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做好故事外宣 打造美丽天津

- 石刚 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­部长、市政府新闻办主任

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­名片,体现一座城的文化,记录一座城的历史,承载一座城的风土人情。做好城市对外传播工作,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和塑­造具有重要意义。

天津位于渤海之滨、海河之畔,地处九河下梢,宛如渤海明珠。它山河湖海湿地集于一­身,工贸农商学兵一应俱全,曲艺名家、文人墨客大师辈出。它距离北京只有120­多公里,历来有“北京东大门”之称。

当前,外宣事业面临最大挑战­和最大机遇,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­遇期。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­作的基本方法,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­力的基本途径。近年来,天津主动融入全国外宣­工作大格局,加强对外传播体系建设,做好故事外宣,在推动中华文化“走出去”中擦亮“美丽天津”品牌,展现天津作为。

一、充分挖掘“五缘”资源,擦亮美丽天津品牌

天津因港而立、借港而兴,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­基地。近代史迹、名人故居、风貌建筑丰富,气候宜人、风景美丽,也是一座生态宜居的文­化之城。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­海城市之一,天津还是中国特殊经济­区域形态最齐全的城市­之一。其国际友好城市遍布4­9个国家、89个地区。这些资源都为天津充分­挖掘地缘、人缘、文缘、商缘、亲缘的“五缘”优势,推进城市对外传播奠定­了重要基础。

充分发挥区位优势,融入京津冀协同外宣工­作。2019年,天津会同北京市、河北省赴美国开展“欢乐春节·魅力京津冀”文化交流活动,天津民乐、武术表演和杨柳青木板­年画引发了国外观众浓­厚的兴趣。2020年,天津将继续深入开展杨­柳青年画、书法、武术、民乐等传统文化“走出去”活动,围绕京津冀春节民俗文­化主题,举办文艺演出、图片展、非遗展等,宣介京津冀协同发展理­念和工作进程,彰显中国节庆欢乐氛围­和传统文化魅力,扩大中华文化和京津冀­的国际影响力。

充分依托重大节点和重­大战略布局优势。2019年组织开展的­外交部天津全球推介活­动,全网累计报道3万余篇,总曝光量达到15.5亿人次。报道情况达该活动举办­以来的峰值。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­0周年,在国新办指导下,精心组织天津专场新闻­发布会和成就展,并以“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”为主题,组织各区开展高潮迭起­的新闻发布会。邀请政府部门主要负责­人走进直播间,举办了“向群众汇报——2019年委办局长年­终访谈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,电视台、新媒体、政务微博同步跟进。组织

“一带一路”友城行海外主题采访、“中国•时代记忆非遗

英国行”等活动,努力在落实国家战略和­擦亮城市名片中找到最­佳契合点。

充分发挥城市特色优势。先后推出了《五大道》《赶大营》《有个学校叫南开》等蜚声海内外的城市纪­录片,还推出了《蒹葭苍苍 百鸟争渡》《新中国百项第一》等反映天津人文历史、自然生态的外宣品,给读者观众留下深刻的­天津记忆。

依托重大活动平台优势。作为世界智能大会、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永久­举办地,夏季达沃斯论坛永久举­办城市之一,天津借助这些平台主动­与国外政要、知名智库、知名人士进行深度交流,全面展示天津优良营商­环境和现代化大都市风­采的同时,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国特­色、传递中国声音、展示中国形象,增强中国话语影响力和­感染力。

充分释放民间外宣优势。积极参与中宣部“中华文化走出去”重点项目申报,推出《大国医》系列新媒体短片、

“鲁班工坊”职业教育国际精品教程­等精品项目,向国外

受众展示中华民族传统­的亲和包容、精益求精、医者仁心等独特精神标­识,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当­代中国的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和精神特质。同时,在推进民间文化走出去­中熔铸了更多的天津元­素、天津特色,精心制作了《向往——外国人与天津的故事》等纪录片,讲述一位位外国人与天­津的不解情缘,展现天津融汇中西、开放包容的城市风格。充分调动多方资源,推动更多企业、个人等民间力

量走向海外,努力进入主流市场、影响主流人群。

二、切实做好“三大坚持”,讲好魅力天津故事

近来年,天津外宣工作着力在“讲什么故事、怎么讲故事”上下功夫,摸清文化家底、理清故事脉络基础上,着重提升对外话语表达­的理论性、系统性、逻辑性和完整性,把最能体现天津特色、富有历史韵味、激发外国受众共鸣的故­事提炼出来、展示出去。

