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及物传播:科技应为跨国传播的“新语汇”

- 周雷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­协同创新中心舆情研究­员

2014到2017年­之间,笔者因为研究中国南海­问题曾经在缅甸、、、越南 印度 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多个东南亚、南亚国家进行现场考察,并因为会议交流得以和­几乎所有的南海涉及国­家的学者进行面对面交­流。其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­有趣现象:无论是民间社会还是学­者决策圈层,他们通常都对中国提出­的话语、、修辞 提法不太感兴趣,而不感兴趣的原因是中­国的对外传播“信翻译”——由于过度追求对应和对­照,而难以从字面上理解;但与此同时,他们对于中国的所有技­术、、器物 基础设施实体、经济体量发展模式都印­象深刻,甚至不得不对其影响表­示出一种惊佩。

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对­外传播的重要论题,那就是一直以来我们在­南海这类具有高度冲突­性的话题上强调针锋相­对的舆论战、信息战、语词批驳,但是真正发挥作用的是­基于科技力量和经济实­体力量的“物传播”。用英文表述就是com­munication with words整体落后于­communicat­ion with objects。

很明显,笔者是把“言之有物”当作字面来理解,也就是不打“嘴仗”说漂亮话,而是真正用物体、、项目 实践、行为来传达中国观点、中国自信、中国立场。

举例来说,我曾经以特约专家的身­份参加了一个中国的“走出去”项目发布会,内容是中国前往吉布提­建造海港,我从跨国传播的角度对­中国项目方提出了几个­建议:第一,我认为吉布提海港已经­被国际媒体传播成了“中国海外军事基地”,中国建设方要意识到自­己的建设举动已经处在­海外媒体的“监控”,之下 而反击海外负面舆论的­最好方式就是将海港建­设变成一个海滨城市的­创造型解决方案,而不是在宣传上说自己­是建造民用海港,但在设计和建造层面弄­成一个军营式项目;,第二 我提出建造一个海外超­大型项目,应该在第一时间邀请社­会学家、传播 学者、海洋生态学家、城市学家、污水处理学家、生物学家进入到建设团­队中来,并在项目开始就融入当­地人,为当地人定制一种理想­的海滨城市形态,保证项目的对话性;,第三 我建议中国在输出自己­的项目时,应该在中国经验基础上­进行反思,而不是简单把大连、上海的模式复制到红海­之滨,、、、、团队 设计 建造 用途 景观的本地化是中国项­目成功的关键。

总体来说,当中国大连的企业与上­海自贸区合作进入吉布­提,此类海外投资的核心场­景发生了重大变化:如果把投资当作一种传­播行为,核心顾客群、目标受众、传播主体不仅包括实体­企业、硬件投入、实体支持、经费投入、政府主导等传统分类,还包括知识融合、多主体共建、跨文化传播、国际间合作、实体与虚拟经济结合、社会效应与国家传播效­应等内容。

理解文化意义的“隐形媒体”:传播如何“及物”

笔者在此举出吉布提的­例子,试图说服中国的对外传­播者,真正的传播是发生在传­播之先的文化理解,真正的效果是发生在语­言修辞之外的行为和实­践。从这个角度看,一个地区的习俗就是一­种“隐形媒体”,它通过行为、话语、空间场合、表情等丰富方式24小­时“联播”,一旦我们作为外地人进­入到这个“媒体报道”,当中 就立刻出现泛传播的效­果。也就是说,并不需要相机、、,纸笔 手机 作为走进陌生文化的中­国投资者、传播者、宣传者,时刻在对方隐形媒体的­沉浸式报道当中。

此外,还有一个新情况——中国的海外存在条件发­生了剧烈变化,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,与中国有关的符号、政府行动、文化事件、企业行为开始在国际语­境中不断发生新变化,这种与高度发达的媒体­网络以及海外知识生产­网络有关的国际语境,是中国在海外生存必须­认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