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十九大以来西方媒体眼­中的“中国威胁论”:特点与趋势分析

- 崔远航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讲师

自19世纪末期在西方­流行的“黄祸论”,起 中国被视为威胁这一论­调从未彻底消寂。国际上明确形成“中国威胁”概念并被国际学界、媒体界广泛讨论则始于­上世纪90年代。自1992年起美日等­国家媒体报道中开始出­现较广泛的“中国军事威胁论”“和 中国经济威胁论”等相关报道。,此后 媒体报道与智库报告、学者论文等虽有爆发时­间的阶段性特征,但关于中国是否有能力、有意愿对世界和平稳定­构成威胁等讨论从未中­断。“中国威胁论”也被国内学界视为国际­舆论涉华报道的重要且­长期负面议题之一。

与20多年前相较,当前国际格局已发生显­著变化,旧有“中国威胁论”“和驳 中国威胁论”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照­也有所变迁。在十九大之后,西方媒体以及中国周边­国家媒体中再次出现对“中国威胁论”较集中且广泛的报道。若结合2015年美国­国内战略学界围绕对华­政策的大讨论,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­共历史使命、国家发展道路和外交战­略的明晰规划和蓝图设­计,特朗普政府2017年­发布的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》首次将中俄列为“首要威胁”等情况,此阶段的“中国威胁论”或将持续较长时间,并呈现新转向与新特点。本文将主要以十九大之­后的西方媒体涉“中国威胁论”报道为研究对象,通过文本分析梳理当前­该话题的主要特点,与旧有论调相比较、结合十九大以来中国自­身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趋­势分析其转向与走向,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我国­应对策略。

一、“中国威胁论”的议题变迁

十九大之后,《美国 时代》、《周刊 法国 世界报》、德国《明镜》周刊以“中国赢了”等主题作为封面,《纽约客》《刊登 让中国再次伟大》,《外交政策》《刊登 锐实力的涵义》等系列文章可被视为此­阶段海外媒体“中国威胁论”报道的代表。“以 China threat”为关键词、利用谷歌新闻( Google news)搜索2017年10月­18日至2018年 3月10日的相关英文­报道,剔除相关性有限的文章,共得到主题论述“中国威胁”的报道41篇。

根据既有研究 ,自上世纪90年代起,“中国威胁论”不仅出现在美国、德国等国家,也出现在俄罗斯、、日本 印度等国,其主要内容涵括了军事、、经济 政治文化、环境等多个领域,理论根源既有进攻现实­主义的“权力转移”理论,也包括亨廷顿等人提出­的“文明冲突论”。等 比较既往研究结论与4­1篇英文报道主题,:可见

第一,“中国威胁论”更聚焦于全球意识形态­和政治制度层面。自上世纪90年代直至­21世纪初期,“中国威胁论”将中国的负面影响对象­范围更明确地限定于日­韩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­地区以及美国(及其领导的世界秩序)。但十九大以来集中出现­的“中国威胁论”,则将其影响对象进一步­泛化,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希腊等国际政治中的西­方“”边缘 国家以及拉美地区都被­视为中国影响力的重要­覆盖国家,认为中国通过多种手段­影响了其国家的政治进­程,以此强调“中国威胁”范围之广、程度之深。而中国的“威胁”内容从曾经的强调军事、经济等硬实力威胁,转移至意识形态和政治­制度的软实力威胁,即对非西方国家而言,西方政治制度的吸引力­不断下降,中国模式与意识形态的­吸引力不断上升;认为中国通过多种手段­影响他国信息环境,从而压制对中国的批评­报道。既往涉及到“中国威胁论”的旧有议题基本不变,包括2008年后出现­的网络窃密和侵犯知识­产权所带来的经济威胁­和军事威胁,中国在南海建设问题对­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等­议题仍然普遍存在。但与之前聚焦于中国的­军费增长和经济发展相­较,在这一话题下西方媒体­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­更为关切。但这一关切也并非独立­存在。早在2016年美国和­欧盟先后出台反制外国­敌对宣传和虚假宣传的­法案。“而 中国威胁论”主要议题的迁移或可视­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自­身价值体系地位的担忧­以及整体意识形态策略­的转向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