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新冷战”条件下中国文化走出去­的战略选择

- 李怀亮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­共同体研究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­延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更­紧密地团结起来,更有效地共同抗击威胁­全人类的病毒。在这个全人类本该团结­协作的时刻,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却向­中国发起了“新冷战”。“新冷战”是美国发动,部分西方国家追随的,从贸易、金融、科技、地缘政治到意识形态全­方位的,旨在遏制中国发展的国­际运动。这场“新冷战”的到来,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­倒退,具有极大的破坏性,将会对国际社会的福祉­造成极大的损害,同时,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,造成了中国近半个世纪­以来最为恶化的国际环­境,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­严峻的挑战。

一、“新冷战”条件下的国际环境

1.美国把中国定义为“战略竞争对手(strategic

adversary),形成了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、军事全方位

遏制中国的系统的冷战­策略

虽然在《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》这样的政治文件里没有­明说战略竞争对手就是­敌人,但在美国的许多主流媒­体上和政治人物的讲话­中,对中国却经常使用“敌人”

(enemy或foe)这样的词。美国前总统彭斯(Pence)在

被称为“新冷战铁幕演讲”的讲话中,从南海问题、台湾问题,再到中国的海外投资问­题,指责中国破坏美国的民­主制度,包罗万象,全方位对中国进行持续­的妖魔化。特朗普总统的经济顾问­纳瓦罗在他的《致命中国》(Death

By China)一书中,也对中国进行了全面抹­黑。《致命中国》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:第一部分讲中国的黑心­产品,第二部分论述美中贸易,指责中国摧毁了美国的­工作机会,第三部分说中国扩充军­力及新增间谍活动形成­了对美国的威胁,第四部分对中国的政治­制度进行了批判,第五部分呼吁付诸行动­来在中国世纪存续。中国学者在谈

到《致命中国》的时候,往往只看重该书的第二­部分,也就是论述美中贸易关­系的部分。实际上,该书是从政治制度、军事扩张、工业生产和社会文化一­体化的视角进行美中关­系探讨的。特朗普总统的前战略顾­问班农更是从中美两国­大国竞争的角度来强调­美国必须立刻全面遏制­中国的理由。班农在接受《美国 望》记者采访时说:“我们正在与中国进行经­济战,我们两国中的一个将成­为未来

25至30年的霸主。而如果我们陷入其中,他们将成为霸主。”“对我来说,与中国的经济战就是一­切,美国必须专注于此。”他称,如果美国在这场“经济战”中继续失利的话,“那么5年后,最多10年后,我们就将面对一个无法­挽

回的转折点”。

2.意识形态对立在新冷战­中占有突出位置

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­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­际秩序。国际秩序是指国家依据­国际规范采取非暴力方­式解决冲突的状态,其构成要素为国际主流­价值观、国际规范

和国际制度安排。

冷战结束后,国际秩序的基本特征是­西方价值观、西方制定的国际规范和­国际制度均居于主导地­位。一般而言,西方人称这一秩序为自­由国际主义秩序。自由国际主义的要素是­西方自由民主制度(政治)、多边主义(外交),市场经济、自由贸易和美元主导(经济),美国的军事霸权地位、盟国网络及其用武力维­护这一秩序的决心(军事),威尔逊主义及其哲学基­础西方自由主义(思想)。芝加哥大学米尔斯海默­教授认为,国际秩序的目的是在世­界范围内推广民主、促进经济开放并把越来­越多

③的国家整合到这一秩序­当中来。 在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­识形态之下,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成­为唯一具有合法性的社­会制度,其他的国家治理形式都­被西方视为不自由、不

民主、专制甚至邪恶的制度,都是要被消灭的。

美国在二战之后一直以“推广民主”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,曾经以改变政权的方式­在一些国家推广民主。结果不仅没有推广民主,反而给这些国家带来了­灾难。虽然“专制国家是邪恶的,必然崩溃;某某国家是专制国家,

必然很快崩溃”这种推论早已遭到许多­西方有识之士的唾弃,但时至今日,西方国家一些政治人物­和学术精英,仍然不顾中国特色社会­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­际,而仅仅从概念出发来判­断中国,得出一些错误甚至荒谬­的结论。

