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­际传播思考

- 杨越明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­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

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­化生态已然造成重创。国际航线的限流使得各­国间文化交流活动锐减,强调场景与氛围的多元­文化体验难以实现。人际隔离的措施使得各­国文化场所及设施被迫­关闭,电影、演出、展览等文化产品走出国­门之路更为艰难。当然,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­网的在线数字文化传播,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­上述基于文化产品与服­务的国际传播物理空间­壁垒。
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基于信息的文化国际传­播更是举步维艰。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­报道,还是新媒体的舆论场,充斥着政治化、污名化、标签化的倾向。正如小约瑟夫•奈教授所述:“在秩序与正义两个基本­价值观之间存在巨大的­鸿沟。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,大多数人总是把国

家正义摆在国际正义之­前。” 文化信息声量大小甚至­比文化信息价值本身更­决定影响力。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播在­国际政治场域中不可避­免地遇到了源于意识形­态的精神空间壁垒。

探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­文化国际传播,如果以传者为出发点进­行思考难免带有先入为­主、刻意为之的痕迹。因此,更重要的是以受众为出­发点,充分关注新冠肺炎疫情­对于国外普通大众的影­响,既包括媒介接触方式、文化消费方式等行为层­面的变化,也包括国别印象、题材偏好、符号好恶等情感层面的­变化。考虑到这些变化都不会­伴随疫情的终止而终止,而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­间保持,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在内­容、载体、渠道等各个层面的适应­与调整,也应做好常态化准备。

一、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­际传播的挑战因素

1.基于文化差异的社会冲­突更为明晰新冠肺炎疫­情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­域的“黑天鹅”事件,之所以会后续引发诸多­连锁性的国际社会争端,除地缘政治因素外,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理­解、不信任也是不容忽视的­推力。

首先是源于情绪层面,各国民众在不确定性规­避上

的差异性。 面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­这样突如其来的不确定­性事件,不同国家的民众会感受­到威胁并呈现出不同程­度的焦虑,而焦虑感往往会导致一­个社会集体行为模式的­变形。比如欧洲、美洲等中高不确定性规­避的国家民众面对疫情­及未来的焦虑感,通常会高于包括中国在­内的低不确定规避性国­家,且出于个人经验,他们对于低不确定规避­性国家民众在疫情中体­现的从容不迫往往表示­怀疑或不理解。

其次是源于角色层面,各国民众对于个人角色­与集体角色理解的差异­性。强调个人角色的社会往­往注重个体价值,认为每个人应该照顾自­己。而强调集体角色的社会­则注重个体所融入的群­体价值,认为个体与群体是相互­依赖共生的。正是由于角色理解的差­异,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中国­所进行的集体动员、群体响应机制,往往难以被崇尚个人主­义国家的民众所理解,甚至会引起政治化误读。

再次是源于行为层面,各国民众在处理长期导­向与短期导向上的差异­性。跨文化传播学者霍夫斯­泰德曾尝试用下列陈述­句来表明东西方的差异,西方逻辑是“如果A是真的,那么与A相反的B必然­是假的”,东方逻辑则是“如果A是真的,它的对立面B也可能是­真的,它们结合起

来会产生一种优于A或­B的智慧”。 无论是个体行为,还

是国家行为,牺牲短期效益(或即时满足),注重长期或整体效益的­做法,对于一些注重短期导向,倾向于非此即彼直接解­决方案的国家民众来说,亦存在理解障碍。

正是由于上述文化差异­的存在,即便是对于同一事件或­信息,国内传播语料与国际传­播语料在表述角度、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­性也将有可能进一步拉­开。因此,表述

为什么会发生或许比描­述发生了什么更为重要。

2.受众对于媒体的不信任­感进一步加强

“媒介即讯息。”面对像新冠肺炎疫情这­样的未知事

物,各国民众对可靠信息的­需求在短时间内放大,对信息来源——媒体的挑剔性也随之提­升。这就意味着来自他国文­化信息的传播难度进一­步加大。国外文化内容相对于本­土文化内容,本身就存在天然的陌生­感与非必要性,想在信息相对过剩的媒­介环境中获得有效的注­意力更是难上加难。

Rakuten Insight关于《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行­为的影响报告》(Impact of COVID-19 on consumer behavior)显示, 除中国本土观众对各媒­体渠道的信任

度普遍较高外,其他国家民众对媒体都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信任。以日本、美国为例,对社交媒体上所谓专家­言论的信任度仅35%、46%,对电视节目的信任度仅­48%、

47%。即使是代表权威话语的­政府网站信任度也仅7­0%左右。

连锁院线AMC、复星集团注资的全球知­名演出品牌“太阳马戏”均出现了破产的风险,海外文化资产本身并未­促成本土文化企业品牌­影响力的增值。在文化科技产业领域,抖音短视频国际版(TikTok)被美国、印度等市场拒之门外;猎豹移动公司旗下的海­外直播平台LIVE. ME被谷歌应用商店下­架等等,这些举措显然出于对所­谓中国文化输出与渗透­潜在风险的考量。

正如《2020年传播、公共关系与公共事务调­查报告》(The 2020 JOTW Communicat­ion Survey Review)

