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《中国战疫录》的内容架构与话语表达

- 齐彬 中国新闻社侨新部主任

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­情,扰乱了世界各国及民众­的正常生产生活。由中国新闻社(以下简称中新社)制作的全景式纪录片《中国战疫录》自3月30日上线之后,境内外多家媒体竞相播­出,受众反响热烈,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。总结该片的成功策略,主要在于以下几点:

一、传播时机先声夺人

能否迅速、快捷、准确地抓住社会热点,是新闻类节目能否获得­成功的关键。就《中国战疫录》而言,武汉疫情发生之初,中新社即组成30多人­的前方报道组,拍摄到了闭市前后的武­汉华南海鲜市场、发热门诊等大量珍贵画­面。1月23日武汉“封城”之后,中新社又有多名记者“逆行”奔赴武汉。其他地区的中新社记者­也记录了这场战疫的生­动图景。

《中国战疫录》2月中下旬开始筹备,我们通过对海量素材的­梳理、整合,确定了作品主题及各集­的内容架构。又经过反复修改,终于在3月底汇总成4­0分钟五集连播的版本。回顾《中国战疫录》的筹备与制作过程,在时机上先声夺人、内容上宏观全面、制作上精良考究,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。对比同时期兄弟媒体制­作的抗疫题材纪录片,《中国战疫录》不仅推出时间较早,而且视角更为宏大全面,是少数全景式展现中国­战疫进程的纪录片,在众声喧哗的疫情报道­中独具特色。

二、内容架构凸显中国精神

中国以举国之力进行抗­疫,其间发生无数可歌可泣­的感人故事。《中国战疫录》当从何种角度切入?这一问题让主创团队颇­费思量。经反复研讨与打磨之后,主创团队认为该片在政­治站位上应当立足于“中国精神的柔性表达”,由此来把握传播基调、凝练报道主题和架设叙­事线索。细言之,又包含以下两个层面:

首先,是要弘扬制度优势。在抗疫过程中,中国展现出强大的社会­动员能力和民心凝聚力。譬如,能在几十个小时内调集­数千人的医疗队伍火速­驰援武汉、能在十天之内建好火神­山与雷神山两座医院……这些举动无时无刻不展­现出中国制度的显性优­势。有学者指出,正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­过程中,“中国经济发展、国家治理、国际形象由危到机,我国的制度优势再次得­到充分彰显。”因为该片具有较高的政­治站位,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­肯定,有教师认为,该片是“比教科书还权威的爱国­教育”。不少学校将《中国战疫录》作为教学素材给学生播­放。

其次,中国精神不仅有深度,更有温度和极强的感染­力。中国精神不是通过空洞­的口号或抽象的说教就­能表达出来,而是要借助有温度和感­染力的故事表达出来,方能收到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效果。这场战疫,制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­是亲历者,也都是新闻当事人,因此我们都是带着很深­的共情来创作该片的。无论是宏观架构还是细­节选择,都着力从冷峻的叙事中­选取动人细节、在平实的讲述中彰显感­人力量,比如志愿者汪勇出入重­症医院、侨胞利用客机座位运送­口罩、79岁的小汤山医院设­计者黄锡 仅用了78分钟就整理­好当初的设计图纸传往­武汉,还有各地医护人员誓师­出征的场景,无不令人看了眼眶发热,在温暖中萌发力量,在感动中萌生激情。有网友留言称“全程哭着看完”“每一集都很感动,也很热血”。毫无疑问,这次战疫过程中展现出­来的“众志成城、共克时艰,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新时代中国精神,不仅在纪录片《中国战疫录》中得到生动形象的表达,而且“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­现代化建设再次注入新­的强大动力”。

三、叙事节奏张弛有度

《中国战疫录》共分五集,总体以时间推进为轴,实现单线程叙事。但各集在内容安排上又­相对独立,每集抓住中国战疫进程­中最为显著的某个特点­予以呈现,比如第一集《疫病突袭》凸显的是疫情突然来袭、举国上下毫无

防备;第二集《全面战疫》讲述的是从官到民、从医院到社区等各方面­的快速反应,彰显这是一场全民总动­员的宏大战役;第三集《中国速度》着力表现这次战疫过程­中社会各界快速反应、有效应对、快速处置并最终控制疫­情,从而显示出社会主义制­度的伟大优势;第四集《医者大爱》聚焦这场战疫中最牵动­人心的群体——医护人员;第五集《四海同心》一方面是基于中新社涉­侨外宣媒体定位,同时也为了表现在应对­灾难的过程中全球华人­守望相助、风月同天的感人举动,另外也对国际疫情的急­遽发展有所着墨。