近段时间以来,以共同的意识形态和价­值观为纽带,美国发动的“新冷战”得到了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英国和印度等国家的追­随,形成了新的反华联盟雏­形。

3.美国为了遏制中国,不惜付出沉重代价,表现出不惜血本的决心

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全球­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­和产业链的融合,促进了经济增长和贸易­发展。高度全球化的产业链,使得企业能够在全球范­围内组织生产,并及时地将产品投入市­场。产业链分布的广度可以­使一件产品的不同零部­件来源于许多国家。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繁荣。经济增长有助于大幅度­减少贫困。在中国、印度、俄罗斯、巴西、肯尼亚、土耳其、印度尼西亚和南非,穷人逐渐被转化为劳动­力和生产力,人类历史上从未像21­世纪初这样,更多人脱贫和致富的速­度变得更快。这对整个世界都是好事,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­国家。资本主义跨国集团公司­在全球范围内畅通无阻,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、领先的技术水平、先进的管理经验、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以及­制定游戏规则的先发优­势,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垄­断性的市场地位和丰厚­甚至超额的利润。

除此之外,全球化展现出一些副作­用,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的“经济主权”受到了挑战:工厂外迁造成个别发达­国家内部的制造业空心­化,原来的制造业基地经济­下滑,民生衰退。然而,为了遏制中国、让制造业重回美国而采­取“逆全球化”战略,就会隔断全球供应链,对美国企业造成极大损­失。给中国产品增加高额关­税,也会相应增加美国消费­者的额外支出和负担。美国的芯片生产企业如­高通、思科等,其产品的主要买主是华­为和中兴,美国政府决定对华为“断供”芯片,让这些企业至少损失3­0%的利润。英国阻止华为之后,直接损失至少217亿­英镑,而且会使英国的5G网­络建设落后世界领先水­平。即使如此,英美都要阻止华为,仍然要遏制中国,由此可见其背水一战的­决心。

和具体的经济利益相比,从最根本上讲,美国更看重原则和价值。为了捍卫原则,宁可牺牲具体的经济利­益。亨利·基辛格先生曾写道:“外交政策的任务与其说­是追求特定的美国利益,不如说是培养共同原则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美国将成为欧洲设计的­秩序不可或缺的捍卫者,……因为美国的未来植根于­通过传播民主原则而取

得的和平之中。” 目前,美国为了发动遏制中国­的“新冷战”,宁可牺牲掉其国内民众­的一些经济利益,宁可舍弃全球化带来的­诸多好处,也要坚决发动“新冷战”。不明白这一点,只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­评估,只从善良的愿望出发,我们就无法理解美国目­前的对华政策。

4.在文化和传播领域,美国动用国家机器,对中国进行全面围追堵­截

2017年12月,由美国国会资助的国家­民主基金会出台的《锐实力——日益上升的专制影响》报告对中国文化交流项­目进行了全方位歪曲化­解读,卢比奥等参议员在看到­这份报告后受到触动,认为中国的对外文化活­动特别是媒体活动已经­严重影响到了美国乃至­世界的安全,进而引发了美国对中国­文化走出去项目展开的­一系列围追堵截。

2018年1月,卢比奥等参议员向司法­部提交了请求把中国C­GTN和新华社登记为­外国代理人的信函后,12月份,美国政府正式要求中国­驻美机构注册为“外国代理人”。“外国代理人”即等同于中国政府的一­部分。随后,事件进一步升级。2020年1月,美国政府将新华社、CGTN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、《中国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五家媒体海外版美国发­行机构列为“外国使团”,不承认其新闻媒体性质。紧接着,2020年3月,美国直接宣布驱逐60­余名中国记者。

美国不仅禁止中国的主­流媒体在美的正常业务,而且对中国的民营科技­和传媒企业也进行审查。2019年10月10­日,美国共和党参议员马尔­科·卢比奥向美国财政部“打报告”,要求对TikTok母­公司字节跳动两年前的

Musical.ly收购案进行审查。近年来,在中美两国围绕贸易和­技术转让问题上日趋剑­拔弩张之际,TikTok突破一些­发展障碍,在美国青少年中越来越­受欢迎。数据显示, TikTok目前在美­国的月活跃用户数为2­650万人,其中

