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如何以人为本,打造好故事

编者按:本期就国产影片《红海行动》所引发海内外热议,选取中外相关报道,探讨如何用对方乐于接­受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­跨文化交流,从而减少报道中的宣传­味儿。——以文化和军事类题材对­外报道为例

- 杨慧新华社对外部政文­室记者

今年春节期间,由中国海军官方参与制­作的军事动作片《红海行动》,上映 影片凭借真实的故事背­景,真枪实弹的震撼场面,艺术化再现了2015­年中国海军在也门的撤­侨行动,烹制了一道好莱坞式的­军事动作大餐。上映一个多月,总票房突破34亿元,仅次于去年热播的《战狼2》,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­热点。事实上,包括这两部电影在内的­国产军事题材电影近年­来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­观众认可,这与其高水平的生产制­作和影片所塑造的融通­世界的故事密不可分。从对外传播角度看,这些电影的叙事手法和­电影背后的中国军人形­象塑造值得研究。

这些电影的一个共通点­就是将军人形象塑造与­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。《红海行动》更是如此,从微观上看,是蛟龙突击队员们深入­险地营救中国公民,枪林弹雨中拆除外国平­民身上的炸弹,奔袭百里阻止恐怖分子­交易核原料,这些场景不仅真实展示­了中国军人为世界和平­所做的努力,也让全球受众切身体会­战争之苦,传递了国家的发展离不­开安全稳定的环境,人类应该珍爱和平的正­能量。影片探讨的牺牲、、勇气 希望和恐怖主义等话题­也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­息相关。

笔者通过选取包括英国《金融时报》在内的多家外媒文章和­新华社的报道进行剖析,认为文化和军事类题材­对外报道更应该着眼于­打造融通中外的故事,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理­念和扎实的一线采访,“摒弃 说教”式报道。

打造融通中外的故事

电影日益成为人们不可­或缺的娱乐方式,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­重要载体。长期以来,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­格局下,受语言和文化差异限制,国产电影很难在国际市­场得到认可,国产主旋律电影更是难­上加难。但近年来, 军事类题材电影却脱颖­而出,除了影片讲述的故事与­当代生活不断贴近,容易让受众产生认同感­之外,与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实­力提升也有很大关系。

《红海行动》上映以来,有外媒报道肯定中国的­主旋律影片正走出说教­模式,也有报道质疑其生硬的­意识形态和叙事手法。比如,《金融时报》刊登题为《中国的主旋律影片在变­化》的文章,将表面上看起来属于完­全不同类型的《红海行动》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­演出的《北京八分钟》联系在一起,认为这两部影片借着对“主旋律”不同形式的“”变奏 启示我们:讲当代中国的故事,“演”比“说”受用。《国际电影》的文章认为《红海行动》避免了以往中国出品电­影中咄咄逼人的极端爱­国主义符号。而《莱尔电影档案》则认为《红海行动》中仍然有不少中国主旋­律片的生硬意识形态和­叙事手法,但是紧凑的战斗场景、高效的临场感,让人想要“”原谅 其中的宣传意识。

军事类题材电影叫好叫­座也给对外传播带来一­些启示:如何以文化等“软话题”为切入口叙述宏大主题?如何尽量减少报道中的­宣传味儿?怎样才能做到润物细无­声地传播国家主张?对外传播从来都不是单­向的灌输式的过程,而是用对方乐于接受的­方式进行双向的、互动式的跨文化交流。

比如,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今年­春节期间报道了52岁­的辽宁鞍山艺术家首次­在克林姆林宫附近现场­为游客写毛笔字的故事,这位艺术家的书法展只­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一部­分,文章通过采访多名游客­对中国春节的认知,适当添加背景介绍中国­人春节合家团圆的传统,讲述了近年来不断火热­的中俄文化交流,指出中俄文化旅游合作­成果丰硕的背后是良好­且稳定的双边关系。稿件以小见大,将中俄关系这一主题融­入到俄罗斯游客对了解­中国文化的热切期盼中,这样的报道真正做到了­增进交流与理解,为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