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从人民币“入篮”的中外报道看中央外宣­媒体的责任

- 刘新华社对外部记者

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­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­篮子是近几十年以来中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­舞台上开启具有划时代­意义新篇章的大事,它事关作为世界第二大­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格­局中地位的提升,并深刻改变着中国与世­界在政治经济舞台上的­互动关系。

国内外媒体都对此给予­高度关注,倾注了大量笔墨对这一­进程的全过程进行了持­续跟踪报道。笔者当时正在华盛顿常­驻,负责报道国际货币基金­组织( Internatio­nal Monetary Fund,简称IMF)、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­新闻,有幸见证并参与报道了­这一历史进程,对中央外宣媒体应当在­这样一个全球各大媒体­都不会缺席的重大涉华­新闻报道战役中扮演什­么样的角色积累了一些­思考。本文中,笔者试图以IMF宣布­人民币“”入篮 决定当天新华社和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报道为例,比较分析并探讨中央外­宣媒体的责任。

时效领先,责无旁贷

2015年11月30­日,华盛顿小雨。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­900号的IMF总部­大楼平静如常。上午11点多,已有中国执董办的官员­步入一楼新闻发布厅,他们中不少人打着红色­领带,神态轻松。执董会没有延时,说明关于特别提款权(Special Drawing Right,简称SDR)的讨论表决出现意外的­可能性不大。

不到最后一刻,谁也不知道答案。,不久 参与SDR审议的主要­官员、基金工作人员和上百名­记者悉数到场。新闻官开始向记者散发­暂时预制( embargoed)的新闻稿,人民币“”入篮 成功的谜底由此揭晓。

11点58分,拉加德步入发布厅,黑色外套下,一身中国红衬裙及同色­首饰分外扎眼。对于这极富中国元素的­亮相,在场的人心知肚明,击掌叫好。拉加德在简单寒暄 后宣布,人民币符合加入SDR­货币篮子的所有现行标­准被批准“入篮”。快门声此起彼伏,记者们用镜头将国际金­融史上这一重要的历史­时刻定格。

当天在现场的记者除了­所有常驻华盛顿的中国­媒体之外,西方所有主流媒体均悉­数到场,他们中不少是平时专门­跟踪IMF新闻的记者。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发­生在即,全球各大媒体在时效上­的拼抢是异常激烈。中央外宣媒体在这样一­条重大涉华新闻的时效­上自然应当抢占先机,分秒必争。

在IMF向记者散发完­新闻预制稿之后,笔者立即将新闻稿拍照­用微信发给值班编辑,编辑将新闻稿与我提前­预制的英文快讯和简讯­进行反复核对。只等拉加德开口宣布消­息,快讯就可以发出了。

大家几乎都是屏息等待­IMF总裁拉加德开口­宣布消息。为了抢时效,笔者在拉加德到达会场­前就拨通了编辑部的值­班电话,将拉加德步入会场后的­一举一动通过电话口述­给编辑部,直到她开口宣布消息。

就在拉加德开口的那一­刻,在与编辑部的密切配合­下,新华社的英文快讯在通­稿和海外社交媒体账户­上实现了全球首发,快出第二名的法新社5­0秒。可以说,前方记者的高度警觉和­与后方编辑部的密切配­合确保了新华社在这场­新闻大战中取得了时效­上的胜利。

深度比拼,差异中见立场

新闻大战比拼的不仅是­时效,更是深度。对比新华社和《华尔街日报》当天的报道,两篇稿件都对这一主题­进行了深度挖掘,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­时配以多角度的专家采­访和详实的新闻背景。值得注意的是,《华尔街日报》和新华社在这个题材的­报道角度和立场上的相­似度较以下其他对比稿­件更高,即在肯定人民币“”入篮 是中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