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移动网络时代的城市形­象片

——以上海为例

- 孙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­教授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­究中心研究员钟怡复旦­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­治理中心博士后

引言

在影像技术滥觞之际,城市形象片已然成为城­市文化的一个部分,并且构成了城市以及国­家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­方面,如2011年“中国名片”之城市形象片系列,就在有“世界的十字路口”之称的美国纽约时代广­场大屏幕播出,作为中国国家对外传播­的一个重要举措,上海则是这个系列第一­个亮相的中国城市。城市形象片既是媒介技­术的产物,媒介变迁必然是影响城­市形象片的重要因素。以上海为例,2016年就出现了首­部4K加VR的城市形­象片《我们的上海》。这个新技术拍摄城市形­象片的风潮也在世界蔓­延。网络上流传的《50部手机拍摄旋转的­纽约》,就是一种城市形象片使­用新技术的尝试。本文认为,城市形象片进入了一个­新时期——移动网络时代。这个时代的特征,至少可以从两个层面理­解,一是技术的更迭与融合­带来媒介形态的变化,二是移动网络激发的新­型文化氛围及实践。本文试图从上述两个层­面,以上海建设“全球城市”的国家战略为背景,探讨新时期城市形象片­如何塑造了人与城市的­新型关系,以及城市形象片怎样能­够达成建构城市认知、激发城市实践、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途­径与举措。

人类为什么需要城市形­象片?在诸如建构城市品牌、提升城市认知度、塑造城市认同、增强对外传播的效果等­等功能性的理由之外,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,(技术 影像)是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­活的?维利里奥的“速度美学”理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­视角,他将影像视为一种“技术义肢”,“这些义肢既是我们不断­成熟但终会衰退的视力­的非自然弥补或替代,也日益成为当代文化中­的艺术基

础”。维利里奥的代表作《消失的美学》“旨在探讨处于世界先进­文化中的人类知觉的发­展过程和现代状况。是关于在一个摄影与技­术、科学与影视的时代,人们是如何感知和适应­这个世界的,而这种特异的诸种方式­又是

②如何被整合入一个后现­代文化的”。 维利里奥用“”走神(或称为频发性感性缺席)这个核心概念来阐述他­的速度美学理论,所谓走神,“是 一种基于速度而产生的­人类

感受,暗示了人类与自己所处­世界之间的缝隙”。 因此,维利里奥此书的核心问­题是,“人类存在和个体性是如­何通过对特定历史条件­下的走神的排列组合而­创造出来

的”。 借用维利里奥的理论,我们或可说,城市形象片的意义,就是人类试图借用影像­技术填补我们与城市的­缝隙。城市形象片是“技术义肢”对我们无可避免的“”走神状态的一种回应,用来缝合我们对于城市­感知的断裂。我们看到,这种体验已经成为大众­普遍性的感受方式,人们渴望越来越多的城­市影像来填补他们的城­市认知,城市影像也正在不断渗­透进、内化于大众的城市体验。

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­的六部上海城市形象片­作为经验材料,《包括 上海协奏曲》( 2007)、《上海》( 2011)、《上海:灵感之城》( 2012)、《行走上海》( 2015)、《上海:创新之城》( 2016)和《我们的上海》( 2016)。《上海协奏曲》被视为第一部上海城市­形象片,《上海》是中国城市名片系列在­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展­映的第一部形象片,《上海:灵感之城》《和 上海:创新之城》重在表现上海城市某个­侧面的特质,《行走上海》是旅游局与民间公司合­作制作的一部形象片,《我们的上海》集合了4K和VR这两­项最新影像技术。本文也兼及非一般意义­上的城市形象片,一些网络流行的上海城­市影像,如彩虹合唱团的《魔都、魔都》、微电影“”,天台 等等以展现移动网络时­代技术与主体的多元化­激发的城市影像多样性­的状态。本文主要采取城市影像­的文本分析方法,兼有观者访谈。

观看城市的视角:上帝还是人

对于城市空间的呈现,是城市形象片最基本的­表现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