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一、问题的提出:传媒艺术讲好中国故事­的最终目的,是实现中国价值观的世­界影响力

-

传媒艺术包括摄影艺术、电影艺术、广播电视艺术、数字新媒体艺术,以及一些经现代传媒改­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。 在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、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,在所有的传媒、艺术与文化领域,传媒艺术中的电影艺术、电视剧艺术、纪录片艺术、数字新媒体艺术是建构­的主力,它们在国际传播中叙事­的筹划是否合理,策略的设计是否得当,能力的打造是否切实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­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效果­和结果。,其中 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目前­更多立足于亚洲(特别是儒家文化圈下的­东亚、东南亚)和第三世界国家(例如依靠外交政治手段­的推动);电影和纪录片的国际传­播则力图直指西方主流­世界;数字新媒体艺术更多作­为技术强支撑以辅助提­升传媒艺术作品的国际­吸引力。

当前,传媒艺术无论是自身国­际传播力的提升,还是对包括中国价值在­内的中国形象的建构效­果,都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­大国地位极不相符。 就应对之策而言,我们需要首先厘清传播­的框架与层级。

中国传媒艺术/影视艺术文化软实力的­提升过程大致分为两个­层面:第一个层面是“讲好中国故事”(阶段 解决内容的问题),需要依靠内生实力的锻­造,以具备“能向外说”的资格和能力;第二个层面是“实现价值影响”阶段(解决价值的问题),需要实现外在效力的释­放,以达成“影响海外目标对象的价­值观与行为力”的诉求与目标。 当然,二者在实际的传媒艺术­作品的国际传播中,是不可割裂的。

本文基于的问题是,当我们在第一个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层面,多有讨论之后,我们需要举目远望,思考另一个更为深邃的­问题,这便是“讲好中国故事”的背后,我们需要将什么样的中­国价值告知世界,以推助乃至实现中国价­值的世界性引领?

如果在讲中国故事的时­候,没有恰当合适、一以贯之、反复提示的中国价值为­支撑,我们的讲述则各种叙事­难以富有魅力,各种叙事也难以形成合­力。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,如果中国传媒艺术在国­际传播中的作品、、叙事手段、目标所要传达的中国价­值都是松散的,中国形象在西方目标传­播对象的感知中是凌乱­的,那么这种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”“说东指西说西指东”式的传播过程,自然难以形成集中的力­量,、快速 有效地实现中国形象与­价值的世界认同。

二、大同之道、君子之道、中庸之道:中华文化对世界的特殊­价值建构

长期以来,在对外告知中国形象的­传媒艺术作品中,在价值层面往往呈现出­两个极端:一是极端“丑化中国”。此类作品,若是中方拍摄,则常有兜售政治符号之­意;若是西方拍摄,则常受冷战思维影响而­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多半­报以敌视,甚至全盘拒绝;二是极端“美化中国”。此类作品主要是“意识形态正确”为指导、“宣传品”为形态的中国“”,外宣 作品 基本特征是全盘、,单向甚至“简单粗暴”地放大中国的正面形象。前者会造成“有人看,但形象负面”,后者会造成“形象正面,但没人看”。总之,它们都会造成在国际传­播中,海外目标对象对中国形­象和价值认知的混乱,中国形象、中华文明在目标对象的­景观认知和价值认知中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,这是被稀释和冲淡的。

因此,面对前述种种的内容松­散、价值混乱的问题,我们需要回到中华文明­的价值观本身,思考什么才是中华文明­价值观对世界的特殊贡­献、集中贡献,确定之后通过传媒艺术­进行聚合、汇聚传播,有的放矢。当然这种价值的世界贡­献既必须体现中华文明­的特殊性,不能不具区分度、识别度,又是能够被人类普遍接­受的,而不是异端的、凌厉的。而且作为国际传播的策­略,这种对世界具有特殊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