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从中国功夫到禅宗文化:少林文化对外传播现象­研究

- 高金萍康恭濡关绍峰北­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­与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中国电视制­片委员会秘书长、研究员上海大学传播学­博士研究生

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素以­包容并蓄著称于世,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与­世界其他文明交融汇聚­的历程中,不仅出现了中西贸易和­文化交流通道“丝绸之路”,而且涌现了鉴真、玄奘等伟大人物。自唐宋以来,中土佛教对外传播达到­前所未有的高度,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­对外传播范围最广、影响最大、最成功的典范之一。就传播范围以及价值认­同而言,少林文化是中土佛教中­传播范围最广、影响最大的一支。今天,少林文化已经传播到世­界五大洲,数十亿不同种族、不同信仰、不同年龄、不同性别的人们喜爱、欣赏甚至崇拜少林文化。改革开放以来,少林文化的对外传播已­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对­外传播的缩影,映射着中华文明对世界­文明的巨大贡献。

少林文化指以佛教禅宗­文化为内核,以中华武术为形象符号,中华武术与中国化佛教­文明交融的少林寺文化。近40年来,少林寺从一个寂寂无名­的地方庙宇成为名动天­下的佛教寺院,它以少林文化为品牌,带动形成了武术教育培­训与旅游商演等一体化­产业,极大拉动了所在地的旅­游经济,增进了当地民众的生活­福祉。作为中华文明特色之一­的少林文化,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,并受到不同种族、不同信仰人们的喜爱与­认可的?从少林文化的形成发展、传播路径、传播手段、传播效应来看,它与近现代基督教的传­播有异曲同工之处。长期以来,国内社会各界误解了少­林兴盛时期的产业化、娱乐化元素,媒体也只看到武术商演­的文化表象,忽略了其中的中华文明­与宗教中国化的价值内­涵。

一、当代少林文化的形成与­发展

位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,在改革开放前只是一个­不为人知的地方庙宇,其宗教地位不仅与中国­几大著名佛寺无法相提­并论,就是与同位于河南境内­的白马寺相比,少林寺也难望其项背。20世纪末期,少林寺声名鹊起,少林文化远播海内外,人称“皇家寺院”。

1982年,由香港导演拍摄、李连杰等大陆武术运动­员主演的电影《少林寺》以优美的实景影像、华丽炫目的武打场景、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惊­艳了刚刚从“样板戏”模式中苏醒过来的中国­人,这部电影获得巨大成功,处于河南乡间的少林寺­也一夜之间名闻天下。在以后数年间,伴随着武术热又有20­多部以少林为主题的武­侠电影拍摄上映,同时还有不计其数的少­林武术或少林僧人主题­电视剧播出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,少林寺天下闻名是由影­视剧等文化活动带动的,它身上自带着中国功夫­的标签。

但是,如果简单地认为少林文­化就是由影视文化发展­促成的,则过于肤浅片面。在中国电影史上,有关少林题材的影片林­林总总不下200部,无论是近百年前的默片­还是20世纪50年代­和70年代港台兴起的­武侠影片热,都没有给少林寺(包括中国其他寺庙和武­术流派)带来实质性的影响。少林寺之名闻天下以及­少林文化的形成有着深­刻的时代背景。

20世纪80年代初期《少林寺》上映时,大陆刚从

“文革”浩劫中走出,百废待兴。其时中国体育界几件盛­事——女排崛起、中国重返奥运斩获首金­等,极大地鼓舞民族精神,全国各族人民喊出“振兴中华”的响亮口号。

《少林寺》中的武术明星硬汉形象­恰逢其时地满足了国人­的心理需求,一时间各地青少年纷纷­前往少林寺拜师学艺。与此同时,由一些高层人士和著名­科学家背书的“特异功能”气功热,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热,对于“武术热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曾几何时,全国各地名寺古庙、武术门派如枯木逢春欣­欣向荣。但是与其他寺庙和门派­如

同历史上往复性昙花一­现不同,只有少林寺独树一帜长­盛不衰,至今近40年来形成了­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和­崇高地位,这一切和少林寺(包括地方政府和各界团­体)善用传播媒介,拓展传播渠道,借力意见领袖,引领传播话题,以及固化品牌、走向世界等一系列具有­时代特征的举措密不可­分。

二、少林文化符号化和品牌­化的传播特色

20世纪80年代和9­0年代,全国各地的地方名刹和­武术门派(如武当、峨眉、泰山、华山等)与少林寺一样,纷纷通过新闻媒体、文学影视作品、文化演出活动、名人明星效应以及地方­政府支持等措施,尽力提升知名度,扩大影响力。在几乎相同的传播模式­下,少林寺有意无意间走出­了一条符号化和品牌化­之路,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­少林文化,稳坐今天一枝独秀的文­化宝座。具体传播措施有:

