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和­匈牙利

- 王秋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师

自2012年首次中国—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­在华沙成功举行以来,“在 16+1”合作机制的推动下,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­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。2013年,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­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­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得到中东欧国家的­积极响应。“在 一带一路”沿线65个国家中,中东欧国家占近四分之­一。可以说,“在 一带一路”建设中,中东欧国家的作用和地­位不容小觑。

作为中东欧地区的重要­国家,匈牙利在历史上就不断­发挥该地区的“领头羊”。作用 近年来,在对华合作方面,匈牙利表现出强烈、积极的意愿。2014年,中匈贸易额已超过90­亿美元,匈牙利是中国在中东欧­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,中国是匈在欧盟以外第­二大贸易伙伴。从双边关系上看,两国创造了很多个“”第一 的记录,在中东欧地区具有重要­的引领和示范意义:

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共同­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政府间合作文件的­欧洲国家;

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和启­动“一带一路”工作组机制的国家;

第一个设立人民币清算­行的中东欧国家;第一个设立中国国家旅­游局办事处的中东欧国­家;第一个发行人民币债券­的中东欧国家;第一个开办母语和汉语­双语国立学校的欧洲国­家;第一个立法承认中医地­位并设立中医特色孔子­学院的欧洲国家;

此外,—中国 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机­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协­调中心,以及中东欧地区16国­本土汉语教师的培训中­心均设立在匈牙利首都­布达佩斯。同时匈牙利也是中东欧­地区中资机构、、华商 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国家,这

①些都为双方构建“民心相通”提供了良好环境。

鉴于匈牙利在中东欧国­家中的重要地位,以及该国在 加强对华关系方面的强­烈意愿,本文将以匈牙利为例,分析中国和中东欧国家­自身的软实力资源,为未来有针对性地挖掘­和发挥各自优势提供可­能性;并通过优势对接,进一步深化双方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的合作。

一、匈牙利人眼中的“中国软实力”

自1949年10月中­国和匈牙利建立大使级­外交关系以来,两国关系大体经历了友­好、、冰冻 恢复和平稳发展几个阶­段。1989年东欧国家政­治制度转型后,中国和中东欧各国之间­不再具有共同的意识形­态,双边关系也曾一度发展­迟缓。1990年中匈互免签­证协议的签署为中匈民­间交往迎来曙光,大批中国人乘着绿皮火­车远赴匈牙利创业。免签协议签订初期,中国人因给匈牙利人带­来了服装鞋帽等大量物­美价廉的舶来品而受到­欢迎。随着中国新移民数量的­急剧增加(最高峰时曾达到过五万­人),匈牙利人对中国及中国­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。一方面,中国货泛滥,“致使 廉价”成了中国商品的代名词;另一方面,勤劳致富的中国人对匈­牙利本地人的就业形势­带来了较大冲击。,因此 从社会层面看,“中国制造”作为最早走出国门的软­实力资源载体,未能发挥积极作用。1992年开始,匈牙利终止了对华免签­证政策,并开始驱逐非法居留的­中国人。从官方层面来看,东欧制度变革导致中东­欧国家将外交着力点从­前社会主义阵营转向西­欧和美国,重返欧洲、加入欧盟和北约成为各­国转型之后的外交战略­目标。而当时的中国早在改革­开放以来,就将目光从社会主义国­家转向了世界范围。,因此 上世纪90年代初,中匈两国在政府层面的­交往表现出“动力不足”,双方都没有在对方国家­推销软实力的意愿和需­求。

经过上世纪90年代初­期的过渡,在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­下,中匈两国关系呈现出良­性互动。1995年,中国国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