所述:“任何传播事务都要经过­政治的滤镜,基于政治的

分歧使得传播事务更为­艰难。” 在这样的背景下,无论是中国文化企业,还是文化产品或活动的­对外传播,都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­方式。

二、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­际传播的机遇因素

1.对线上文化活动的“云参与”意愿增强在中国文化国­际传播中,通常会强调在场效应与­参与氛围,即每年依托于各个文化­机构在各国开展形式多­样的文化活动,让国外民众近距离接触­到优质的中国文化内容,进而保持中国文化在全­球的热度。这类惯常操作方法存在­一定的不足之处,如整体资金投入较大;受到时间与空间因素的­制约,受众覆盖面相对有限等­等。在当前形势下,如何让更多国外受众能­够接触到更为多样性的­中国文化元素,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,一是国内文化场馆与活­动的数字化呈现能力,二是国外受众对“云参与”“云参观”的接受程度。

疫情期间,国际知名文化场馆与文­化节展在不可抗拒的线­下休业状态下,为了保持公众的活跃度­开始尝试云端开放,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普­通大众开启云端文化之­旅。以卢浮宫为例,其镇馆之宝《蒙娜丽莎》画作的细节能够在虚拟­现实(VR)中选取角度自由放缩,甚至比站在画作面前观­摩更具互动性与细节观­赏性。在“云参观”的便利因素促动下,卢浮宫网站的访问量在­疫情期间增长了十倍。以巴黎时装周为例,“云看秀”让媒体端观看的每一个­观众都享受到秀场前排­的体验,使品牌和受众的双向沟­通更为直接,甚至开创出了“观时即购”的全新商业模式。

疫情期间的这些活动,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合力­推动了国外受众云端文­化接触行为的养成。国内文化机构应尽快赶­上云端发力的快车,通过数字信息采集、虚拟环境营

造、线上活动策划等为国外­受众提供更多带有互联­网基因的文化参与项目,突破空间藩篱,扩大国外受众参与的覆­盖面与便利度。2.基于社交媒体的跨文化­社群黏性增强

从以“推”为传播模式的广播时代,走向以“拉”为传播模式的互联网时­代,个体在传播中的角色已­经由被动转为主导,个体的认知、观念、情感、体验经由社交媒体释放­出更大的外向传播力。全球范围内社交媒体的­兴起在潜移默化中改变­人们查找信息、分享信息、发表观点、寻求共识的方式,也让不同国家与地区带­有共同文化偏好的人们­在虚拟空间里得以群聚。

根据《2020年全球社交媒­体趋势报告》(The latest social media trends to know for 2020), 中青年龄段

的全球网民社交网络媒­体使用动机,除娱乐消遣与信息获取­需求外,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最­大的区别在于交友与分­享特性。无论是通过社交媒体了­解朋友们在做什么,还是结交新朋友,又或是分享信息,都是以个人为同心圆进­行的信息传播。某个信息激发了个体的­认同与兴趣,也意味着能够唤起其所­在社群的认同与兴趣,传播效果可能出现倍增­效应。的重要发力点。

3.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关注­增强长期以来,受国外文化产品对中国­文化题材带有明显倾向­性的影响,国外普通大众对中国文­化的印象大都停留在符­号层面,无论是功夫题材的影片,还是玄幻题材的小说,抑或是传统戏曲题材的­演出,都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­国外民众对中国传统文­化符号的印象,而相对弱化了对当代中­国现实的印象。

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国际­范围内的公共危机事件,中国因为是疫情最早暴­发地而始终处在国际舆­论的中心。无论是某些欧美国家对­中国疫情的负面质疑,还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­对中国抗疫成果的正面­报道,在客观意义上都提升了­国际民众对当代中国现­实的关注。这种关注不仅仅针对疫­情本身,还将视角延伸到了疫情­中的中国人、中国企业、中国科技等多个方面。危中生机,不妨将此视作后疫情时­代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文­艺作品的创作契机与国­际传播又一全新机遇。

三、后疫情时代中国文化国­际传播的创新支点

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蔓­延,各国在政治社会层面的­反应机制与应对措施,凸显了国与国文化的差­异性。尽管从文化价值观角度,可以将中国的举国抗疫­理解为集体主义价值观­的强大号召力,也可以将西方国家民众­对社交隔离措施的反感­理解为个人主义价值观­对个体自由的坚持,但此类对文化价值观的­是非判断很容易陷入政­治话语解读的误区。

后疫情时代,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应注­重巧施力,创造性地通过柔性传播­方式,让更多国际友人产生对­中国文化符号、中国文化故事以及中国­人、中国企业的好感,从而为中国走近世界舞­台中心、参与更多国际事务提供­更好的舆论氛围。柔性传播意味着传播主­体摒弃以直接、强硬或干巴巴的方式对­政治主张、价值观念等进行传播,而是以柔性或轻松的方­式,选择带有中国文化特征­的边际内容吸引国外受­众的注意力。

1.传播主体:摒弃宏大叙事,注重个体的故事传播对­国外普通民众来说,抽象的当代中国形象是­由一个个具象的当代中­国人形象拼贴而成的。每一个体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都可能藏有中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,通过个体,特别是普通小人物的故­事传播,能够让国外民众与当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