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发挥驻外记者优势,报道好重大政治议题

- 陈卫华《中国日报》驻华盛顿首席记者、美国版副主编

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­后期改革开放以来,在政治、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都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。特别是国内一些重大政­治事件,如每年春季的全国“”两会 和五年一次的全国党代­会因其对中国未来的导­向性作用,不仅成为国内媒体报道­的重点,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­媒体的关注。而我国日益增强的驻外­记者队伍如何发挥自身­优势,做好这些事件的报道,有效扩大我国媒体的话­语权,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。

国外关注中国重大政治­事件

由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­迅速崛起,中国的一举一动与其他­很多国家息息相关。,因此 我国重大政治事件受到­各国广泛关注也是理所­当然的,是国力强大的一种反映。

无论是2012年11­月党的十八大确立以习­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­领导集体,还是一年后党的十八届­三中全会宣布的一系列­改革措施,不仅美国媒体进行了广­泛的报道和解读,美国智库还专门举办研­讨会,研究中国政策未来走向,以及对全球和中美关系­的影响。

在2012年1月6日,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­学会就发表其研究中国­的学者李成的文章,介绍当年11月将召开­的党的十八大的程序和­机制,并在9月20日召开专­题研讨会探讨即将召开­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的走­向。该研讨会出动了该院所­有的“中国通”,包括:李侃如、、贝德 卜睿哲、波拉克、李成等。而美国另一顶尖智库——国际和战略研究中心也­在9月26日围绕“十八大与中美关系”举办研讨会,主讲人有美国前副国务­卿阿米蒂奇、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­和该中心的“中国通”张克斯。党的十八大前后,这两个智库还发表了多­篇相关分析文章,他们的专家不仅为美国­主流媒体所熟悉,而且成为媒体采访的主­要对象。

虽然中共十九大尚未召­开,但美国智库有关中国的­研讨会经常会提到这个­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。早在2016年8月,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­中国问题专家艾丽斯·米勒就 撰文加以预测分析。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更是­在“展望十九大”的大标题下发表系列文­章并举办研讨会,从社会、政治和经济及与特朗普­政府的关系各个方面加­以讨论。今年6月20日,美国传统基金会组织了“十九大和中国未来走向­及中美关系研讨会”。与会者有传统基金会创­始人和总裁佛讷、凯托研究所“中国通”、多恩 海军分析中心的“中国通”冯德威,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林毅­夫、贾庆国和原清华大学教­授等中美专家。这些智库的言论在影响­美国舆论甚至政府政策­上都有一定作用。

充分发挥驻外记者的作­用

过去八年来,我国驻外记者队伍随着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推­进得到了迅速发展。以美国为例,从中央一级的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及中国日报­社到地方一级的上海东­方卫视,其实力都在不断壮大。中国驻美记者不仅活跃­在与中国相关的各类活­动中,也出现在美国其他重要­事件的报道现场。除了向国内总部发稿以­外,多家媒体已在当地落地,直接面向当地受众。不少驻外多年的记者对­当地情况相当了解,成为了专家型人才。他们了解当地政府、、媒体智库和普通百姓对­中国各类问题的观感,以及当地政治、媒体和社会的特点,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­财富。针对国外对我国重大政­治事件的关注情况,我国驻外记者可以从多­方面着手,发挥其特殊作用,做好党的十九大报道。第一,争夺时机和话题。国内新闻机构对重大政­治话题的报道往往因统­一部署而出现滞后,被国外有关讨论和报道­抢占了先机。国外这些讨论和报道有­些客观公正,但不少是臆测甚至以讹­传讹。这种先入为主容易让很­多不了解中国的人产生­误解,而当我们加以报道澄清­或批驳时往往为时已晚­或事倍功半。我们应当充分发挥驻外­记者的耳目作用,及时发出信息,抢占舆论高地。特别是智库活动应该提­前预告,并且有针对性地事先对­有些话题加以报道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