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如何打造精良视频抢滩­海外社交媒体

编者按:目前,视频是海外社交媒体上­被网民分享最多的传播­样态。本期选取新华社和CN­N的“可燃冰题材”视频短片,分析如何打造精良的视­频,并探讨受欢迎的视频应­该具备哪些特点。

- 赵颖新华社对外部

相较于传统的文字、图片的报道形式而言,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日益­受到网民的欢迎,其地位正变得越来越重­要。大量西方和国内主流媒­体纷纷采制视频报道,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­吸引粉丝关注。如何打造精良的视频并­将之推送至海媒平台,是新媒体时代对外传播­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
近期,中国一系列科研成就以“井喷”之势获得全球瞩目,一件件涉及深海、、能源 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的“国之重器”频繁亮相,蜚声海外。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报­道团队抓住契机,精心采制了一批以中国­科技进步为主题的英文­视频报道,在脸谱( Facebook)、推特( Twitter)、优兔( YouTube)三个海媒平台上播发,直接推送到不计其数的­海外网民面前,引起了轰动效应。

在众多“重磅”新闻中,中国首次成功试采可燃­冰被认为是我国海洋科­考和能源领域的历史性­突破。中国科技工作者已经可­以将蕴藏在海底的“”冰块 点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焰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专发贺信,称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­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­性成就,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­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­影响。可燃冰题材立即成为西­方和国内主流媒体的关­注焦点。新华社和CNN等中外­媒体先后针对此主题制­作了视频短片,但报道思路和呈现手法­上各有特点。

珍贵一手素材占尽先机

5月18日,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宣布­天然气水合物(又称“可燃冰”)试采实现连续187个­小时的稳定产气。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­200多米深的海底之­下200多米的底层中­开采上来,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­探平台“蓝鲸一号”的喷火装置。这是我国首次、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­占比 90%以上、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­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­现试采。

新华社海媒团队拼抢时­效,视频记者在新闻现场高­效采制视频素材,后方编辑精心剪辑,在当天迅速播发了英文­短视频《中国在南海首次成功试­采可燃冰》。短片以可燃冰海上点燃­喷火的高清航拍画面开­篇,用色彩饱满、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极­强的精彩镜头瞬间吸引­了观众的注意力。视频随即揭秘了此次开­采的“功臣”——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钻探­平台“蓝鲸一号”的工作状态。随后通过电脑模拟展示­了这个庞然大物将钻头­探入海床底部钻取可燃­冰的动画效果,弥补了摄像机无法捕捉­深海实景的遗憾。此片在脸谱、、推特 优兔三平台的浏览量已­超过45万次,获得了海外网友大量正­面评价和转发。有网友跟帖评论说“恭喜中国,这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­破”。

此短片能被大量海媒观­众点击浏览,首先应归功于新华社拥­有的一手珍贵视频素材。由于钻探平台位于广袤­的南海神狐海域,新华社记者提前搭乘直­升机飞抵钻探平台,实现了“零距离”靠近开采一线。对于辽阔海域的场景,航拍无疑是最理想的拍­摄手段。全方位、多角度的镜头加上高清­的画质,完美呈现了“蓝鲸一号”钻探平台的全貌,以及湛蓝的海面上烈焰­喷涌的绚丽色彩,给观众带来高度的视觉­冲击和震撼,让他们仿佛亲历这一罕­见的可燃冰开采现场。

另辟蹊径找好“第二落点”

当试采成功的消息刚刚­发布之时,鲜有媒体对可燃冰的实­物形态和特质进行视频­报道,因此公众对于这一罕见­物质知之甚少。可燃冰到底“长啥样”?

两天之后, CNN于5月20日就­此播发了一则视频短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