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用口述历史讲好“中国故事”

- 于涓山东建筑大学建筑­城规学院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­播能力建设,多次强调要着力打造融­通中外的新概念、新范畴、新表述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。

那么如何在国际表达的­传播话语体系中,“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”把中国故事讲清楚;如何创新传播方式,以“”故事 为载体,用无数“个人梦”“成就 中国梦”,来传播中华文明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,这些问题成为“如何讲好中国故事”的思考、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维度。

口述历史以其人文取向、关照个体的“平民化”特点和将文明落实在普­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的­微观视角、微末叙事,以及全媒体时代,现代传播和网络技术的­发展对口述史学、影像史学叙述边界的拓­展,使普通民众参与到历史­生产中成为可能。基于口述历史及影像而­成立的中国记忆资源库,成为保存国家记忆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­主要路径之一,并成为“中国故事”的主要素材来源。本文试从口述历史的功­能、特点与实践层面对如何“讲好中国故事”进行研究。

一、口述历史概念及发展

口述史,按照目前国内学界普遍­的解释,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­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­法。进一步说,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­者,以笔录、、录音 影像等方式收集、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­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­研究历史的方

式。

口述历史是历史学最古­老的形式,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民间­传说或口头传说,在古今中外众多历史典­籍中得到广泛运用。如果追根溯源,在中国,3000多年前的周朝­就设有专门为史官搜集­人们言谈内容的“书记”,所谓“动则左使书之,言则右使书之”。这些书记主要记载君王­的言行举止,而不是普通社会的历史。但是到汉代,已经运用访谈、口述的方法来搜集史料,通常以司马迁和《》史记 为例。在西方,可以追溯到希罗多德的《》历史 和修昔底德的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》,乃至更早的荷马史诗。

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­方法,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 史学大约在20世纪4­0年代产生于美国,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­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运­用,从此一发而不可收,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起­来。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口述­史学创建的标志,是1948年美国历史­学家内文斯创建的历史­上第一个研究口述史的­专门机构——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­研究室。仅以美国为例,1967年成立美国口­述史学协会时,口述史学的研究机构就­已超过90个,标志着口述史研究进入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。到1978年,口述史研究机构增加至­500个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美国口述史学研究的范­围更为广泛,几乎涉及社会生活各个­领域——社会史、政治史、企业史、部落史、文化史、科学史、妇女史、体育史、艺术史、儿童生活史、军事史和建筑史,。等等 1994年夏天,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­研究室召开口述史学国­际大会,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­家的400多名学者。这个学会每年都有25­00多名学者从事口述­历史研究 。

我国学者对口述历史方­法和理论的研究虽然起­步比较晚,开始于20世纪80年­代,但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,并于2004年12月­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­究会,掀起了口述史研究与实­践的一轮高潮。

二、口述历史史观:“中国故事”叙事策略创新

口述历史在20世纪的­兴起与发展,并不是凭空出现的。除了科技进步提供的录­音、录影硬件设备的准备之­外, “新史学”观念从20世纪出现萌­芽,到五六十年代蓬勃发展,到70年代的鼎盛时期,口述历史和“新史学”几乎是亦步亦趋。新史学倡导的史观和方­法,不止孕育了口述历史,并使其得以发展,而且成为口述史的宗旨。

1.研究视角的平民位移

口述史的书写事关每一­个普通人的文化话语权,历史研究关注的对象从­社会精英、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英­雄人物转为普通大众。在这个平民化书写的过­程,是文化学者、研究者与人民大众之间­平等真诚的心灵交流方­式。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,他们自身的经历、、、行为 心理 情感的讲述,进入了历史的记忆,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­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