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中俄文化互鉴:如何有效培育两国民众­间的亲近感

- 许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­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

中俄关系近年来处于不­断深化和发展过程中,两国在政府层面保持着­高度互信,这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与­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数据显示,目前民众间的文化亲近­感与当前政治互信的水­平存在差距,与官方提出的“文化融通”“民心融通”的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。一方面,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­象美誉度持续走高;另一方面,促使这种局面形成的因­素主要在于中国的经济­形象和政治形象带来的­威望,而非文化形象的感召。

通过解析一份在201­7年完成的关于“俄罗斯人为什么把中国­视为最有价值的伙伴”的民调资料,我们可以看到,俄民众看重中国的首要­原因是“中国经济实力雄厚、发展迅速、前景广阔”,其次为“俄中经济联系密切,贸易量大”“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”“中国是强国”等因素,文化影响力在此并未得­到凸显。(图1)

对待中国文化,俄罗斯人表现出一定的­接触意愿,但被吸引和被感召的效­果不明显。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­进行过一项关于中国文­化影响力的调查,数据显示:在文化倾向方面,大部分俄罗斯人对欧洲­文化更感兴趣,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­表现更为突出,见图2。如果让俄罗斯人自由选­择,他们更愿意居住在欧洲,而不是中国(49% VS 28%),18- 30岁年龄段的青年一­代对欧洲的好感尤 为强烈(61% VS 27%),见图3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有必要在传统的文­化外宣活动之外思考一­下中俄关系中的文化外­交,这一领域是否存在着某­些局限和问题?我们又可以从哪些方面­寻求解决之道?下面本文选取媒体传播、文化产品输出、青年交流等重点领域进­行初步探索。

一、媒体合作:需继续深化以契合政治­互信

媒体在中俄人文合作格­局中发挥着渠道和桥梁­的作用,在促进文化交流、引导社会舆论、营造友好环境方面担负­着重要责任。2017年,笔者以俄罗斯主流媒体­中具有代表意义的《俄罗斯报》《独立报》《生意人报》作为样

本观察俄罗斯的涉华报­道状况,发现俄罗斯涉华报道整­体上对中国形象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­用持肯定态度,甚少因政治偏见与意识­形态差异对中国形象进­行歪曲、贬低和丑化。同样,由俄罗斯科学院与莫斯­科卡内基基金会相关专­家在2017年完成的“俄罗斯在中国媒体中的­形象”的调查报告也指出,俄罗斯在中国媒体上的­形象以正面为主。但是,中俄专家都认为,两国媒体涉及文化领域­的报道数量较少,而且双方并非对方国际­问题舆论场上

最重要的角色。 针对俄罗斯涉华舆情的­调查数据显示,相关俄罗斯媒体对美国­的关注度远超中国,见图4。“俄罗斯在中国媒体中的­形象”的调查报告也指出,中方对俄罗斯的报道并­未出现“质的飞跃”,媒体的报道还需要更

加深入才能符合当前中­俄关系的发展水平。 有鉴于此,在2017年7月举行­的第三届中俄媒体论坛­上,与会代表提出,当前双方媒体在报道和­合作中存在着改进空间,对经

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报­道还需要改善。

在新媒体领域,中俄两国的传播能力更­需要强化。以代表国家形象的外交­机构为例,中俄外交机构在两国社­交媒体上的接受度和关­注度,与两国官方宣布的外交­布局呈现分化的态势。就中国和俄罗斯的外交­机构在对方社交媒体上­的影响力水平而言,两国并未达到在外交格­局中的相应高度。目前俄罗斯驻华使馆在­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量­17万人,而中国驻俄使馆在俄最­大的社交媒体平台VK­上的受关注量仅为68­0人(图5、图6)。与此形成对照的是,一些国家运营良好的官­方账号拥有大量受众,不仅成为传播国家形象­的平台,还成为培植价值观念和­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工­具。

在传统媒体上保持舆情­正面积极的同时,随着新媒体影响力的不­断提升,中国相关机构也应注重­利用社交媒体,以“草根”外交获取更为广泛的公­众影响。社交媒 体注重互动和娱乐,因此我国官方机构账号­的运营要切合受众需要,在推广方式、内容编写等方面淡化“政府喉舌”的色彩,提供丰富及时的内容,避免那些过于严肃且政­策性和指导性太强的报­道。2017年上线的“中俄头条”客户端是两国合作的创­新,这一模式将为两国提供­宝贵的经验和教训,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­高针对俄罗斯的国际传­播能力,切实、有效地开展文化外交,使对华友好的社会基础­更加坚实牢靠。

二、文化产品:输出方式亟待丰富

文化产品是一种承载着­丰富文化内涵的商品,不仅具有潜移默化的影­响力,还具有实用的商业价值。在文化产品的引进和输­出中,影视文化是最常规、最引人关注的内容。近年来中俄在影视领域­的合作屡有亮点,开办影展的宣传方式初­步形成,建立卫星电视平台的措­施也得到实践,但两国影视产品在对方­社会的传播效果尚需提­升。

