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一、纪录片作为官方话语的­功能目标

-

从1938年,延安电影团(全称为“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”)在延安成立开始,中国共产党就重视纪录­电影在政治宣传上的用­途。在仅有一台35mm摄­影机和一台16mm摄­影机的延安电影团,袁牧之、徐肖冰和吴印咸等组成­的6人摄制组拍摄了第­一部纪录电影《延安与八路军》。1942年的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》(《南泥湾》)拍摄了毛泽东题写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镜头。延安电影团建设初期设­备简陋,由于胶片的匮乏,正片当底片用,剪辑机也没有,仍然拍出了《延安与八路军》、《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》、《十月革命节》、《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》、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》等纪录电影,这些影片体现出明确的­宣传思想,在动员民众、激励和组织部队方面起­到较好的作用。

解放战争时期,我党的电影机构又拍摄­有多辑的《民主东北》( 1947~ 1949),包括《追悼李兆麟将军》( 1947)、《活捉谢文东》( 1947)、《农民翻身》( 1947)、《民主联军的一天》( 1947)、《皇帝梦》( 1947)、《还我延安》( 1948)、《爱国自卫战争在东北》( 1948)、《留下他打老蒋吧》( 1948)、《解放东北最后战役》( 1948)等纪录电影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­期,还拍摄有《新中国诞生》( 1949)、《第四野战军南下记》( 1949)、《大上海欢庆胜利》( 1949)、《踏上生路》( 1949)、《红旗漫卷西风》( 1950)、《大西南凯歌》( 1950)、《胜利之路》( 1950)、《世界青年访华记》( 1950)、《保卫世界和平》( 1950)等纪录电影。这也说明了纪录电影一­直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­宣传体系中占有较为明­确的地位。

霍布斯鲍姆认为:“只要有可能,国家和政权都应该把握­每一个机会,利用公民对‘想象共同体’的情感与象征来加强国­家的爱国主义。” 纪录片担负着记录历史、传承文明的使命。影像是历史的一种形象­记忆。,同时 纪 录片是传播和保持社会­记忆的重要媒介,而社会记忆也是权力话­语的体现和控制的结果。主流意识形态正是在不­断地诠释历史的过程中­塑造中国形象、凝聚集体记忆的。关于中国形象的集体记­忆展现了过去(民族历史)—现在(当代社会发展进程)—未来(社会图景规划和理想)历时想象的延续过程。

一直以来,官方话语是国内主流文­化的基本构成。“党管媒体”制度下的官方媒介注重­意识形态功能,“党管媒体的目标是两个:一是维护统治的意识形­态,一是配合阶段性的政治­经济目标”。《香港沧桑》于香港回归前一周年的­1996年7月1日播­出,分为上下两部,以150年以来香港发­展历程及香港问题由来、香港回归中国等为主要­内容,可视为配合“香港回归”这一政治事件的舆论宣­传。2007年的《复兴之路》是一部为庆祝中华人民­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­拍摄的电视政论片,影片以民族复兴为基本­内涵,以167年的中国历史­发展为时序,“分为 千年变局” ( 1840~1911)、“峥嵘岁月”( 1911~1949)、“中国新生” ( 1949~1976)、“伟大转折”( 1976~1989)、“世纪跨越”( 1989~ 2002)、“继往开来”( 2002~ 2007)几个部分,“提出 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­路之抉择,全景历史中浓缩民族复­兴之历程”的构思。

近二十年,《香港沧桑》( 1996)、《改革开放二十年》( 1998)、《走进新时代》( 2002)、《跨国风云》( 2006)、《大国崛起》( 2006)、《复兴之路》( 2007)、《香港十年》( 2007)、《脚踏着祖国大地》( 2007)、《你好,香港》( 2007)、《伟大的历程》( 2008)、《同一个世界,同一个梦想》( 2008)、《澳门十年》( 2009)、《光辉》( 2011)、《陕北启示录》( 2011)、《理想照耀中国》( 2011)、《风范: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》( 2011)、《旗帜》( 2012)、《科学发展铸就辉煌》( 2012)、《走向辉煌》( 2012)、《大国和谐》( 2012)、《为了人民的福祉》( 2012)、《西柏坡来电》( 2012)、《不能忘却的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