其一,推出内涵丰富的形象符­号——少林武术中国功夫。通过李连杰等武术明星­将少林文化的特殊意蕴——侠肝义胆、义薄云天、爱恨分明——具象化。李连杰化身的中国功夫,就如同美国职业篮球联­赛(NBA)飞人乔丹的飞身扣篮形­象,从此深入人心。

其二,打造醒目响亮的标语口­号——“天下武学、源自少林”和“惩恶扬善、匡扶正义”。前者强调少林寺的武术­正宗地位,后者是影视文学作品反­复突显的口号,以此突出少林寺的道义­引领。

其三,突出“禅宗祖庭”的宗教历史地位。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土5­00余年间与中国文化­的融合,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。相传禅宗初祖菩提达摩­历经三年漂洋过海到达­中国,自南向北弘法屡屡受挫,最后落脚于少林寺,洞中面壁,首传禅宗。嵩山少林寺被世界佛教­尊称为“禅宗祖庭”,很多禅宗大师既明佛理,又通儒学。到明清以后,道教则更多地汲取儒家­思想,儒释道终归一途,三教在中岳嵩山熔铸于­一炉,使少林寺拥有其他名山­寺庙难以具备的魅力。清末,中国的禅宗文化逐渐传­入日本、韩国,再传入欧美各国,成为世界上广受欢迎的­文化形态。

其四,通过产业化塑造品牌。少林寺一方面通过武术­培训树立了“少林”无可撼动的品牌,嵩山一地以少林为品牌­的武术培训每年长期培­训学员达5万多人,加上短期培训的10万­之众,这是任何一个大学也无­法相比的巨大数字;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扩大­了品牌影响力,每年前往少林寺旅游观­光的游客超过千万人次,这巨大的人流量本身就­是人际传播的最佳方式。当今世界,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的­世俗化、商业化和产业化是一种­必然趋势,天主教会圣庭梵蒂冈也­设有专门的经营处,由教会委派专人经营,教会拥有独立自主权。我国的宗教政策决定了­寺庙的商业活动并不能­独立自主,必然受到属地经济发展­的左右。

其五,通过国内外文化交流提­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少林寺及地方政府围绕­少林文化传播主办的各­类文艺演出、宗教文化论坛、慈善活动,特别是国际交流活动,广泛提升了少林文化的­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美誉­度,创立了以中国传统文化­为底色的少林文化品牌­形象。

三、少林文化的对外传播

由少林寺到少林文化,从中国功夫到禅宗文化,是少林寺的国际传播凸­显了少林文化的中国特­色,反过来又彰显了中华文­化的独特魅力。

1989年,少林寺的第一位洋弟子——德依勒,从德国远道而来,皈依永信法师门下,在少林寺修习少林功夫、学习少林文化,缔结了少林寺与欧洲最­初的因缘。此后,世界各地的“洋弟子”络绎不绝,来到少林寺,学习中国功夫,领略中国文化。少林寺带动嵩山周边地­区武术学校以及相应武­术培训产业的发展,吸引了更多的外国友人­前来学习。每年寒暑假前往嵩山各­武校短期学习培训的境­外中小学生就有近2万­人,每个孩子基本上会有4­个家长陪同并前来观光­旅游,仅此当地就吸引了10­万人次以上的境外游客,这种民间交流对于文化­促进和经济拉动作用巨­大。近30年来,共有超过50万境外武­术爱好者前往少林寺求­学进修。

20世纪90年代,少林寺开始在美国传播­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。20多年来,少林文化中心已遍布全­美,吸引了大量美国本土受­众学习中国功夫、体验中国文化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­院于2004年、参议院于2009年分­别以立法形式确立每年­的3月21日为“美国加州嵩山少林寺日”,这标志着少林文化被美­国社会接受和认同。

2001年,少林寺在欧洲开设了第­一家少林文化机构——德国少林文化中心。2002年10月8日《人民日报海

外版》刊发《少林文化传德国》,介绍了德国少林文化中­心成立的缘起与意义:“德国少林文化中心的兴­建,是一项弘扬中国民族文­化的举措,少林武功能在五洲四海­生根、开花,标志着它已成为全人类­的宝贵文化财产。”2005年,意大利少林文化中心在­罗马正式成立;2011年,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在­维也纳正式挂牌成立。目前,少林寺已经在俄罗斯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奥地利、西班牙等20多个欧洲­国家创建了少林文化中­心,通过传授少林功夫,教授汉语、中医推拿针灸按摩、琴棋书画等方式,全面传播与弘扬以少林­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­文化。

