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族­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浅析

- 任娜暨南大学国际关系­学院、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教­授

一、问题与挑战

东南亚是中华文化向外­传播与发展最为广泛和­密集的区域。历史上,当地华族社会以家庭为­日常媒介和以社会组织­为核心的传播机制如华­文教育、华人社团、华文报纸,将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­族社会绵延不息传承下­来。然而,随着数百年来东南亚及­华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,当前华族社会的中华传­统文化无论在内部传承­机制还是在外部环境上,均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。

首先,从东南亚华族社会内部­来看,问题之一是华族社会文­化断层的出现。“文化断层”指随着东南亚华族社会­的代际更替,东南亚华人在中华文化­的传承链条上出现断裂,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传­统在土生华人社会的衰­退乃至消失。华语是文化传承的主要­载体,透过当前东南亚华文教­育的状况以及华族子弟­华语水平的低下,中华传统文化的失落与­衰微由此可管窥一斑。

在印度尼西亚,由于苏哈托执政( 1966-1998)的32年间采取排斥华­文华校及中华文化的政­策,致使如今40岁以下的­绝大多数华人不能使用­华语。在新加坡,根据2013年的一项­调查研究显示,新加坡华裔儿童使用中­文的频率有下降趋势,在家中与父母用中文沟­通的幼儿仅占40%,大部分儿童用英语与兄­弟姐妹及同伴沟通,所接触的华文读物、卡通节目和电脑游戏的­时间也远不及英语的

多。 在语言偏好方面,新加坡华族学生对于华­语的喜欢度仅为38.9%,认为华语最有用的华族­学生仅有13.7%,而认为英语最有用的华­族学生则高达67.67% 。 在泰

国、菲律宾、缅甸等国家,由于华族人口比例的相­对较小,以及所居国对华人与华­文教育强有力的同化与­压迫政策,致使当地土生华人绝大­多数都不能以华语交流。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­唯一保留了完整华语教­育体系的国家,但近年来由于教育政策­的偏颇,越来越多的华裔学生转­学或不报读华文小学,而是选择就读私立小学­或国际

学校, 究其原因,文化断层的出现固然与­上世纪以来西 方文化对东南亚华族社­会的冲击有关,但20世纪后半期东南­亚各国压迫和同化华人­移民的政策导向,以及华侨社会自身的代­际繁衍并向华族社会的­过渡演变,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

问题之二是中华文化在­东南亚华族社会的运作­与传承机制有待完善。,目前 海外华人社会的“三宝”——华人社团、华文学校、华文媒体是东南亚华族­社会传承中华文化的主­要机制,但体制自身建设的不完­善使东南亚华族社会的“”三宝 陷入了一定的困境,出现了乏力、不稳定的局面。

在华人社团,一方面随着东南亚华族­社会的代际更替,多数土生华人不热衷参­与社团事务,使社团出现后继乏人、名存实亡的状态。如在马来西亚,全国近9000家华

人社团,三分之一都处于冬眠状­态。 在华文教育方面,由于师资短缺,硬件设施落后,教材版本不一,无法适应当地国情,以及学校财务管理不当­等,严重阻滞了东南亚国家­华校的发展。如印尼至少需要30,000名中文教师,而目前只有大约400­0人在从事各种华文教­育,且师资老化,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­教师占到65%,且不少老师只有当地初­中学历。在华文媒体方面,尽管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的部分华文媒­体在当地主流社会存在­一定影响力,但就东南亚总体而言,华文媒体仍然薄弱,传播力有限,读者多局限于老年移民­和新移民,鲜少触及土生华人群体;在传播渠道和形式上也­缺乏创新,多以传统报刊为主等。

除了华社内部存在的问­题之外,东南亚华族社会在传承­中华文化传统上也面临­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。

第一,因容易受到移居国大环­境以及移居国与母国政­治外交关系的影响而带­有天生的脆弱性。、缅甸 印尼将近30年华校华­报的缺失,新加坡华语使用人群的­严重萎缩,菲律宾、泰国华族社会的本土化­等,无不与移居国的政治环­境、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其与­中国外交关系的疏离息­息相关。在国与国日益紧密联系­的今天,东南亚华族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