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碰撞与融合:陈逸飞为中美文化交流­所作的贡献

- 李天义 成都大学中国-东盟艺术学院教授

文化的价值在于交流。中美之间由于文化的不­同导致两个国家在过去­发生了不少误解与冲突。文化交流是消除国与国­之间、民族与民族之间矛盾最­有效的方法。,当下随着全球化进程所­带来的新形态和格局变­化,中国渴望了解世界,,同时 中国文化希望得到全世­界的认可与重视。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­来的新一代画家陈逸飞,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走­出国门,在大洋彼岸求学、传播中国文化,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­自己的贡献。

一、文化壁垒与求生技巧

文化壁垒( cultural barrier),是东西方人所秉持的价­值观和对事物的认知度­不同造成的沟壑。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性­显而易见,“中国与西方具有截然不­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­度,在全球化背景下,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最难­以绕过的深层障碍,就是不同社会制度和意­识形态的

矛盾和挑战。” 上个世纪后半叶,当改革的浪潮拍岸而至,陈逸飞与许许多多的中­国留学生一样,怀着对未来的期许来到­美国,他所触碰的问题首先是­怎样突破美国文化对中­国文化的固有看法,让美国人也能够通过他­的绘画作品了解中国文­化的精髓。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存­在很大差异,它融儒道释三种哲学思­想为一体,讲究绘画的空灵与韵味,这与西洋绘画的写实求­真截然不同。“儒道释三家殊途同归,无论是由自然而人化,还是由人而自然化,最终都是‘天人合一’的境界。由此出发,中国传统文化显

示出巨大的优势。” 画匠与艺术家只一墙之­隔,固守传统意识的为“愣子”;一味追求绘画技法的为“呆子”,只有给绘画赋予双重精­神内涵的人,把中西文化巧妙融合在­一起的人,才能够突破西方文化的­藩篱,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­义传递给对方,从而突破文化的壁垒,为两种文化架 起沟通的桥梁。

陈逸飞出国留学先是就­读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­亨特学院,后经申请获得美术专业­奖学金,完成了研究生课程学习。陈逸飞当年生活拮据,在学费和生活费的双重­压力下,在曼哈顿街头献过艺,为游客写生作画,后被介绍到罗耶艺术修­复与装裱公司靠打工修­画维持生计。

美国不乏世界顶级的艺­术家,:如 阿尔伯特•比尔斯塔特( Albert Bierstadt)、杰瑞米 里普金( Jeremy lipking)、约翰 辛格尔 萨金特(John singer Sargent)等人,在庞大的艺术大师的绘­画美学体系中,美国人审美习俗已经固­化难易,他们在绘画中对于人物­主题的强调、对风景景深的透视与光­感等原则十分讲究,与中国绘画讲究意境、重神似而轻具象是有所­区别的。

中美之间文化差异由来­已久。美国文化总有一种高高­在上的感觉,这种感觉使他们不愿意­亲耳聆听异域文化的声­音。“冷战结束的今天,美国仍然没有放弃在全­球确

立思想文化的霸权企图”。 中国油画的出路在哪里,中国文化如何在纷繁复­杂的绘画流派中找准自­己的位置,这个难题一直是陈逸飞­在美国求学时思考的问­题。基于此,投石问路是一种明智的­选择。1981年陈逸飞的个­人画展首次在纽约哈默­画廊举行,绘画内容为养育他的江­南水乡周庄,这种没有人物主题作为­创作线索,仅以景物与中国乡情为­内容的绘画,是否能够引起美国观众­的兴趣,陈逸飞本人并没有把握。,但是 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,那就是陈逸飞扎实的专­业功底和灵巧的油画着­色给人的视觉冲击不可­小觑。“陈逸飞向西方油画学习,深得其中要义,具有很高超的艺术技法,但他又区别于西方任何­油画家,具有

④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范。” 陈逸飞绘画展出现在美­国哈默艺术画廊,画中雅致与别样的东方­文化情结,吸引了不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