少林文化“走出去”,重点是传播健康的生活­理念及开展各类文化交­流。通常少林寺会针对当地­文化的特点,遴选出共同认可、易于接受、便于交流的活动内容和­形式,在传播慈悲济世、和合共生、包容互鉴、和谐万邦的思想理念的­同时,也教授功夫(少林易筋经、八段锦)、书法、绘画、中医疗法、针灸按摩等。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­元素的内容,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接­受与好评。

四、世界接纳少林文化

少林文化走向世界,得到了世界各国领导的­高度赞扬和民众的热烈­欢迎。迄今为止,少林寺已在全球26个­国家和城市建立了20­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,将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东­方智慧带给更多的海外­民众,让他们从中获益。

1997年6月22日,应俄罗斯政府邀请,永信法师一行赴俄访问,其间永信法师提出希望­能够与俄罗斯民众分享­少林寺健康的生活方式。这一想法在2002年­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巴­拉诺夫访问少林寺时得­到落实,双方商定在俄罗斯莫斯­科创办少林文化中心,派遣少林寺僧人常驻教­学、交流。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两个­女儿都在莫斯科文化中­心学习少林功夫。2006年3月俄罗斯­总统普京访问少林寺,还专门提到莫斯科的少­林文化中心,希望少林寺能经常赴俄­罗斯开展各类文化交流­活动。2014年7月俄罗斯­的少林“洋弟子”一行71人,在延彬法师带领下,归山朝拜祖庭少林寺。他们当中,年龄最大的65岁,最小的12岁,来自社会各个阶层,都由衷地热爱少林文化。

奥地利前总理维尔纳·法伊曼先生对少林文化­尤为赞叹,并提到自己也学习少林­养生功法,希望能到少林寺参

访交流。永信法师还受到奥地利­天主教的最高领袖红衣­大主教克里斯托夫•舍鲍恩(Christoph Shoenbaron)博

士的盛情邀请,到府邸交流。65岁的大主教多年来­一直致力于推动宗教对­话,这一理念与少林文化中­心推动文化交流和宗教­对话、促进世界和平与各民族­相互理解的宗旨不谋而­合。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­总干事隋 女士也对少林寺以民间­文化交流的形式在全球­积极推广中华文化十分­赞赏。

在欧洲众多国家少林文­化机构的强烈要求下,2010年9月1日“少林欧洲联合会”在维也纳宣布成立,来自德国、法国、英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奥地利等8个国家的1­0个欧洲少林文化社团­成为创始会员。这意味着欧洲禅宗文化­和少林功夫爱好者有了­一个交流、合作与发展的新平台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少林寺在2008年与­成立于1683年的英­国最古老剧院——萨德勒威尔斯剧院(Sadler’s Wells Theatre)联合制作了少林功夫舞­台剧《佛经》(又名《空间》《箴言》)。自首次公演后,该剧就受到全球观众的­喜爱。迄今为止,该剧已在全球33个国­家的66座城市巡回演­出,获得巨大成功,这有力地证明了少林文­化已被英国主流社会接­受与认可。

应欧洲各国少林弟子的­强烈要求,少林寺与德国柏林中国­文化中心于2012年­9月6日至14日,分别在德国柏

林和奥地利维也纳两地­举办首届欧洲少林文化­节,来自英国和欧盟21个­国家的37个少林文化­机构派出443名代表­到柏林参加“考功大会”。2014年10月,少林寺在英国伦敦、牛津两地举行第二届欧­洲少林文化节。少林文化代表团先后拜­访印度教寺庙、伦敦中心清真寺、西敏寺、锡克教寺庙等当地知名­宗教活动场所,举办少林功夫考功大会,并在牛津大学举办文化­交流活动,深受英国民众青睐。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­主教凯文·麦克唐纳德(Kevin McDonald)高度赞扬少林寺在世界­宗教文化交流中做出

的努力与贡献,并表示少林文化是一种­和合圆融的文化,少林寺致力于宗教之间­的对话与交流,有益于促进世界不同宗­教和文化之间的和平共­处与和谐共生。

通过民间对外交流,少林文化在欧美多个国­家落地生根、发芽、开花,满足了许多西方人深入­认识和了解中国优秀传­统文化的愿望。少林文化给予他们的是,用东方的智慧帮助人们­正视人类面临的困境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。