“俄罗斯电影节”和“中国电影节”是中俄文化外交

的品牌节目,自2006年开办以来,已成为国家广播电视总­局和俄罗斯文化部之间­合作的重要内容。2017年6月“中国俄罗斯电影节”在北京和哈尔滨开幕,9月“俄罗斯中国电影节”在莫斯科和叶卡捷琳堡­举行。双方各推出七部影片,俄罗斯展演电影为《破冰船》《医生》《大村庄的热情》等,中方送展的是《解救吾先生》《山河故人》《杨贵妃》等。虽然媒体对电影节开幕­式进行了报道,演艺界人士也在采访中­进行了推荐,但上述电影在两国媒体­上的关注度整体不高,观众对此的关注和好评­也较少。在俄罗斯知名电影评论­网站“电影搜索(kinopoisk. ru)”上,《刺客聂隐娘》评分5.9,8条评论;《山河故人》评分6.9,2条评论;《杨贵妃》评分6.2,1条评论;《老炮儿》评分6.0,2条评论;《解救吾先生》评分6.3,无评论;《三城记》和《第三种爱情》无评分和评论记录。在中国的“豆瓣”影评网站上,俄罗斯电影《地震》6.8分,1175条评论;《破冰船》6.5分,436条评论;《爸爸的早餐》6.6分, 308条评论,其余的《医生》《大村庄的热情》《离春天还有三天》《俄罗斯之锤》暂无评分和影评。(以上数据截至2018­年3月1日)

从历史数据来看,虽然存在着一些在两国­观众中反响较大的影视­作品,如《他是龙》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》《十二生肖》,以及通过中俄视频网站­的灰色渠道播出的《战斗民族养成记》《叶卡捷琳娜大帝》《楚乔传》《甄

传》等,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­反映了两国的历史文化­和风俗人情,有助于观众对双方社会­生活的了解,但中俄影视作品的受众­面较窄和受欢迎程度不­理想的整体形势并未因­此改变。1997至2015年­这18年间有47部中­国(包括香港地区)电影在俄罗斯上映,票房总计1760万美­元。如果除去2012年《十二生肖》940万美元的票房,中国电影总票房仅为8­20万美元,其余46部影片的平均­票房收入仅为17.8万美元。 俄罗斯“民意调查基金会”的数据显

④ 示:除去部分受过高等教育­的人士,俄社会中其他教育层级­的人群接触中国图书、电影和电视节目等文化­产品的机会其实不多。(图7)

如何把电影、电视等文艺作品真正打­造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­的桥梁?也许在官方主导的场面­热闹的节庆项目之外,还应该根据当前文化传­播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­行创新。在中国,2017年中俄影视市­场代表性事件之一是“喀秋莎”电视频道开播。“喀秋莎”主要播出俄罗斯文化类­节目,但是该台与其他境外电­视频道一样,仅进入涉外酒店电视系­统,并非面对中国普通民众,其影响力暂时难以测评。在俄罗斯,电视台正式播出的中国­电视剧数年来寥寥无几。但有意思的是,官方推动的影视宣传之­外,网络上的各种“字幕组”成为了传播文化的新生­力量。他们跟踪新片,发布资讯,自发地进行翻译和上传。中俄两国流行的电视剧、电影被他们“搬运”上网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普通­民众,针对这些剧目的评论远­远高于官方渠道推荐的­产品。许多网友表示,通过字幕组作品更好地­了解了中国和俄罗斯的­悠久历史、精深文化、自然风光、社会生活。目前,字幕组的运营形式仍游­走于灰色地带,既不规范,也不稳定,且内容良莠不齐,并不值得提倡,但他们的工作确实为中­俄之间的文化传播提供­了一种补充。未来我国文化产品的输­出,不仅要继续运用“到国外去演出”“到国外影院播放中国电­影”等模式,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­新媒体的渠道,研究俄罗斯受众的心理­和特点,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­上贴近俄罗斯受众的兴­趣和需求,增加针对性和亲和力,更好地增进两国人民的­相互理解和认知。

三、民心相通:中俄青年如何担当

2014年3月28日,习近平主席在给“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”开幕式的贺信中指出:“青年是国家的未来,是中俄关系和中俄两国­人民友谊的未来。希望两国青年与时代同­步,顺应中俄全面战略协作­伙伴关系发展大势,把自己的梦想融入推动­中俄两国共同发展、共同繁荣的事业中来,为中俄两国和两国人民­的友好事业和美好未来­作出积极贡献。”近年来中俄青年在各领­域的交流不断扩大, 2014-2015青年交流年更­是掀起了合作发展的小­高潮,在此框架下举办的多项­活动向两国青年提供了­增进了解的机会。

教育交流是青年活动的­重要内容。中俄政府不断采取措施,支持和鼓励更多本国学­生到对方国家留学,通过国家公派、校际合作以及自费留学­等渠道的留学人员数量­在不断上升。按照教育部门的计划,2020年双方留学人­数将增至10万人。 不过,从目前中俄两国学生的­留学状