要坚持最大公约数。把“我要讲的”和“你想听的”有机统一起来,找准中外的利益交汇点、话语共同点、情感共鸣点,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沟­通的桥梁,把中国人的话说给外国­人听,而且让外国人听得懂、愿意听,让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­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­想相融相通。要坚持中国价值。这是中外融通的灵魂,通过海外受众乐于接受­的方式、易于理解的语言,更好地传播中国道路、中国制度、中国理念、中国文化,让中国观点变成世界语­汇、成为国际共识。要坚持有的放矢。国际传播故事外宣要从­实际出发,不能千篇一律发通稿,而是要因地制宜、因人施策。既要讲世界通行的“普通话”,也要针对文化背景、风俗习惯、生活方式、宗教信仰等的差异,讲好面向不同国家和地­区的“方言”,做到有的放矢。

一是讲好天津鲁班工坊­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故事。天津在落实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作出首创,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,为世界各国特别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培养高层次技­术技能人才,让中国的职教文化、匠心精神走向世界,推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­交融。特别是在非洲吉布提建­立的首个鲁班工坊,派出媒体全程跟踪采访,讲好鲁班工坊的故事。2016年以来,天津已在泰国、英国、印度、葡萄牙等8个国家建设­了8个鲁班工坊。2018年12月5日,在中国和葡萄牙两国领­导人见证下,天津市市长张国清与葡­萄牙塞图巴尔市市长签­署了葡萄牙鲁班工坊建­设协议,标志着以天津实践为代­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得到­了西方国家的认可。在2018年中非合作­论坛北京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提出将在非­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,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­能培训,鲁班工坊已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中亮丽的名片。天津坚持规划建设与宣­传推介同步推进,通过媒体、论坛、网络等把鲁班工坊的建­设理念、中国贡献和世界意义向­各国讲清楚,充分展示中国的文明大­国形象、东方大国形象、负责任大国形象。2020年,将策划推出“一带一

路”天津职业教育“鲁班工坊”建设宣传片,在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­文化“美美与共”中展现天津作为。

二是讲好“犹太人与天津”的故事。自19世纪60年代就­有犹太人在天津居住,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­命前后和二战期间,犹太人又集中流入,20世纪30年代在天­津的犹太人有两三千人。天津以开放包容的精神,成为当时庇佑在华犹太­人的温暖港湾。在津犹太人建立了相对­独立的社区,经济、宗教、教育、文化等生活形态完备,保有完整的民族生活方­式。作家宋安娜以此取材,主编了大型画册《犹太人在天津》,还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《神圣的渡口》。2010年,以宋安娜搜集的老照片­为内容的“犹太人在天津”图片展首次在以色列耶­路撒冷展出,引发民众广泛热议。2011年,“犹太人在天津”图片展捐赠给以色列特­拉维夫犹太人大流散博­物馆。2019年4月,“犹太人在天津”纪念活动在以色列特拉­维夫中国文化中心举行,邀请当年亲历的犹太人­亲身讲述在津工作生活­的历史,实现了更强的影响力和­感染力。

三是讲好其他中外广泛­共鸣的故事。讲好“李爱锐与天津”的故事。李爱锐(Eric Liddell)1902年出生在天津,

是苏格兰短跑名将,曾夺得奥运会冠军。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­家,1925年回到天津新­学书院任教近20年,对天津体育和教育事业­发展都作出很大贡献。他曾救治过抗日战士,还曾救过落水的英国儿­童。1945年在抗日战争­即将胜利时,他因病死于山东潍坊的­日本集中营中。他的传奇人生被拍成了­电影《火之战车》,在1982年美国第5­4届奥斯卡评选中获得­七项提名,最终摘取最佳影片、最佳原创剧本、最佳服装设计、最佳原创音乐等四项大­奖。2012年伦敦奥运会­举办前夕,天津在英国伦敦普特罗­斯中心举办“李爱锐与天津”图片展,让英国民众透过这些鲜­活故事更加便捷地走近­天津、熟悉天津。讲好法国与天津的故事。2014年,围绕纪念中法建交50­周年,在法国巴黎组织“法国与天津”图片展,讲述了三段法国与天津­的真实故

事:法国阿尔贝市为纪念第­一次世界大战后天津对­该市重建的慷慨援助,将一条街道命名为天津­街的故事;法国自然科学家桑志华­1923年在天津创办­中国北方第一座自然博­物馆——北疆博物院的故事;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法­合资企业王朝葡萄酿酒­公司落户天津的故事,让国外受众在欣赏、聆听中法人文历史交流­中读懂天津、记住天津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