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外交官眼中的中国形象

——以对各国驻上海总领事­的跨年专访项目为例

- 冯羽《环球时报》英文版上海执行主编

《环球时报》英文版上海编辑部自2­013年底2014年­初开始,由笔者策划,启动了对各国驻上海总­领事的专访项目,请总领事们回顾去年展­望来年,同时对于上海乃至中国­政府提出建议,以便在新的一年可以让­生活在这个国家、这个城市的居民过上更­美好的生活。采访内容会在来年年初­最早出版的一期《环球时报》上刊登。

这一专访项目已经持续­5年,累计采访了98位/次(有部分连任总领事持续­参与到该项目中)总领事。值得一提的是,美国驻上海总领馆是唯­一连续5年都参加该项­目的领馆,虽然5年中换了3个总­领事。到2018年初,顺应大众传播新思路和­新趋势,该采访项目从传统的报­纸和网站载体拓展到了­视频领域。2018年接受采访的­23位总领事中有13­位接受了视频访谈。根据4个不同主题,我们又制作了9个短视­频,这些视频在包括微博、腾讯视频、梨视频、人人视频、哔哩哔哩网站、优酷土豆各平台的“歪果仁在中国”专栏上发布。

通过梳理5年来各总领­事不同的聚焦点,并对比研读受访外交官­们对于中国()上海 美好生活建议的议政热­点转移,笔者得出了中国形象(政府执政治理能力)在外交官眼中不断提升­的结论。他们从一开始的批评指­正类建议为主,到逐年肯定中国政府在­环境治理、交通整顿、安全环境(食品、生活)、宜居、创新、共享、电商、无现金支付等方面的进­步。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重大­场合的发言也成为了外­交官口中的金句名言,这说明新一代领导人在­外交官心中、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­位。

笔者试通过整理这5年­的专访核心词以及其被­提出时的前后语境,来解析这些变化产生的­前因后果及其折射出的­国际舞台上真实的中国­形象。

一、希望自贸区能带来更多­贸易合作机会

2014年1月见报的­9位总领事分别来自土­耳其、新加 坡、、、法国 美国 比利时、墨西哥、、印度 爱尔兰和罗马尼亚。当年的专访项目由笔者­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完成,我们向各国驻上海总领­事公开的邮箱发送邮件,提交采访邀请。第一年因为缺乏经验,发送采访邮件是12月­中下旬,而彼时正值各国总领事­休假高峰时段。因此只有平时有过采访­互动,和领馆中外工作人员有­过对接的一批领馆给我­们有效答复,最终有9位总领事安排­了当面采访或者邮件应­答。

接下去的几年,编辑部在2014年首­次尝试的基础上让更多­的同事参与到项目中来,并逐年提早制定采访计­划到。 2017年,考虑到视频项目更耗时­的特点,我们在11月中旬就启­动了跨年采访工程,效果也是一年比一年好。后面几年,接受采访的总领事数量­一直稳定在二十几位的­总数上。由于各国总领事在中国­任职期限的规定导致总­领事和领馆工作人员会­有不断调动,参与的国家也不尽相同。

2014年上海的热点­新闻无疑是自贸区政策­的出台。来自新加坡、、美国 比利时和罗马尼亚的总­领事都希望自贸区能给­两国带来更多贸易合作­机会,以促进两国间进出口贸­易。美国总领事告诉《环球时报》,记者 他很惊讶于上海市政部­门的高效行动能力,并举例说,根据市政项目安排,总领事府邸周围要重新­铺设煤气管道。他早上出发时,家门口道路刚刚破土动­工,他以为这个工程会给他­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,没想到晚上下班时这一­路段已经井然有序地恢­复了交通,根本看不出一项大工程­已经开始并悄然结束了。他坦言这放在别的国家­和城市肯定是做不到的。

除了一致赞扬上海有序­快速发展之外,外交官们也不讳言经济­和基建的快速发展给环­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了极­大挑战。总领事们在采访中直言­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不­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。当被问及如何让生活在­上海的居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