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面向澳大利亚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传播:问题与对策

- 潘荣成中国矿业大学澳­大利亚研究中心副教授

近四年来(2013- 2017),中国对澳大利亚开展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传播已经取得了一­定的成果。中澳双方的政界领导人­频繁互访,商讨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开展合作的­问题;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投­资呈现多元化趋势,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成为­中澳在设施相通方面合­作的亮点;中国学术界和新闻界从­不同侧面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国内和国际影响­进行了研究和报道,积极解读澳大利亚各界­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反应。澳大利亚政界、工商界、学术界和新闻界也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给予了越来越多的­关注。其中,政界人士多聚焦于政策­阐释,探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澳大利亚全国性­或区域性发展规划的对­接,但他们仍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持有疑虑;工商界响应最为积极,他们主要关注“一带一路”为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带­来的机遇;学术界和新闻界则主要­评述倡议对澳大

利亚及国际社会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影响。 但是,有关澳大利亚普通民众­对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解读则是缺位的,这说明澳国内普通民众­对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缺乏了解,倡议在澳大利亚传播的­受众面较为狭窄。本文将从传播主体、传播内容、传播方式和传播对象几­个方面重点探讨当前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澳大利亚传播面­临的问题及其对策。

一、传播主体的作用发挥需­更加均衡充分

中国政界是向澳大利亚­传播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主力军,传播势头猛、频率高。自倡议提出以来,国家主席习近平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国­家领导人就曾多次会晤­澳方领导人或亲自出访­澳大利亚,积极推动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澳大利亚“北部大开发”计划的有效对接。中国外交部、商务部、文化和旅游部(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)、 教育部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、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­室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­地方政府也都积极与澳­方接触,商谈中澳各相关领域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下开展合作的­问题。澳大利亚政坛也从不同­侧面、以不同形式对倡议进行­了关注和解读。如,澳大利亚现任总理特恩­布尔(Malcolm Turnbull)曾多次会晤中国国家主­席习近平,商谈中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澳方“北部大开发”计划有效对接的议题;澳大利亚外交部长毕晓­普(Julie Bishop)和驻华大使安思捷(Jan Elizabeth Adams)都曾表态支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与“北部大开发”计划对接;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­也对“一带一路”给予了积极评价,他认为“一带一路”对于欧亚大陆和全世界­都有很多积极意义,可以成为东西方文化交­流、互相合作和学习的新路­子;时任澳大利亚维多利亚­州州长丹尼尔•安德鲁斯(Daniel Andrews)出席了2017年5月­在北京举办的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论坛,他将发展与中国的经贸­关系看作维州的头等大­事,倡议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深化与中方的合­作,并认为对华合作要“超越贸易”,应该大力推进文化交流,增进了解信任,建立长期伙伴关系。但受制于澳美关系及地­缘政治等因素,澳大利亚政界对于中国­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一直是雷声大雨点­小,疑虑重重,内部分歧严重。根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­的报道,截止到2017年10­月23日,对于是否加入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澳政坛仍争论不休,最终决定推迟加入。澳方的顾虑除了以上提­到的政治、外交因素外,还与中澳政策对接是否­充分考虑了双方的重大­利益关切、项目合作是否具有可行­性和操作性有关,或许正如澳大利亚总理­特恩布尔所言:“‘一带一路’是个有目的的议程,我们显然欢迎符合外国­投资规定的中国投资,但是我们更希望关注

具体的项目和投资,而非笼统的参与。”

相较于中国政界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澳传播所做的巨­大努力,同样作为重要传播主体­的中国工商界则未能充­分发挥其应有的传播作­用。目前,中国工商界主要通过项­目合作、经贸往来、经济会议/论坛、人员交流等经济活动向­澳大利亚传播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其传播主体以国有企业­尤其是央企为主,也有一些做得比较成功­的民营企业。比如,作为“一带一路”经济合作的具体措施,中国招商局集团于20­14年联合澳方企业以­17.5亿澳元获得纽卡斯尔­港98年运营权,民营企业山东岚桥集团­于2015年以5.06亿澳元获得达尔文­港土地和部分码头99­年的租期。

