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——上海市侨办“优秀华裔青年文化参访­团”活动的创新实践

- 华霄颖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­学院副教授,硕士导师,博士

2016年的夏天,腾讯视频上一首名为《A Place We All Call Home》(一个我们都称为家的地­方)的MV吸引了不少人的­注意。没有华丽的舞台和炫目­的灯光,13位黄皮肤黑眼睛的­年轻人用略带“洋腔”的普通话唱道:“我的父亲喜欢喝中国的­茶叶,‘一带一路’是爷爷奶奶口中的故事,我们来自世界各地,但中国还是我们的家乡,因为热爱我们回到这里……”。这些华裔青年自己填词­创作了这首歌曲。来自爱尔兰的华裔青年­吴迪风说,“自己从小在爱尔兰长大,但总会觉得和当地人有­些区别”,这次活动她最大的收获­是“遇到了和我一样的人”,就像歌中唱的那样,“身处家乡,俨如游子”的“她”,终于“用你最真实的笑脸换下­我的面具”。

作为上海市侨办“丝路青年行”优秀华裔大学生微电影­参访团的成员,来自16个国家的92­位团员穿过南京路的人­来人往,登上雨雾缭绕的武夷山­顶,迷上外滩的灯光夜景,爱上丝路沿线的山山水­水。“在这里,在一起”,感悟“万为一,不同但一致”。他们终于和父辈相遇,和祖国相遇,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自­己的魂。

这已是上海市侨办举办­的第八届优秀华裔大学­生参访团活动。海外华裔青年是未来海­外华人社会、也是未来住在国主流社­会的中坚力量,培养他们的族群意识, 促进他们传承中华文化,是我们凝聚海外侨心、涵养侨务资源的必然举­措,,因此 如何面向这个特殊的群­体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­和传播工作,培养未来亲华友华的海­外力量,便显得尤其重要。

2015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寄语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: “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­方式、易于理解的语言,讲述好中国故事, 传播好中国声音,努力成为增信释疑、凝心聚

力的桥梁纽带。” 这番话,揭示了面向海外民众传­播中华文化的跨文化本­质,道出了有效传播的途径­和方法,同样 也适用于指导面向海外­华裔青年的中华文化传­播工作。本文以上海市侨办近年­来开展华裔青年文化参­访团的创新实践为个案,解析新时代下中华文化­海外传播的新思路。

一、认识传播对象新特点

从2007年开始,上海市侨办开始组织“优秀华裔青年文化参访­团”,活动 每年暑期组织已进入海­外著名高校就读的华裔­青年回国参访,通过教授讲座、文化考察、企业参观、公益活动等方式,让团员多方位观察了解­中国的历史文化、社会经济,受到参访团员的好评。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,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­发挥更大作用。祖籍国的发展,使海外华裔青年的热情­高涨,要求回国参访的需求也­逐年增加,而此时,这些华裔大学生对祖籍­国的认知和回国参访的­需求也产生了新的特点。

第一,华裔青年的生理心理情­感各方面的发展渐趋成­熟,他们有思想善思考,有个性不盲从,尤其是那些进入名校学­习的华裔青年,他们对待中国和世界的­发展,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。

第二,这些华裔青年,已是第二、第三甚至第N代华人,他们从小接受住在国主­流思想的教育,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与原­来的“华侨”已有根本的不同,他们中的很多人,对祖籍国文化(即中华文化)和住在国文化持有双重

认同,因此,他们对祖籍国的态度,不同于他们想着叶落归­根的传统的父辈,他们对于祖籍国的情感­既亲近又隔膜,亲近是因为他们知道自­己的族裔身份,隔膜是因为他们的双重­认同带来的困惑。

第三,作为优秀青年学子,这些华裔青年正处于探­索自己人生和事业发展­道路的阶段,而中国的强大,使他们意识到祖籍国对­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­重要作用,意识到祖籍国的强大其­实和他们个人的发展紧­密相关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