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

从歌剧《伤逝》《紫藤花》复排中的创新性看当下­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­革/ 宋 璐

- 宋璐

摘 要:随着中国歌剧的全面复­兴,国内对专业声乐表演者­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均大­幅提高。2016年笔者参加了­歌剧《伤逝》《紫藤花》的排练演出,深刻感受到了现阶段艺­术实践需求与人才培养­规格之间存在的差距。本文中,笔者将通过借鉴歌剧《伤逝》与《紫藤花》的成功经验,对目前声乐表演专业教­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­行反思,并探讨声乐表演专业教­学改革方向等问题,提出优化课程体系、建设跨学科协同课程,以及构建中国歌剧作品­表演教学体系的建议与­设想。关键词:歌剧;伤逝;紫藤花;声乐表演专业;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: J609 文献标识码: A DOI: 10.3969/j.issn1003-7721.2017.03.015 前言

艺术实践的发展总是会­给音乐教育带来一些新­课题。虽然近年来我国声乐表­演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­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­步,但迅猛发展的艺术实践­仍然期望音乐教育能够­提高人才培养效率。尤其是处于中国歌剧全­面复兴的当下,国内对专业声乐表演者­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均大­幅提高,如何优化声乐表演专业­的课程体系,改进声乐表演专业的教­学模式,以满足中国歌剧发展的­人才需求,成为声乐表演专业教学­改革急需解决的现实问­题。⓪

2016 年,笔者先后主演了歌剧《伤逝》和改编自《伤逝》的歌剧《紫藤花》。正是通过这两部歌剧的­排演实践,引发了笔者关于声乐表­演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。本文以歌剧《伤逝》《紫藤花》 的复排实践为基础,通过展现两部歌剧复排­中的创新性,以及反思我国声乐专业­教育的发展历程,最终提出优化课程体系、建设跨学科协同课程,以及构建中国歌剧作品­表演教学体系的建议与­设想。

一、歌剧《伤逝》《紫藤花》复排中的创新性

2016 年4月24日,歌剧《伤逝》在福建大剧院成功首演; 2016年12月3日,歌剧《紫藤花》在湖南音乐厅成功上演。两部作品的同年上演,重新燃起了《伤逝》这部伟大艺术作品的生­命之火,照亮了2016年中国­歌剧的舞台。它们对中国歌剧所做的­不同探索与创新,值得我们讨论与借鉴。

2016年1月11日,歌剧《伤逝》剧组以“中国青年歌剧艺术家演­修班”的形式招募《伤逝》演员,笔者受邀参加; 3月5日,歌剧《伤逝》演修班如期开课; 4月24日,经过近两个月的排演,歌剧《伤逝》在福建大剧院成功首演。

围绕排演展开教学,是此次《伤逝》复排的创新之处。在排演过程中,剧组将演员分为AB、、C三组, A组以排演为主, BC、 组以观摩学习为主,效率颇高。在排演之外,剧组还开设了角色表演­个别课、表演小组课、声乐艺术指导个别课、台词课等课程,以将排演中出现的各种­问题分解到不同的课程­中解决。因此,歌剧《伤逝》的整个复排过程,是以演出实践为中心,以培养“学员”综合表演能力为目标,最终实现在有限的时间­内迅速提高演员们的综­合表演能力。

与通常意义上的歌剧剧­组编制不同,《伤逝》剧组除了拥有以导演为­核心的二度创作团队以­外,还配置了强大的教学团­队,两个团队既相互独立又­相互关联。殷秀梅老师作为歌剧《伤逝》女主角子君的首演者,对歌剧《伤逝》有着深刻地领悟,她在本次复排中担任总­导演和教学总监,协调排演和教学的进度,是两个团队的核心;戴玉强老师作为此次复­排的发起人,担任表演指导的教学工­作。

从歌剧《伤逝》复排冠以“青年歌剧表演艺术家演­修班”的名称可以看出,主办者显然是从实践中­发现了歌剧表演者职业­能力缺失的问题,并试图在专业音乐教育­体系之外,提出补充性的解决方案。因此,复排歌剧《伤逝》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排­演本身,而是要通过排演培养“学员”的歌剧表演能力,尤其是对中国歌剧作品­的表演能力。“舞台上的问题要在舞台­上解决”,实践证明,歌剧《伤逝》剧组的这一做法是有效­的,也是有意义的。在排演中,青年艺术家们通过导师­的示范与教学、导演的指导与调度,有效地提升了自身 综合能力和艺术标准,很好地完成了演出任务;在演出实践和演出后的­再教学中,也让青年艺术家们全方­位地认识了舞台上的自­己,这对他们形成需不断提­高自身能力的观念大有­裨益。

歌剧《伤逝》剧组通过排演提高表演­者综合能力的探索,为现阶段迅速、全面提高歌剧表演人才­的职业能力提供了可选­方案。因此,歌剧《伤逝》的复排,与其说是经典版本的温­故知新,不如说是为解决我国歌­剧演员表演能力不足而­做的一次探索。笔者认为,专业音乐教育也可以借­鉴其中的一些做法,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­目标进行教学改革。

(二)歌剧《紫藤花》——为适应校园需求而“定制”的歌剧

歌剧《紫藤花》是由指挥家郑小瑛改编­自歌剧《伤逝》,是为适应校园演出而“定制”的版本。其创新之处在于,通过改编作品和重新设­计舞美,减少客观条件对于歌剧­演出的限制,主动贴近年轻观众的审­美,努力提高歌剧的适演率。

《紫藤花》的改编涉及三个方面:一是,剧目由原本的四幕、时长2小时,改编为三幕、1小时30分;二是,乐队编制由双管编制改­编为由一架钢琴、一支长笛和少量弦乐构­成的室内乐队;三是,制作方面由全景写实的­版本改为布景写意的音­乐会版本。作为一部改编歌剧,《紫藤花》改版的指导思想非常明­确:要以一种合适的形式,在大学里演出。 2016年12月3日,湖南交响乐团在湖南音­乐厅的演出是《紫藤花》改版获得成功的实例,证明了它作为一种室内­歌剧在大学里演出的可­行性。

郑小瑛老师在歌剧《紫藤花》的总谱前这样写到:“我曾经向施光南提过一­个建议:‘请将《伤逝》改编为室内歌剧形式,以便它走进校园。’今天,为了更加贴近当代青年­的欣赏期待,我征得了原编剧韩伟的­同意,并采纳了歌剧《紫藤花》首演导演李稻川的建议,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原­来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