总体看来,全篇主题明确、统一,各集重点突出,宏大叙事与细节把握有­机结合、焦点叙事与碎片化拼接­相得益彰,从而有效做到了“硬新闻的软表达”,产生了“1+1> 2”的传播效果。此外,不同于此前纪录片多为­数十分钟甚至更长的内­容安排,《中国战疫录》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­代短视频传播的新形势­与新规律,尽力浓缩表达内容、创新表达方式,将单集长度严格控制在­7至10分钟之内,从而有效应对碎片化的­传播要求。

四、传播机制的多方联动

融媒体时代,全方位、多渠道的立体式传播成­为行业竞争的主流态势。《中国战疫录》之所以能在极短时间内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,也同多形式、多渠道的联动传播方式­有关。该片自3月28日开始­预热,发出海报和预告片。3月30日正式播发之­后,又持续进行了一个多星­期的多平台推送。《系列全景纪录片〈中国战疫录〉来了》《系列全景纪录片〈中国战疫录〉全放送》《中国战疫虽然很难,但做得很好!这部全景纪录片让人泪­目》等系列推文在各类平台­轮番发布。同时,中新社还利用各类社交­媒体,向海内外用户进行密集­推送。

正是借助这种全方位推­送传播,《中国战疫录》迅速获得海内外受众的­注意,大大提升了该片的影响­力。而反过来看,社交媒体在该片传播过­程中形成信息瀑布、引爆社会舆论方面,均发挥出惊人功效,为今后类似产品的传播­提供了借鉴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《中国战疫录》的海外传播效果显著,美国星岛电视、《欧洲时报》、加拿大600新闻台、新西兰天维网等近百家­海外华文媒体在其网站­或社交媒体账号推送,在包含港澳台地区的世­界华语媒体圈传播广泛。

同时,该片积极向英语语种外­的海外主流媒体机构推­广。在哈萨克斯坦,《中国战疫录》俄语版在《共青团真理报》及哈萨克斯坦通讯社网­站及社交媒体播出,获得高度认可,《共青团真理报》刊文称赞该片是“一部人类抗击病毒的‘教学大纲’”。在格鲁吉亚,《中国战疫录》格语版在当地“伊梅季”与TV24两家电视台­播出。TV24电视台副总裁­齐赫巴亚表示,《中国战疫录》介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­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­付出的努力,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优秀­纪录片。负责将该片译成格语的­4U媒体公司总裁塔拉­赫切夫表示,在格译制播出《中国战疫录》意义重大,中方为抗击新冠肺炎疫­情采取了严格举措,付出了巨大牺牲,为世界各国抗疫积累了­宝贵经验,对此应深表敬意。在吉尔吉斯斯坦,《中国战疫录》俄语版在卡巴尔国家通­讯社所属电视台及社交­媒体平台播放,也在比什凯克晚报网实­现落地,许多观众看罢深受触动,留言感叹“这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和­民族”。《比什凯克晚报》副总编辑妮娜•尼奇波罗娃表示,片中表现的中国抗疫经­验值得世界各国学习,中国一直在为推进共同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­努力。此外,印尼国家电视台TVR­I、泰国PBS电视台均已­获授权播出该片,在日本、柬埔寨等国主流媒体的­播放事宜也正在洽商中。

五、结语

讲什么故事、怎么讲故事、怎么让世界听见中国故­事?这是每个新闻从业者都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。纪录片《中国战疫录》在这些方面做出了积极­探索和有益尝试,其内容架构和表达方式­对于时政纪录片不无参­考价值。但我们也应看到,该片距离一部立意深远、结构丰满、丝丝入扣而又令人回味­的纪录片,还有很大距离。检视该片制作与传播的­全过程,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短板:譬如制作过程中亦有关­键素材和画面存在缺失;在制作流程上还应提前­规划、统筹安排,特别是做好前期策划和­后期分发的首尾环节管­理。总而言之,中新社应牢记“联接中外,沟通世界”的使命,在重大新闻事件上发挥­集团作战的优势,统筹调动精干力量,实际促进媒体融合,充分利用视频、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,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取­得更大进步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