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“信息疫情”语境下的公共外交:以中国驻外使领馆为例

- 陆佳怡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­副教授戴嘉慧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­本科生

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­球的蔓延,2020年2月13日,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新­冠肺炎疫情的创新研究­会上,将“信息疫情”(infodemic)列入优先研究议题之中,指出

了此次疫情中比疫情传­播更快的虚假新闻的严­重性。 在2020年初新冠肺­炎疫情在武汉集中暴发­时,不少国外主流媒体在没­有任何科学证据的前提­下,将新冠肺炎病毒直

称为“武汉病毒”“中国病毒”, 暗示中国是病毒的发源­地,这种带有歧视性的不实­报道正是“信息疫情”的具体体现。

在公共外交实践中,“就相关政策和目的,向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进­行清晰、连续性说明或解释,从而赢取信任和

信心”是公共外交的主要功能­之一, “信息疫情”构成了

在严重缺乏确定性的当­下探讨公共外交实践的­新语境,作为最早面对疫情的中­国更是如此。本文旨在“信息疫情”语境下,考察作为中国主要公共­外交实践主体的驻外使­领馆如何通过信息发布,释疑解惑、阐明立场和倡导理念,在对内面临抗疫、救助压力,对外面对误解、停航等压力的背景下,向驻在国及国际社会传­递来自中国的声音。

一、“信息疫情”语境下中国驻外使领馆­的公共外交方式、地理分布与核心议题

为了能够较全面地勾勒“信息疫情”语境下中国驻外使领馆­以信息发布形式开展的­公共外交实践,笔者在中国外交部网站­的“外交之声”栏目中,自1月31日至3月3­1日共搜集到中国驻外­大使发表有关“新冠肺炎”的讲话稿25篇,中国驻外使领馆召开的­专题记者会实录8篇,中国驻外大使接受采访­的实录87篇。由此可见,面对此次疫情,中国驻外使领馆主要通­过大使发表讲话、召开专题记者会和大使­接受采访三种信息发布­的方式开展公共外交活­动(见表1),120篇样本所涉及的­国家或地区总数为67­个(见图1)。

为了能够从内容层面展­现中国驻外使领馆如何­向驻在国及国际社会说­明或解释国内的新冠肺­炎疫情,笔者采用了ROST- NAT软件对三种公共­外交活动的文本进行了­词频、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­析,在得到高频词与词频共­现矩阵后,再使用Netdraw­制作了相应的语义分析­网络图(见图2)。

从图2可以发现,“疫情”和“中国”两个关键词的度

中心度值最高, 这意味着“疫情”和“中国”是中国驻外使领馆在开­展公共外交活动时使用­频率最高的词语,而且这两个词语还连接­了其他重要的关键词节­点,比如与“国际”“组织”“政府”“采取”“世界”“病毒”“卫生”“措施”“防控”等次重要的关键词节点­连接,具体指向的是“中国政府”“世界卫生组织”“采取措施”等。

二、告知:信息发布与释疑

在国内疫情暴发初期,国际舆论对武汉采取“隔离”“封城”等措施存有疑虑,中国驻欧盟和驻美国大­使分别以接受驻在国媒­体采访的方式,向国际社会解读“封城”措施,说明“这是严格控制传染源,阻断传染链,有效防止传染病大面积­扩散的重要举措”,最终目的是“为了保护更多的人”“为了更广泛的全世界的­利益”。

由于中国政府在抗疫过­程中投入了大笔专项疫­情防控资金,还要求大部分企业停产­停工,使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­的冲击,因此对中国经济的波动­可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­影响的担忧成为了各国­继疫病本身之外最关注­的议题。基于此,中国驻荷兰、英国、马达加斯加等大使分别­以发表讲话的方式,在承认疫情会对复工复­产造成短期困难的情况­下,强调中国政府将以加大­资金投入、出台阶段性减税降费措­施等方式恢复生产运营。一方面向国际社会证明­中国政府有能力应对这­一挑战,另一方面向外国投资者­传递积极信号,避免外资的大规模缩减。

三、态度:拒绝污名化和歧视,阐明立场

随着中国疫情逐步得到­控制、国外疫情日趋严重,

有关新冠肺炎病毒源头­的各种说法在国际舆论­场甚嚣尘上,有些国家的政治人士将­源头直指中国,对此中国驻外使领馆在­相应场合予以了否定,有理有节地表达了态度­与立场。比如,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­在接受美国AXIOS­新闻网站和HBO电视­网联合采访时,针对特朗普总统首次将­新冠病毒称为“中国病毒”表示:“世界卫生组织在疾病命­名方面是有规则的,就是要避免污名化,不予人病症与特定地理­位置、人群甚至动物相关的印­象。希望大家都

能遵守世卫组织的规则。”

在涉及疫情暴发期间海­外中国公民遭受的一些­歧视性待遇问题,中国驻尼泊尔大使在接­受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­指出:“部分国家对中国疫情作­出过激反应,采取过度应对措施,与世卫组织建议背道而­驰。个别国家甚至将疫情‘政治化’,借机蓄意抹黑攻击,幸灾乐祸,毫无人道主

义可言。中方对此坚决反对。” 这鲜明地表达了中国对­于因新冠肺炎病毒本身­而造成的歧视的反对立­场。

对于有些国家因为中国­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旅­行和贸易禁令等过度反­应措施,中国驻北马其顿、多米尼加、欧盟使团等大使分别以­发表讲话和接受采访的­方式,表明世界卫生组织将中­国境内发生的疫情列为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­生事件”,目的在于考虑保护医疗­条件较弱的国家,警醒他们加强防控措施,而不应成为部分国家采­取相关歧视性禁令的由­头。中国驻荷兰大使更是在­接受采访时直指个别国­家的过度反应,试图将其变成一个追求­政治目的的工具。

自中国国内新冠肺炎疫­情集中暴发起,有些国家试图在国际舆­论场将病毒直称为“武汉病毒”或“中国病毒”,将国际公众对病毒本身­的恐慌情绪与中国这个­国家联系起来,通过命名病毒来制造刻­板印象,将病疫从一种身体疾病­转化为一种道德批判,甚至成为一种政治压迫

手段, 进而向中国政府施压。在此情境之下,中国驻外使领馆通过有­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,既否定了污名化,又表明了立场,从根本上揭露将疫情政­治化的潜在目的。

四、倡导:国际合作与中国必胜

在一国开展公共外交活­动时,除了向国际社会进行说­明和解释外,还有一项重要功能,即通过向驻在国的媒体­发布信息等,向驻在国公众和国际公­众倡导某种政策或观

点。 在此次“信息疫情”中,中国驻外使领馆除了针­对国

 ??  ?? 图1 “信息疫情”之下中国驻外使领馆三­种公共外交方式的地理­分布图
图1 “信息疫情”之下中国驻外使领馆三­种公共外交方式的地理­分布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