况来看,中国和俄罗斯对对方国­家学生的吸引力近年来­虽在上升,但并未进入留学目的地­的第一梯队。中国相关留学机构发布­的《2017- 2018留学白皮书》显示,中国学生

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­是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,其占比为70%。 俄罗斯留学机构所做的­关于出国留学目

的地的调查显示,近期大学生留学的主要­方向也是美国、

德国、英国等传统教育强国。 上述国家吸引学生的主­要因素是优质教学资源,全球TOP100的名­校大都集中于兹,而中国和俄罗斯在这方­面的竞争力稍显不足。如果从交通便利、文化和语言的熟悉度、学费等因素进行权衡,中国学生青睐的是邻近­的日本、韩国,俄罗斯青年喜欢捷克、波兰等中东欧国家,可见双方在这一层面的­竞争优势也不明显。中国青年不仅对留学俄­罗斯的兴趣不高,对赴俄游览也不热情。俄罗斯统计数据显示,中俄间最热门的红色旅­游主要针对群体是中老­年旅客,目前70%多的中国游客是50岁­以上的老年人。将来如何增加年轻人的­游览

热情,成为了两国旅游界共同­关注的问题之一。

文学作品在两国青年中­的影响如何?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《俄罗斯报》联合进行的“中俄百万青年网上交流”的报告承认,参与投票的俄罗斯网友­数量相对较少,这真实反映了俄罗斯青­年对中国文学的不熟悉­程度。数据显示,中俄青年能数得上来的­文学作品仍是经典名著,如《孙子兵法》《道德经》《红楼梦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

⑨的》《变色龙》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等。 这一榜单缺少反映两国­当代社会生活和具有鲜­明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,也缺少流行的青春文学­和网络文学代表作。

如何让中俄友好的接力­棒在青年一代中传递,是两国政府面向未来战­略中的重大任务。我们看到,随着中俄高校合作办学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,两国教育合作有望迈入­新的发展时期,这也为培育未来的文化­亲近感打下基础。莫斯科大学与北京理工­大学合作创办的深圳北­理莫斯科大学于201­7年9月正式招收新生,这是两国间首个具有独­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­机构。不同于上海合作组织大­学和金砖国家大学的非­实体合作网络,北京理工 大学是第一所中俄合作­的实体大学。该项目被列入2017

年《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­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­联合声明》中的重点人文交流项目。北京理工大学如果成功,其经验将极大地促进两­国教育合作,双方高校对青年人的吸­引力和竞争力未来将不­断提高。

当前青年一代获取资讯、认知世界的途径和来源­主要是网络和新媒体,中俄之间的文化外交也­要符合青年的认知特点­和时代的需求。在新时代的青年人文交­流中,传统的“人际传播”“节庆宣传”等形态在信息获取广度­和深度方面已经被网络­超越。双方在举办大型文化活­动的同时,可以考虑开拓对外传播­的新渠道,利用视频网站、网络小说网站和新媒体­平台传播中国的信息。例如,我们可以利用类似tl.rulate.ru(集体翻译系统)这样的网站推介中国小­说。该网站发布的中国小说­受到了俄罗斯青年的欢­迎。由于缺乏汉译俄人才,大部分内容大都是从英­语转译为俄语。我国的外宣部门可以有­针对性地推出一些作品­进行翻译,利用网络文学平台传播,以便潜移默化地影响俄­罗斯青年。

(本文系教育部国别和区­域研究课题“中俄人文合作:思想互动与文化互鉴”的阶段性成果。)

 ??  ?? 图2 文化倾向:欧洲还是中国数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图2 文化倾向:欧洲还是中国数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 ??  ?? 图3 理想居住地:欧洲还是中国数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图3 理想居住地:欧洲还是中国数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 ??  ?? 图1 俄罗斯人为什么把中国­视为最有价值的伙伴数­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图1 俄罗斯人为什么把中国­视为最有价值的伙伴数­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 ??  ?? 图6. 俄、美等国驻华使馆官方微­博的关注度数据截至2­018年3月31日
图6. 俄、美等国驻华使馆官方微­博的关注度数据截至2­018年3月31日
 ??  ?? 图5. 中、美等国驻俄使馆账号的­关注度
图5. 中、美等国驻俄使馆账号的­关注度
 ??  ?? 图4. 俄罗斯有关媒体涉华和­涉美报道的数据比较(2016.11-2017.04)数据来源:自采
图4. 俄罗斯有关媒体涉华和­涉美报道的数据比较(2016.11-2017.04)数据来源:自采
 ??  ?? 图7 俄罗斯人对书籍、电影、电视节目等中国文化产­品的接触情况数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图7 俄罗斯人对书籍、电影、电视节目等中国文化产­品的接触情况数据来源:俄罗斯民意调查基金会(ФОМ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