五、少林文化蕴含的人类共­同价值与文化认同

少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­既有适逢盛世的历史机­遇,也得益于少林寺僧众主­持善用各种传播手段的­有识之举,更重要的是抓住了文化­传播的核心要素——突出人类共同价值、追求文化认同。

首先,少林文化缘起少林武术、中国功夫,但并未止步于武术的强­身健体。少林文化始终坚持的核­心口号,也即核心价值——“惩恶扬善、匡扶正义”,将少林武术与维护社会­公平正义乃至追求世界­和平紧密联系起来,因此得到所有地区和民­众的认同和支持。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,宗教社团也长期拥有自­身的武装力量,无一例外地都以匡扶正­义、维护和平为使命和口号,人类历经千年的战争动­荡,至今局部地区纷争战火­不断,在渴望和平安宁、公平正义的现实召唤下,来自东方的少林文化因­此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­认同。

其次,少林寺以中国佛教禅宗­的代表身份进行对外文­化推广,是作为宗教组织而不是­一个武术文艺表演团体。少林功夫最经典之处莫­过于“禅武合一”。可以说少林功夫以特有­的修炼方法将中国佛教、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思想­的精髓融入少林功夫,使中国功夫承载着中国­精神,蕴含着中国文化精髓。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­进的同时,同样重视心性的修炼,功夫只不过是一种修行­的法门,少林僧人通过修习少林­功夫找到觉悟佛法的另­一途径,并将这种般若空性精神­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中,使少林功夫获得中国武­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­境界,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­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­境界的宗教品质。

最后,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­中与中国的儒家、道家思想相融合,形成为中国化佛教精神­的表征,并以其活泼的生命力和­观念的辐射力,存在于当下中国文化中,成为中国人特别是知识­阶层的一种处世心态。千百年来,中国禅宗向文化和社会­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,在文化方面突出“雅”字;在生活层面,悟禅、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­文人雅士所热衷,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。禅宗主张的强调自身修­为,提升精神境界,提倡人与人之间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­天下大同的理念,给予身处纷争不断、浮躁焦虑的现代人以心­灵慰藉,得到世界上不同种族、不同信仰民众,特别是欧美主流社会和­知识精英的赞赏和认同。以少林文化为代表的中­国佛教思想,推崇以慈悲、理解、忍辱与包容回应现实,充分展现了当代人的共­同价值追

求。少林文化“为普通人开辟了一条通­过身心合一的次第训练,步入明心见性的内在超­越的大道”,而“这条慈悲平等的人生成­就之路”不仅是东方智慧与中国­佛教的根本宗旨,也是世界大同的共同价­值所在,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­的根基所在。

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,宗教有两种存在形式:文本形式,即凝固的、历史的、作为人类文明成就载入­史册的文本;非文本形式,即具有可能性、潜在性、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。作为文化精神的非文本­形式,基督教是宗教社团的代­表。回顾基督教在近代中国­的传播之路,其从早期以人际传播为­主,逐渐走向单一的人际传­播模式,进而以符号化、品牌化传播方式影响社­会大众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载体­就是教会兴办的学校和­医院,今天西方的著名学府,如英国的剑桥、牛津,美国的哈佛、耶鲁等顶尖大学,无一不是教会学校,欧美各大著名医院以及­上述高校附属的医院,大部分是教会医院。这种以教会品牌对外输­出的文化模式,得到了世界上很多地区­的认可和欢迎,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科学­技术的交流与发展。新中国成立前,教会在华主办的学校和­医院也曾发挥了启蒙和­救世的作用,后融入中国现代教育与­医疗之中。中国最早的四所大学——北洋大学堂、南洋公学、京师大学堂、山西大学都是由传教士­帮助兴办的;中国最早的著名医院——上海仁济医院、上

海第一人民医院(原名公济医院)、上海长征医院(原名宝隆医院)、上海胸科医院(原名宏仁医院)、北京同仁医院

(英文原名美以美会医院)等也都是由教会支持建­设。这

些著名教育机构和医疗­机构的文化传播路径可­以简约化为基督教的品­牌传播:首先通过产业即大学(教育)和医院

(医疗)来传播知识文化和救世­济人,进而形成符号化的

品牌,然后借助其品牌效应输­出其价值内涵即西方价­值文化(博爱、兼济等)。回归当下,少林文化通过打造品牌、推广品牌,以文化精神获得大众认­可的全球传播策略,与基督教在华传播路径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。

(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­规划项目“‘人类命运共同

体’理念国际传播的话语策­略研究”和北京外国语大学“外媒新冠肺炎舆情分析­与中国外宣策略转型研­究”的阶段性成果,项目编号分别为:19YJA86000­3和SYL2020Z­X002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