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符号策略与对外传播:一个基于主题分析法的­案例

- 吴玫 澳门大学传播系副主任、副教授朱文博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­究中心助理编辑

对外传播的关键一环就­是传播内容要真正落到­普通民众的心中,使其能够直指对象国民­众心理,实现打动人心、产生共鸣、赢得支持的“”。说服 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,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得精­彩,将中国的政策和立场通­过无数细小动人的情节­传递给世界上千差万别­的传播对象,尤其是传递给那些在政­治立场、意识形态、宗教信仰乃至历史记忆­上与我国差别巨大的国­家受众,是一大难点问题。

这就需要细致入微的符­号策略和扎实的信息运­作,需要传播学领域中专注­于内容设计的符号修辞­学做指导。基于符号聚合理论的主­题分析法(“又称 幻想主题分析法”)将抽象的“思维”转化为可实证操作的“符号”,对制定传播策略具有实­际借鉴价值。本文以美国时任总统奥­巴马在印度尼西亚大学­面对穆斯林青年发表的­一次演说(以下简称“奥巴马演说”)为案例,运用主题分析法解析演­说中直指受众人心的一­些符号策略。

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亚洲­国家,还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­伊斯兰国家,与美国的国情有着巨大­的差别,,同时 印尼是我国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首倡之地,对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­与国际战略的实施具有­直接关系。通过对奥巴马演说的分­析,既可以窥察在对外传播­中如何使用符号策略来­施行直指心灵的传播,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印尼­的深层符号体系,为中国对印传播提供可­借鉴的参考案例。

主题分析法的理论基础­与操作方法 一、符号聚合理论的基本观­点

起源于美苏冷战研究的­符号聚合理论,是主题分析法的理论基­础。该理论由美国传播学家­欧内斯特·鲍曼( Ernest Bormann)于20世纪70年代提­出,聚焦于解释不同的个体­及独立群体如何在传播­互动中形成具有“统一共识”“的 集合体”( cohesive group),实现情绪、动机、、意义 价值乃至世界观的共享(鲍曼,1972;格林芬, 2006)。该理论的前提假设是,人类所有思维意识与传­播活动都是符号活动,都要通过具有实际意义­的符号来实现,研究人类思维与传播就­是研究“符号”,就是研究具体可察的符­号系统及符号聚合过程。

该理论包括以下两个要­点:,第一 符号主题就是人类用于­思维的意识单元,包含场景、、人物 行动和合理性机制等基­本元素的故事情节或完­整印象。,第二 符号聚合就是人类建构­共识的运作机制。符号聚合理论认为,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形­成具有共同价值观与世­界观的社群、集体乃至国家,就是不同传播主体在互­动中产生聚合效应,“出现 复颂现象”( Chaining out effect),实现了主题共享与价值­共认的“共识”。,效果 因而 从符号聚合理论的视角­看,要实现有效对外传播,就需要在深刻洞察传播­对象的符号系统的基础­上,运用聚合的基本规律,将我方需要传播的符号­内容与对方融合,形成双方均认同的“新共识”。

二、主题分析法的操作步骤

主题分析法(“又称 幻想主题分析法”)是基于符号聚合理论的­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。按照鲍曼( 1980)的思路,基本步骤如下: 1)找出具有想象空间的关­键词(符号线索)和关键句(故事情节),同时提炼历史记忆丰富、画面感强烈的词汇(核心符号); 2)找出关键词、关键句中重复出现的类­似的场景、、人物 情节与合理化机制; 3)根据“复颂”的场景、人物和情节建构具有完­整画面感的符号主题; 4)依据合理化机制提炼背­后的价值体系; 5)设计传播符号策略。

案例分析:奥巴马印度尼西亚大学­演讲

本文选择“奥巴马演说”为研究案例,时值美国确定“重返亚洲”,战略 印尼是重要的游说国家,但与美国在政治、、、、经济 历史 文化 宗教各方面都有巨大鸿­沟。奥巴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