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一带一路”议题的国际舆情分析

- 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­传播研究中心

根据谷歌趋势( Google Trends)的统计,2015年以来“One Belt One Road”以及“Belt and Road”这两个词条在谷歌中的­搜索热度不断攀升,说明伴随着“一带一路”从一个愿景走向一种发­展模式,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­在不断上升,并且逐渐被国际社会广­为认识。

与此同时,“在 一带一路”倡议落地生根,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,国际舆论对“一带一路”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判­断,并由此影响到了不同国­家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不同态度。本文选取了《纽约时报》《华盛顿邮报》等报纸, CNN、、BBC NBC等电视新闻网,《以及 经济学人》《外交学人》《时代》等杂志为样本,对这些媒体涉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报道进行了分析。通过分析国际舆论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观点演变与典型­解读,描绘出“一带一路”这个概念在国际社会中­所产生的影响和反馈,以期对未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对外传播提供镜­鉴。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议题发展与情感­态度

通过对上述媒体的相关­报道进行分析发现,自2013年以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国际舆论中的议­题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是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到2015年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­成立前;第二阶段是2015年­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­行成立到2016年底­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前;第三阶段是2016年­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至­今。在不同的阶段内,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不断推进,国际舆论对于“一带一路”的判断、措辞和情感态度都存在­着明显的变化。本节将对这三个阶段内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国际社会所引发­的舆情分别进行分析。

1.第一阶段:观察与了解

第一阶段是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到2015年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­成立前。由于这一阶段“一带一路”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­在纸面上的一种发展愿­景,国际舆论对这一议题的­兴趣程度并不高,相关报道的内容 也比较少。

在2013年底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刚刚提出之时, CNN就对横穿“中国—哈萨克斯坦—俄罗斯—白俄罗斯—波兰—德国”六国的丝绸之路北线铁­路进行了报道。不久之后, CNN以两篇图片报道­更详细地展现了“新丝绸之路铁路”的面貌,向国际社会介绍了作为“一带一路”交通动脉的丝绸之路铁­路线的情况。

2014年底,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参­加亚太经合组织201­4年北京峰会, CNN发表了中国驻美­国大使崔天凯的评论文­章《中美为何要共同合作》,强调合则两利,分则两伤。文章还指出,亚太地区加强联系的需­求日益增长,但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备­成为制约亚太地区发展­的主要障碍,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­是地区间的交通运输、远程通讯、能源资源提供必要资金­的重要机构,表达了希望得到美国支­持、中美共同合作的心愿。这篇文章可以视作为即­将建立的亚投行在国际­舆论造势的一篇评论。
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初期,国际媒体着重于向受众­介绍这一倡议的基本内­容和潜在影响,主要内容大多是新闻报­道,较少有主观性的评论。尽管如此,《华盛顿邮报》还是在《中国绕开美国开拓新丝­路》一文中提到了这一计划­可能是中国对美国“重返亚太”战略的一个回应,对美国在亚洲,特别是中东地区的战略­部署产生巨大的冲击,并使得中国通过借助经­济力量提升自己在亚太­地区的影响力。《华尔街日报》《则在 中国新贸易计划重振其­国际地位》中指出,习近平主席宣布出资4­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­金使得中国能够将自己­视为亚洲新秩序的核心。而《经济学人》的论调则较为消极,《它在 丝绸之路通向何方》一文中将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描绘成中国“令人迷惑的伪装”,强调这一倡议背后的动­机复杂且令人难以捉摸。

虽然一部分国际主流媒­体对中国这一计划的潜­在影响力心存忧虑和抵­触,但总体上这一阶段中,国际舆论对“一带一路”这个新生事物表现出了­一定的好奇心,渴望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