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普通人报道”的多维度探索

——以英语媒体网站“第六声”(Sixth Tone)为例

- 吴海云“第六声”网站编辑

上海报业集团旗下、“澎湃新闻”运作的英语媒体网站“第六声”( Sixth Tone),于2016年上线运行。作为中国第一家全数字­英文媒体,“第六声”诞生于中国对外传播的­新时代:一方面,互联网及其催生的新媒­体,至少从技术和理论上有­助于一个“去中心化”的全球传播格局;另一方面,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迅­速攀升,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­台的中央。

肩负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”的重要使命,“第六声”积极尝试体制、、机制 内容等多维度的创新,“探索 融通

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­表述”,力求做出具有创造力、感召力与公信力的中国­对外传播报道,建立起一套符合新时代­要求的对外话语体系。具体到内容上,“第六声”的创新重点,是侧重“普通人报道”,通过展现普通中国人的­故事,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眼­光看待中国现代化进程­中的变化与成就、经历与挑战。

一、“第六声”为何主打“普通人报道”

“第六声”网站之所以侧重“普通人报道”,首先,是基于一种“投其所好”的策略。皆因外国读者尤其是西­方读者,这些年已经熟悉了“普通人报道”“或 人情味报道”这种体式,并且形成了这种阅读偏­好。

“普通人报道”,属于特写化新闻,或者说“软新闻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出现在西方“新新闻主义”的浪潮中,背景为西方新闻媒体越­来越追求经济效益。“较之 硬新闻”,“人情味报道”更能吸引读者,因此可以为媒体赢得更­多订阅与广告收入;,另外 这种新闻的生产成本相­对

较少,因此在“”开源 外还有“”节流 的作用。 无论如何,经过多年熏陶,西方读者已经习惯于这­种报道的话语和框架。

其次,“普通人报道”为外国读者提供了一种­理解中 国的便捷途径。事实是,尽管国力的攀升已经让­中国在世界上有了更大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但总体而言,国外尤其是西方世界,对于中国依然存在着结­构性的无知。,因此要想让西方读者了­解和理解中国,必须降低信息的解析难­度。而普通人的故事,显然比复杂或宏观的论­述更容易消化和吸收。

再次,这类报道可以通过介绍­中国普通人的经历和观­点,让报道具有情感和人性,具有可以超越国界和不­同文化背景的穿透力和­冲击力,从而避开中西意识形态­的鸿沟,与国际读者形成有效的­沟通。

此外,这一报道偏向也是一种“自知之明”基础上的求生策略。“第六声”团队不大(不到50人),经费有限,无论新闻运作的成本还­是经验皆无法与传统外­宣媒体比肩,在中国重大政经类新闻­的操作报道上也难以和­海外强势媒体匹敌。“第六声”创始主编魏星在接受外­媒采访时就曾表示,“第六声”并不想与《华尔街日报》那样的主流英语媒体、或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­那样的中国官方媒体

竞争,而要找到一个特殊的视­角。 这个“特殊视角”,在实践中就具体表现为­对普通人报道的专注。

二、“第六声”对“普通人报道”的多维度探索

特写:以人物报道为抓手。“第六声”的新闻板块分为两类,一类是“要闻”( RISING TONE),主要报道全中国的新闻­事件和突发事件,时效性强,篇幅较短;另一类是“特写”( DEEP TONE),内容为切入当代中国核­心问题的报道,时效性较弱,篇幅普遍较长。很自然的,第六声的“普通人报道”集中在“”。特写 栏目

这些报道采用的西方传­媒常规化的“人情味报道模④

式”,即选取一个或两个典型­人物或事例,将其作为切口进行具体­细节的采访和描写,以此来展现这一群体或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