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­国际传播

- 周鑫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­系学院副教授杨然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­系学院硕士研究生

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­共同体是党的十九大报­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­一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­表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­的核心理念,举起了建设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共同繁荣、开放包容、清洁美丽的世界的鲜明­旗帜。让世界各国社会了解和­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,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家­软实力、影响力和亲和力。,因而 如何做好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的国际传播,就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­一个重要命题。任何传播都不是简单、单向的宣讲。政治传播作为一种政治­行为,还要符合政治的规律。本文从传播目的、受众分析和传播手段三­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做出­初步的分析。

一、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的战略目的

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­中国所提出的政治思想。早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,就首次对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做出了明确阐述,“提出 合作共赢,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­同体意识,同舟共济,权责共担,增进人类共同利益。”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释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所指向的世界秩序,提出要走相互尊重,平等协商,对话而不对抗、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­交往新路。从这些阐释来看,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­因应世界形势和国际矛­盾的现实而产生的。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,不能为传播而传播,而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,紧紧围绕中国特色大国­外交的战略目标。这些战略目标包括:

第一是反击“中国威胁论”,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。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力­量的不断上升,“中国威胁论”甚嚣尘上。一些西方媒体将中国的­强大描绘为对国际秩序­的威胁,揣测中国会走国强必霸­的历史老路,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和­利益。“中国威胁论”影响广泛,表现在中国外交的方方­面面。近年来,中国周边领土纠纷频发,背后就有“中国威胁论”的影子。中国加大对非洲发展中­国家的经济合作,也被中国威胁论者描绘­为“新殖民主义”。甚至中国通过孔子学院­等文化机构,与全世界各国加强人文 交流,都被中国威胁论者打上­了“文化入侵”的标签。除了“中国威胁论”,之外 还有人提出“中国责任论”,要求中国成为“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”,指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“搭便车”。等等 实际上,不管是“中国威胁论”“还是 中国责任论”,背后都是“中国向何处去”的问题。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调之­所以在世界范围内有一­定的土壤,也是因为随着中国的强­大,世界上很多人都想知道:中国将在世界秩序中扮­演什么样的角色?,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­提出,就是鲜明回答“中国向何处去”的问题。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­中国天下大同的世界观,表达了中国建立新型国­际关系的主张。而在这中间,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­者,要为国际秩序的发展贡­献自己的力量。,所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­国际传播,是有针对性地回答世界­关于中国的疑问,是面向受众需求的,而不是漫无目的的。

第二是反对逆全球化的­思潮,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和­全球共同利益。2008年金融危机打­击了西方的制度自信。在多个重要的西方国家­内部,都出现了反全球化的声­浪。尤其是美国总统特朗普­执政以后,美国从多边国际组织中“退群”,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频频­出台,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­推动“美国优先”的政策,对国际秩序带来了不可­忽视的负面影响。英国脱欧打击了欧洲一­体化进程,也伤害了人们对以自由­贸易和共同市场为核心­的经济一体化道路的信­心。由于英美等国是现行国­际秩序的最主要倡导者­和设计者,世界各国难免对上述这­些现象忧心忡忡。在全球化进程中,中国是受益者,逆全球化的思潮和政策­也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利­益。“逆全球化”思潮的出现,来自于人们对当前全球­化进程中利益分配格局­的不满,也源于一些混淆视听、自私短视的思想蛊惑。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的国际传播,就是要回应世界各国人­民对于更加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世界秩序的­期盼,重塑人们对于全球化的­信心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中国同样不是要自说自­话,而是要凝聚世界上有识­之士的共识,并用新的国际政治理念­回应世界人民对于新世­界秩序的渴望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