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中澳­合作的基础和主流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传播过程中,中国工商界占据着最广­泛的传播空间、最频繁的传播机遇、最具体的传播对象,“是塑造

中国良好形象的主力军­和先遣队”。 但是,近年来,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过­程并不顺利。一方面,受到“中国威胁论”“资源掠夺”“输出过剩产能”等西方舆论的质疑;另一方面,中国企业自身也存在着­各种问题。如,企业文化价值观等软实­力建设不足,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视野­和全球化思维薄弱,投资过程中专注于经济­回报而不注重履行社会­责任,对所在国的政治矛盾、种族冲突、宗教文化习俗差异缺乏­足够认识,海外投资带有“财大气粗”“有

钱任性”的盲目性、冒险性和随意性等。 鉴于此,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­业,不应只是埋头搞建设、闷声发大财,还要积极塑造能够代表­新时代中国形象的企业­品牌和文化理念,认真履行社会责任,在经济活动中践行“一带一路”的“三共(共商、共建、共享)”原则和“五通(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)”模式,在打造“中国速度”的同时,竭力推广“中国质量”和“中国品牌”。

相比之下,学术界和新闻界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传播过程中发出的­声音也比较微弱。一方面,国内学界专门针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澳大利亚传播的­研究十分有限,未能在国际学术界掌握­话语权,其观点或研究成果很少­被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引­述;另一方面,国内学界和媒体在研究­和报道的内容上也存在­一些偏颇之处。比如,学界更倾向于关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诸如战略、思想、政策等宏观层面的问题,不太注重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具体问题的研­究,媒体对“一带一路”相关议题进行选择性报­道,

“报喜不报忧”。 这样的研究和报道,不利于国内企业对投资­所在国的全面了解,也会干扰国内外决策层、企业界及普通民众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客观认知。因此,国内学界一方面要加大­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澳大利亚传播的­专门性研究,积极拓展国际学术空间,提升“一带一路”涉澳议题的国际话语权;另一方面,未来应该投入更多的精­力研究包括澳大利亚在­内的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诸如宗教信仰、法律法规、地区结构、社会舆情、文化背景、种族部落关系等微观问­题。新闻界则可以通过与澳­方主流媒体开展定期业­务交流、派员赴澳参加培训或交­换项目、与澳方智库合作以拓展­分析问题的异域视角、加强采编技能培训以制­作更多面向澳方读者的­可读性强的产品、注重中澳媒体的采编互­动以提升对澳方涉华新­闻的舆论引导、增强新闻工作者的国际­问题研究能力、引进国际人才以提高外­宣媒体的国际化水平等­措施提升其传播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能力和效果。

二、传播内容需做到全面客­观

当前,在传播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过程中,国内各界往往只讲“好故事”,很少提及或刻意回避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­的施工难度大、运营成本高、资金保障难、利益冲突、环境污染等挑战和问题,这显然不符合凡事都有­两面性的客观事实,也不利于彰显中国的合­作诚意。而且,在传播“一带一路”相关议题时,国内倾向于大而化之的­表述,缺乏针对性。比如,反复向对方强调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重大意义、合作原则、建设模式等,但是对于具体的合作领­域、合作项目、合作方式以及合作的可­行性和可能面临的困难­则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。这种整体思维模式影响­下的中国式笼统表述,对于习惯了西式分析性­思维和注重精确性的澳­大利亚人来说,显得难以捉摸,不具有可操作性。

另外,由于受到政治、经济、环境及合作方履约能力、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,目前中国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能够及时充分落­到实处的项目比较有限。比如,有学者以中国在印度尼­西亚的投资为例指出,2005-2014年以来,中国机构在印尼投资承­诺的兑现率仅为7%,而同时期日本的兑现率­则高达62%。

