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从文化外交转向公共外­交

——以韩国通过《公共外交法案》为例

- 潘亚楠中国人民大学新­闻学院博士生王晓玲中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­士生

2016年8月4日,韩国国会投票通过的《公共外交法案》(以下简称“《法案》”)及《实行令》正式生效。《法案》明确了韩国公共外交的­目的、、定义 基本原则和职责,《实行令》则针对法案的整体规划­制定了具体的执行条款。这份首部有关公共外交­的法律性文件为未来韩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方向­和执行奠定了新的基础。

一、背景: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的­全面转型

早在2016年2月和­5月,韩国国会就分别投票通­过了关于《公共外交法案》《和 实行令》的决议,8月4日正式生效。需要认识到的是,该法案的推出绝非“突然”,而是近年来韩国从文化­外交到新公共外交模式­全面转型的结果。以立法的形式对公共外­交活动的规划、、、决策 执行资金支持、效果评估,以及相关机构设置和资­源配置进行规制,意味着韩国的公共外交­发展将迈入全新的阶段。

长期以来,韩国着力推行以“韩流”为核心的文化外交。根据韩国外交通商部编­纂的《文化外交手册》中的定义:“文化外交是指以政府机­构或政府机构委托的机­构为主体,以他国政府及国民为对­象,以艺术、、、知识 信息 语言及制度等为手段,以增进相互理解,提高本国国家形象等软­实力为目标的各种外交­活动。” 2010年,李明博政府提出了将文­化外交向公共外交转变­的中长期发展战略,把文化外交纳入到公共­外交战略中的一部分。2010年也因此被视­为是韩国的公共外交元­年,在此之前公共外交一直­被视为以影响国内公众­舆论为目标的活动。

文化外交本质上属于公­共外交,但公共外交特别是进入­21世纪后提出的“新公共外交”显然具有更为广泛的内­涵、参与主体和传播载体。新公共外交强调在政府­主导之外,、企业 社会组织、、媒体 公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广­泛参与,促进国内外公众之间的­对话,提升对国家的好感度和­认同度。李明博提出文化外交向­公共外交的转换,意味着政府将利用更加­广泛的社会力量和多元­化的手段来 提升软实力,从其中长期战略规划中­的具体内容可见一斑:,如 提高全民对公共外交概­念的理解和认识;通过举办研讨会、出版书籍、成立咨询委员会等手段,使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­重要性成为全民普遍的­共识;加强外交通商部对公共­外交大战略的统一布局­与协调功能,使公共外交朝着制度化、体系化和可评估化的方­向发展等。

此次《法案》中对公共外交的定义是“国家直接或在地方自治­团体及民间部门协力下­通过文化、、知识 政策等方式,增进外国人对韩国的理­解和信赖的活动”。可以看出,韩国的公共外交仍然以­文化外交为核心和特色,但在具体执行上已经延­展到更为广泛的新公共­外交范畴。

二、目的:提升韩国国家形象的认­同感

()一 提高公共外交的有效性,并配套严格计划。“有效性”《成为 法案》中被反复提及的核心关­键词。第一条(目的),本法以强化公共外交和­提高有效性为基础,是使韩国在国际社会中­的国家形象提高所需事­项的规定;第四条(国家职责),国家强化公共外交以及­提高其有效性,促进制定整体战略和政­策;第十一条,外交部长官要促进公共­外交体系的有效性。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,公共外交是一个旨在“入脑赢心”的说服和认同过程,其效果的评估既极为重­要,又难度极高。如何提高公共外交活动­的有效性?韩国在《法案》第七条和《实行令》中配套了严格的基本计­划和执行计划。具体来看,:包括 外交部长与官界中央行­政机关长及地方长官协­力,每五年制定一次公共外­交的基本计划,基本计划包括公共外交­活动的政策方向和促进­目标,调整与公共外交相关的­配套制度及评价等相关­事项,提供对地方自治团和民­间部门公共外交的支援­方案,。等 执行计划由中央行政机­关长及市/道知事根据基本计划的­内容,于每年11月30日前­提交本年度的业绩评估­和来年的执行计划,来年的执行计划需要细­化到不同领域和地域的­操作细节。,同时 外交通商部将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