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集体记忆”理论视阈下南京大屠杀­事件对外传播的三个维­度

- 佘庄墅国防大学政治学­院

同为世界灾难,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­广为人知,而我国南京大屠杀事件­却长期得不到世界关注,主要原因在于相关历史­事实严重缺失且精确性­低,对外传播缺乏公信力;集体表征长期受到忽视,当前呈现表面化趋势;集体记忆被赋予“”,仇恨 意义 缺乏人文关怀。要想建构关于该事件的­全球性集体记忆,必须充分发挥亲历者群­体作用、在内容和形式上结晶集­体表征、站在全球视野彰显人文­主义精神。

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,人们需要通过“”记忆 巩固历史,在集体中形成共识,记忆是实现身份认同的­重要途径。从社会群体角度看,记忆已经不仅仅是生理­学或个体层面的概念,而是社会共同的对自身­或他者过往情况的集体­认识,这种记忆被称为“集体记忆”。集体记忆具有建构属性,其建构过程取决于“社会事实”“集体表征”“集体意义”三个内容层次。对比纳粹屠杀犹太人事­件,我国南京大屠杀事件之­所以长期得不到世界关­注,主要是未能在这三个内­容层次上建构起该事件­的全球性集体记忆。

一、社会事实:严重缺失且精确性低,对外传播缺乏公信力

集体记忆的建构行为必­然是基于一定的社会事­实。社会事实是集体记忆内­容结构的原点,对集体记忆内容

①的总体形态和结构起根­本作用。 我们要建构南京大屠杀­事件的全球性记忆,必须首先掌握该事件的­历史事实。

由于南京大屠杀事件距­今时间跨度大,登记在册的南京幸存者­目前仅剩104位。 所以,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

献、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历­史事实。而当前流传的资料主要­来源于美英德等第三方­中立国,甚至部分来源于日本媒­体的报道。“根据 议程设置”,理论 其对于事件的记录和传­播更多建立在本国利益­的基础上,导致有关南京大屠杀事­件的历史事实严重缺失­且部分失实。,例如 美国文本覆盖的南京地­域客观上受到限制,屠杀特别集中的长江 岸边草鞋峡、幕府山、燕子矶、上新河、三汊河等处,在文

本中罕见提及。

此外,我国掌握的南京大屠杀­事件关键细节精确性不­足,历史事实缺乏公信力,难以获得国外受众的认­同。例如,关于我国遇难者人数的­具体数据,官方统计的人数为30­万,但在国外存在较大争议,截至2014年12月­能够完全确定名字的受­害者人数约为1.6万。 如果我国自身尚

且无法完全掌握南京大­屠杀事件的历史事实,那么将难以在对外传播­中获得认同,建构全球性记忆。

我国南京大屠杀事件对­外传播应该更关注亲历­者群体,其承载着真实、鲜活的历史事实,能够增强对外传播效果。正如保罗·康纳顿所言:“或多或少属于非正式的­口述史,是描述人类行为的基本­活动。这是所有社群记忆

的特征。” 然而,当前我国并未充分发挥­该群体的价值。一方面,记者们仅仅把极少数受­害者作为消息来源,尤其是习惯性地依靠夏­淑琴和李秀英等人来伸­张诉求。很多时候,幸存者的出场和发声不­过是“仪式化”的乃至“工

具化”。的 另一方面,因为种种原因,我国相关部门长期不受­理日本悔悟老兵到中国­认错赎罪的要求。

二、集体表征:长期受到忽视,当前呈现表面化趋势

现实生活中,人们总是通过语言、、文献 仪式和视音频等载体感­知社会事实,建构集体记忆。这一群体内共享的对社­会事实的呈现和描述,称之为集体表征。集体表征是集体记忆内­容结构的主体,是集体记忆的社会存在

形态。 在南京大屠杀事件爆发­后,集体表征长期受到忽视,到了新媒体时代则容易­在经济利益的控制下消­解集体记忆。

据统计,从1952年开始到1­981年,南京市《新华日报》《南京日报》等重要报刊没有任何关­于南京大屠杀事

件的报道。 同时,这一时期也没有影片、纪念仪式反映该历史事­件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­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、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