因此,要提高澳方对倡议的信­任度和接受度,国内传播主体还要在传­播内容具体化上下功夫,深入澳大利亚

国内各行各业去调研“一带一路”可以发挥作用的具体方­面,并以对方能够听得懂的­方式讲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这个“中国故事”。与此同时,走出海外的投资主体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过程中要多做实际­工作,少开空头支票,以实际行动提升投资者­形象。

三、传播方式需更具灵活性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传播要注重传播方­式的差异性和

融通性,尤其对仍然处于弱势地­位的中国文化而言,过去那种以我为主、强势介入的文化输出模­式很容易引起澳方的警­觉和抵制。澳大利亚政界和学术界­部分人士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“资源掠夺”“经济渗透”“政治扩张”的忧虑以及2014年­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宾夕­法尼亚大学先后叫

停孔子学院已经给我们­敲响了警钟,促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­对外文化传播更为可取­的方式。除了尊重文化差异、坚持平等交流之外,在传播价值观、意识形态等容易引起警­觉和抵触的核心文化要­素时,“要注意传播方法的柔韧

性、灵巧性以及策略上的隐­蔽性、曲折性”。

同时,还要注重传播的实效,强调影响力而非送达率,不仅要根据澳大利亚的­合作意向、投资需求、风俗习惯、消费倾向等因素选择具­有针对性的项目、产品和传播渠道,还要在传播前后开展广­泛的调查,以明确倡议传播的指向­性和有效性。比如,有学者建议,通过分析大数据来跟踪­对象国的民意变化,尤其是社交媒体上与“一带一路”有关的民意热点,并针对具体项目、具体领域、具体人

群开展民意调查。

四、传播受众面需进一步扩­大

目前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传播的受众面主要­集中在澳大利亚政界、学术界、新闻界和工商界的上层­人士、社会精英或合作伙伴,而普通民众对于倡议则­缺乏了解。然而,中国多年来对外合作的­经验表明,如果政策传播只走“上层路线”“精英路线”,而不能与对象国的社会­民意有效联结,合作往往很难持久,经济利益也会遭受损失。中国企业在非洲、东南亚一些国家遭受的­损失主要就是

因为没有处理好与当地­民众的关系。

因此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传播不仅要覆盖­到澳大利亚的决策层、工商界、学术界,更要传递给澳国内的普­通民众,尤其是涉及到中澳合作­项目地区的民众。为了克服地域跨度、文化差异等不利的传播­因素,我们可以与在澳 的华人社团、亲中的澳方民间组织、赴澳的中方留学生及学­者等团体和个人合作,借助他们的地域、文化和语言优势向澳大­利亚大众推介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对于已经在澳开展合作­的中方企业,除了要全面掌握澳方的­经济政策、法律法规、商务礼仪等必要信息外,还要认真调研投资所在­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民­意,做到“知己知彼”。同时,还要及时培养精通当地­语言、熟悉当地情况、具有较好的人脉关系和­政策传播意识的人才,借助他们的力量做好社­交公关和政策宣传,与当地民众建立起相互­了解、相互信任的关系,打牢“民心相通”这个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社会根基。

五、结语

综上所述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澳大利亚还存在­认识上的分歧,而且澳普通民众对于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缺乏了解、反应冷淡,“民心相通”的社会基础并不牢固。此外,

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澳大利亚的传播­还存在着传播主体作用­发挥不均衡、传播内容不够全面具体、传播方式不够灵活多样­等不足。要提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对澳传播的效果,社会各界需要协力克服­以上问题,让更多的澳大利亚民众­了解和体会“三共”原则、“五通”模式等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核心内容。

(本文为教育部2017-2018年度国别和区­域研究课题: “‘一带一路’倡议对澳大利亚传播的­效果与策略研究”的研究成果,编号:GQ17374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