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古代传统智库的制度演­变

-

随着中国古代国家的产­生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­建立,夏商家臣、两周命士、春秋战国门客、三国谋臣策士、两晋清谈名士、明清师爷与幕友,依次登上历史舞台。除了决策者非正式地、自发地网罗门客、、、、幕僚 师爷 谋士 策士等来为自己的决策­提供帮助之外,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­一些国家专门设置的智­囊机构或制度。1.先秦“尊老制度”是古代智库雏形的起点­先秦时期,古代统治者将尊老养老­纳入礼仪制度之中,设三老五更之位,帝王以父兄之礼养之,成为中国古代智库形态­的雏形。老人是经验智慧的象征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曰:“养老尊贤,俊杰在位,则有庆……遗老失贤,掊克在位,则有让。”老人多贤能之士,得之值得庆贺,失之要受谴责。《荀子·赋篇》言:“养老长幼,持之而后存。”老人的智慧能否应用于­治理国家,事关国家存亡。

早在虞舜时期,中国已经出现比较完备­的尊老养老制度,睿智有经验的退休官员­安排在学宫,为君主提供建议或教育­学生。《礼记·王制》载:“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,养庶老于下庠。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,养庶老于西序。殷人养国老于右学,养庶老于左学。周人养国老于东胶,养庶老于虞庠,虞庠在国之西郊。”庠、序、学、胶均为学宫名,老人在颐养天年的同时,利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,教育培养年青一代,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。由此观之,在先秦时期,中国古代的尊老养老的­礼仪制度,已经出现了智库的某些­特点。

此后,秦置乡三老,“十亭一乡,乡有三老……三老掌教化……皆秦制也”(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)。汉增置县三老。《汉书·高帝纪上》载:“举民年五十以上,有修行,能帅众为善,置以为三老,乡一人。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,与县令、、丞 尉以事相教,复勿徭戍。以十月赐酒肉。”三老为民师左右乡党舆­论,也掌教化宣传国家法令­礼法,已经具备现代智库制度­的基本特点。2.春秋战国“养士制度”孕育最早的古代智库春­秋战国时期,诸侯群雄纷争,各国混战不休。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­的壮大,各诸侯国先后变法,以求富国强兵、雄霸中原。各国诸侯纷纷招贤纳士,聘养食客,“春秋年间有所谓‘’士 的一种阶层出现”,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,战国以后,以纵横家为代表的游说­之士应运而生,逐渐成为封建统治阶级­中知识分子的通称。“战国 四君子”都以“”养士 名显于世,各有门客数千人。这些怀才之士挟术怀策­而奔走四方,“连横合纵”,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 灭的印记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文­化中心稷下学宫,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智库­机构。出于富国强兵、巩固统治的实际政治需­要,“齐桓公()田午 立稷下之宫,设大夫之号,招致贤人尊宠之”(徐干《中论·亡国》),绵延一百五十余年。,因此 稷下学宫既是学术研究­机构,又是政治顾问团体,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­决策咨询机构。3. 秦以降“谏议制度”是古代智库的典型代表­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诸­侯分裂割据的局面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­个中央集权制的大统一­封建王朝,形成了三公九卿为代表­的封建中央官制体系,“自此 命官之权悉操于上”。为匡正君主,谏诤得失,秦朝初置谏议大夫,负谏议之责,标志着谏议制度得以形­成。汉承秦制,谏议制度得以传承。秦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,实际上是君主的高级智­囊,负有谏止或规劝之责。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­立和加强,谏议制度逐渐得到发展­和完备。魏晋南北朝时期,晋朝设门下省,负责谏议诸事,驳正违失,与尚书省、中书省并称为“三省”。唐宋时期,职官设置日趋完备,谏官职权日渐提高。隋唐仍设三省制,门下省有“”,封驳 之权 即君主下达诏令有误,可退还皇帝,请另颁诏令。宋代专设独立的谏议机­构“谏院”,可匡正时弊,弹劾百官。随着中央集权制达到顶­峰,元明清三朝谏议制度逐­渐衰落。作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­的重要安排,谏议制度“在本质上体现了民主决­策的部分特性”。

秦汉时期,为应对复杂的社会局势,加强对国家的直接控制,具备某些“国家智库”功能的博士议政制度出­现。《据 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载:“博士,秦官。掌通古今,秩比六百石,员多至数十人。”《续汉志》也记载:“博士,掌教弟子,国有疑事,掌承问对”。唐朝时期,谏官制度开始形成并完­善,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评论道:“群臣有待问之时,谏官有请对之时。”自唐朝延续至明清的翰­林院是古代具有“”智库 性质的典型代表机构。翰林院由皇帝御用的文­书智囊团队演化而成,依附于皇权,自成一家,独立于其他中央机构以­外,“具有 智囊团”“参谋部”“储才院”功能,“掌内制”“备顾问”“献纳论思”、“掌文翰之事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谏议制度本质上是服务­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”,因此,谏议活动不具有相对独­立性,无法对君主构成强制性­监督。(未完待续)

(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­研究院微信公众号: rdcy2013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