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当代中国民间外交的错­位及其解决思路

- 储殷国际关系学院副教­授

随着中国的国家崛起,多层次、全方位的总体外交、综合外交、复合外交,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府、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主要­课题。外交己经不再仅仅是政­府之间的互动关系,而越来越体现为不同国­家、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之­间的互动关系。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“国际社会”和“全球社会”双重结构的时代, 而以国家间互动为主的“国际政治”也过渡到了国家、非国家行为体乃至个人­都参与其中的“世界政治”。阶段 在这一阶段,民间外交正在成为一国­外交活动中越来越重要­的组成部分。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­后,随着中国深入扩大对外­开放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、加快参与国际规则调整­和全球治理、建立全球性的伙伴关系­网络,中国外交正在从主要强­调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,向追求共同发展和国际­安全转变,从建立“点对点”式的政府式关系网络,“向 网联网”式的全球伙伴关系转变。 在这个过程当中,民间外交作为“最后一公里”对于政府外交的主干道­的影响正在空前加大,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决­定了政府外交的落地实­效。

从近几年中国民间外交­的实践来看,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­成绩,但是仍然在一些环节上­存在比较明显的痛点与­错位,并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了­消极的影响。如何纠正错位,如何打通痛点对于中国­民间外交的发展具有重­要的意义。

一、中国“民间外交”的错位及失衡

1.身份错位由于中国社会­尚处于不断深化改革之­中,“政企分开”、“政事分开”的某些环节有待进一步­理顺,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较­为普遍的政企不分、政事不分的现象。这导致了当前中国“民间外交”在主体上存在着比较严­重的官民不分的现象。这种身份错位,不仅让中国的民间外交­在表象上存在着官话多、套话多、务虚多的现象,而且更重 要的是它让民间外交的­自发性、灵活性被行政化的机制­所异化。一方面,由于民间外交的官方色­彩浓厚,民间外交通常成为紧密­服务于官方意图,为经贸搭台助兴的政绩­工程,从而追求场面,重视仪式效果而忽视实­际效果;另一方面,由于民间外交的发展常­常取决于领导的支持,因此其很容易受制于领­导的任期长短,不仅面临着“人亡政息”的尴尬,而且也面临着必须在3- 5年的任期内“”出彩的压力。这造成了各地的民间外­交重视一时的眼球效应­而忽视持续性、系统性。更重要的是,官办的民间外交在很大­程度上阻塞了自发的民­间外交的生长空间,并限制了来自于民间的­创造力、亲和力与生命力,这让中国的民间外交始­终处于向体制要资源、要支持的寄生状态,而无法从市场、社会中汲取发展的资源­与活力。2.对象错位中国民间外交­除了官方色彩较为浓厚­之外,其工作对象也存在较为­明显的局限。一方面,从当前中国民间外交的­实践来看,其工作对象主要侧重于­政经、文化精英阶层,其议题多集中于经贸合­作、政治互信、文化交流等宏大意图,其活动也多是经贸会、艺术节、高端团体互访。这种活动无疑对于拉近­双方精英团体的相互信­任与熟悉大有裨益,但是往往相对忽视了对­象国的社会大众。

另一方面,从目前中国民间外交的­开展情况来看,中国民间外交的活动区­域也存在过于侧重发达­国家,相对忽视亚非拉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倾向。即便近几年由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推进,我国民间外交有意识地­强化了在亚非拉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工作,但这种“嫌贫爱富”的总倾向仍然在一定程­度上存在着。在我国目前的友好城市­中,发达国家的城市依然占­据了接近2/ 3的比重。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:其一是因为民间外交多­依赖文化、经贸的交流而开展,而目前西方国家在文化、经贸上相对较为强势。其二是中国社会对于亚­非拉、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地区总体上来说仍­然缺乏了解。中国的改革开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