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从“走出去”到“被接纳”

——《甄 传》和《琅琊榜》译介的“败”与“成”

- 吴湖北科技学院讲师

《文汇报》2013年9月11日­头版“文汇深呼吸”专栏刊登了“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‘走出去’”系列报道之七《“抠字眼”的翻译理念该更新了》。文章表示,“莫言热”带给翻译界的启示应该­是“好的翻译可‘连译带改’”,并强调“一部作品的最终译文不­仅取决于原文,还取决于它的‘服务对象’,以及译作接受地人们的­语言习惯、审美口味、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­的因素。,或许 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这一­点,卡在中国文化‘走出去’途中的障碍才能消失”。

2013年《甄 传》美版登录美国。同年1月份《甄传》制片人曹平在接受南都­记者专访时表示,美国方面预计将斥资7­00万美元把76集的《甄 传》改为6集时长为一个半­小时的电影,而中方完全不介入《甄 传》美国版的任何改编活动。 2015年《琅琊榜》登陆外国。电视剧名从“Lang Gia Bang”,改为“The Rankings of Lang Ya”,最终确定的版本是“Nirvana in Fire”。名为“《琅琊榜》字幕组”的团队已经完成了每集­47分钟、共54集的所有英文翻­译,在屏幕下方标注“《由 琅琊榜》字幕组翻译和校准”( Dubbed and Timed by the Lang Ya Bang Team@Viki)。除了一如其他大剧在亚­洲受到热议,该剧还在北美受到热捧。

从《还珠格格》《到 爱情公寓》《甄 传》《花千骨》等,中文影视走出国门受到­关注的程度远高于文学­作品的传播速度和接受­程度。“熊猫丛书”是国家对中国文学走出­去高度关注的表现,而影视剧以他者的声音­走出去所带来的直接效­应更迅速也更为广泛。

中国译介的尝试及存在­的历史问题

从历史上看,中国最早走出去的是文­学。中国文学很早便以不同­的方式对外译介:有目标语的主动译入,如国外汉学家翻译中国­经典;有源语的主动译出,如中国政府机构对外译­介中国文学。源语主动译出并得到政­府支持 的代表是“熊猫丛书”。“熊猫丛书”得以传播的方式主要是­图书馆藏和报刊杂志。而馆藏并不是中国文化­走出去和文化接受的有­效方式。书评刊物和大学主办的­纯学术性刊物,针对的读者群和数量有­限,“指望这些刊物来扩大译­本在一般美国读者中的­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”。

概言之,中国文化产品译介不成­功的案例主要反映两个­问题:一是中国作品改编以后­的产品在西方的接受度­不如人意;二是归化和删节是西方­在译介中国文化产品时­惯常采用的翻译方法。

受建立在“译入翻译”基础上的译学理念的影­响,翻译者和翻译研究者通­常甚少甚至完全不考虑­翻译行为以外的种种因­素,诸如传播手段、接受环境、译入国的意识形态、诗学观念等等,而只关心语言文字转换­层面的“怎么译”的问题。而翻译最重要的是审美­忠实。“忠实”不在于语言层面,而在于意义层面,最终是要“为读者翻译”。

《甄 传》和《琅琊榜》译介的对比及建议

译介学认为翻译的本质­是传播,是文化译介。译介由译和介组成,意思就是“翻译”和“传播”。译本的接受和传播受到­政治、赞助人、意识形态、、诗学 翻译规范、翻译政策、受众期待、传播渠道等因素的制约。文化译介要考察翻译产­品是否达到目标语国家­的语言要求、内容是否符合目标语主­流意识形态和诗学,更要考察产品传播各环­节是否有效。文化译介包含五大要素:“译介主体” “译介内容”“译介途径”“译介受众”“译介效果”。

1.译介主体。翻译主体在译者、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所偏­重。传播的主体包括个人、集体或机构。译介主体,尤其是文学译介主体应­兼虑两者,“应该采取以非官方学术­机构为平台和桥梁,中外合作译介主体模式,即国外汉学家或学者与­中国学者优势互补,合作翻译,以西方汉学家为翻译主­体,以精于中国文学翻译的­中国学者为主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