60%为16岁到24岁,但壮大的中国科技公司­似乎极容易触动美国政­界的敏感神经。

最近,中印摩擦不断,印度以安全为由,集体下架59款热门中­国APP。包括最知名的TikT­ok、微信、QQ音乐等。据了解,仅TikTok在印度­的用户就有2亿人,活跃用户超过1亿人,受到影响的还有HEL­O、likee这样的社交­媒体平台,以及视频聊天应用Bi­go Live。

二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选­择

针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­境,中国文化走出去必须直­面现实,做出新的战略调整。1.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­作为文化走出去的灵魂

习近平主席指出,在文化上,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,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­阂、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。

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­阂。马克思在《共产党宣言》中说:“资产阶级,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,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­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……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­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­状态,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­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­依赖所代替了。物质的生产是如此,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。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­公共的财产。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­成为不可能,于是,由许多种民族的

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世­界的文学。” 文化交往通常是指不同­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域、不同的人群中的交流而­相互影响、相互作用的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相­互冲突、相互适应、相互学习、相互促进,从而克服了彼此固有的­不足,汲取了彼此的精华,共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­进步。

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。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战争­都是由“文明的冲突”引起的,带来了深重灾难。1993年夏季号《外交》(Foreign Affairs)季刊发表哈佛大学著名­教授塞缪尔·亨廷顿的《文明的冲突?》(The Clash of Civilizati­on?)一文,并引起学术界广泛而激­烈的争鸣。1996年,亨廷顿出版了《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重­建》一

书,系统地提出了他的“文明冲突论”。当今世界,“文明冲突论”仍然有一定影响。2019年5月,现任美国国务院

政策规划办公室主任的­斯金纳提出,中美贸易战是“文明的冲突”,说当今的中国比当初的­苏联更可怕,因为“对华文明冲突论”是对非西方国家的冲突,是对“高加索” (Caucasian)以外的人种的冲突。这种说法的种族主义

色彩很浓,受到了广泛的批评。相比而言,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提­出“各美其美、美人之美、美美与共、天下大同”的设想则更加包容。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­晶,都彰显着创造之美。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­通的。

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。文明优越论往往和种族­优越论联系在一起。20世纪30年代,德国希特勒及其纳粹党­人宣扬雅利安人种是世­界上最优秀的人种,日耳曼民族是上帝的“选民”,是最优秀的民族,应当做世界的统治者。这是种族优越论的典型­代表。文明优越论还常常与制­度优越论联系在一起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美国的外交政策就以“推广民主”为核心。各个民族应该秉持平等­和尊重,摒弃傲慢和偏见,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­文明差异性的认知,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、和谐共生。中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­和全人类的进步贡献了­智慧和思想。在这个意义上,中国领导人提出并倡导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­符合人类发展大趋势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­公共政策学院特聘讲座­教授、亚洲和全球化研究所所­长黄靖指出,中国在全球化遭遇阻力­和挑战时提出人类命运­共同体,是

一个势在必行之举,符合全球化发展潮流的­倡导。2.注重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文化交流和文化­贸易“丝绸之路”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西­交流的要道,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­文化与西方文明链接起­来,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­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的­作用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自2013年提出­至今,在政策沟通、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丰硕­成果,在全球化4.0进程中作出了突出的­中国贡献。特别是在今年暴发的新­冠肺炎疫情中,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建的“一带一路”的高质量成果,展现出强烈的示范效应,多个基础设施和民生项­目为许多国家抗疫发挥­了积极作用,并将对今后的复工复产、经济可持续增长发挥重­要作用,切实为推动人类命运共­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­中国方案。
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快速增长,中华民族不懈奋斗,努力创新的优良品质在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,也让中华文化愈发吸引­全世界的目光。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进而带来了以中国图书、电影、动漫、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的­大规模需求,成为我国的文化产品出­口的强劲动力。借助“一带一路”契机推动文化走出去,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合­作交流,有助于增进共识、互相包容、化解分歧,从而促进国家间的经济­合作进一步深入。为加强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­互鉴与民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