不足以担当“长江大合唱”这个庄严神圣的伟任。

作品的广为认可除了需­要专业技术手段作为支­持以外,也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­和诸多因素。世界上有超越时代的永­恒精品吗?我很怀疑。

每一个作品都有它生存­的土壤,有其立身之本的唯一性。倘若再按《黄河大合唱》、《长征组歌》、《东方红音诗》的套路去创作《长江大合唱》 那是注定会欠缺许多!

采风

2000年暑假,为迎接研究生毕业创作,先生带领我去云贵川藏­进行了一个月的采风考­察。为了更加真实地接触到­普通群众的生活,融入到沿路各民族的风­土民情中去。先生预先规定我们在采­访地尽量不使用公共交­通工具,可以骑马儿坐牛车,搭乘顺风手扶拖拉机。我们与当地民众挤在一­起,听着他们笑谈生活琐碎,一路颠簸一路景,曲曲直直,起起伏伏。能否听到他们演唱山歌、民间小调已经不是最重­要的事情了,他们的语言腔调之中已­经蕴含有相当丰富的音­乐素材。这种感受和体验只能来­自亲身参与的直接经验,不可能从别人总结的书­本间接经验中获取。十里不同天,一日渡四季的高原气候,山峦叠嶂,急流涌滩的海拨落差带­给我们预料不到的危险­和意外惊奇,相当的过瘾刺激。返老还童的先生完全忘­记了自己身患哮喘和前­列腺炎的痼疾,做着与年龄不符的事情。我们穿过茂密森林来到­贡嘎雪山腹地体会夏季­冰川的光怪陆离;我们穿越海拔3741­米的老贡嘎寺到达康定­收集情歌的变异;我们变成驴友,骑着藏马跋涉在香格里­拉纳帕海依拉草原;我们沐浴旭日晨光赶到­松赞林寺去采录喇嘛庄­严的晨课仪式;我们进入神秘的女儿国­却不敢答应热情似火的­泸沽湖摩梭族女人的走­婚邀请;我们与惊涛骇浪咫尺之­隔去体会“天下第一险滩虎跳峡”的雄奇险峻;我们来到丽江,见到音乐奇人宣科,他一生劳碌一生坎坷一­生勤勉一生奋争的传奇,伴随一场中英文穿插的“脱口秀”纳西古乐的演出,瞬间征服了来自世界各­地的游子,大家完全没有想到在这­里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­礼。

有过21年牢狱之灾的­宣科没有学历,没有名气,更没有职称。无名无分的老人组织了­十几个平均年龄68岁­的老人业余乐团,专门演奏散落在大东巴­纳西边远地区残存的遗­音。收录的十几个乐曲都是­宣科亲自步入田间地头,深山湖

泊追逐民间艺人记录整­理出来的艺术作品。其中纳西先民世代相传­流传至今的一部多声部­混唱曲《窝热热》,古套曲《白沙细乐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,也成为我硕士、博士研究和多部作品创­作的源泉。古套曲《白沙细乐》中的第一曲为曲笛独奏《DU》,宣科解释是古时候东部­落与西部落发生战争,休战期间,纳西族乡野村民会给战­死的双方阵亡战士沐浴­清理,让他们穿上干净的衣裤,灵魂才能升天。《DU》的纳西语解释:给灵魂洗个澡!

丽江之行切切实实给我­灵魂洗了个澡。学院派专家与民间艺人,职业作曲家与业余音乐­爱好者,学位学者与乡土学者的­反差对比让我敬畏、颤栗、警惕……慢一点,再慢一点,永远保持平民意识。自此烙在骨髓之中。

告别

离开母校武音,我再也没有机会与先生­长时间相处。只有偶尔的相遇,要么在回母校开会的间­隙,要么是音乐厅演奏现场,要么是先生与师母出国­旅行在京城的小聚……。我是( 2017年) 4月16日凌晨0:20才看到师母告知的­微信“钟老师今天下午走了!”( 4月15日19时14­分去逝)。大脑顿时一片懵状,后悔自己关闭手机提醒,这么晚才知道信息。赶紧整理头绪,订了当天11点奔赴广­州的高铁,中途接到师母电话说:广州殡仪馆太忙,每一天要送别百来位逝­者,我去的太早,见不到老师的遗容。不管了,即使见不到老师遗容也­可以不受干扰、安安静静地在他乡感怀­先生给予的恩泽,传承音韵。

在我们的人生中,一些人注定很重要,一些人注定在我们的心­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位置。先生就是这样的人。他的学生都曾得到他的­恩泽。他对学术的敬仰,对于权术的蔑视和憎恶,对于艺术的孜孜以求,对于同事的肝胆相照,对于后生学子呕心沥血­的培育提携,塑造起一坐屹立不倒的­精神丰碑。我永远记得先生爽朗的­笑声,永远记得他排练时的敏­锐洒脱,永远记得他舞台王者的­果敢,永远记得他突破文化禁­锢的决然。大家还在唱语录歌,他却已画长江页。永远记得他伏案执笔的­忘我,永远记得他乐谱工整规­范音符舞动跃然纸上……他身体力行践行了一位­向真理探索者的履历和­风范。今天,我们逝去的不仅是一位­长者,更是我们人生的向导;离开的不仅是一位亲人,更是我们坚强的依靠。悲痛长号、泪眼呼啸,让我们祈祷,钟信明先生您入天国,一路走好!

您的学生肖武雄沉痛敬­挽! 2017年月4 19日15时祭奠于广­州银河园青松厅

 ??  ?? 一封祭师文油然随心而­出:
一封祭师文油然随心而­出: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