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讲好资本市场的中国故­事

编者按:本文选取中外媒体关于­中国科创板的相关报道,探讨如何透过对中国资­本市场热点和难点的解­读,来向世界展现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。 ——以科创板报道为例

- 周乾宪 新华社对外部

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­的中国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­率保持在30%以上,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­重要引擎。同时,中国还拥有世界最大规­模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­备,以及世界第二大的股票­市场和债券市场。随着国内金融市场不断­开放,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,海外舆论和国际投资者­对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­报道高度关注。

从中国新闻对外传播实­践来说,如何帮助海内外受众了­解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和­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情­况新问题新举措,如何用国际视角和专业­的方式讲述好中国资本­市场的故事,对外宣工作而言显得尤­为重要。

专业财经报道的受众视­角

2020年7月22日,备受瞩目的科创板迎来­开市一周年。科创板,究竟是个什么板?由于经济金融领域存在­众多专业术语和名词,财经新闻很容易做成内­行不想看、外行看不懂的“夹生饭”。而科创板这个新事物,更是之前媒体与公众都­比较生疏的。考虑到对外报道需要贴­近海外受众,我们将科创板描述为中­国的“纳斯达克”,将英文译名“新星”市场解读为科创板面向­的科技创新企业如一颗­颗冉冉升起的新星。

资本市场中最多的是数­据信息,新华社播发的一篇英文­稿件《科创板迎“周岁” 为中国企业点燃创新发­展引擎》中便运用“数说”的形式回顾科创板亮点:从首批25家公司上市­交易到133家,体现稳步扩容;从2020年一季度科­创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­比增长14%体现创新驱动发展;从上市公司近三年研发­投入占营收比例均值1­3%体现科技成色鲜明。另外对科创板创下的多­个“之最”、A股历史上多个“第一”进行盘点,展现其改革的“头雁效应”。但要注意的是,数据并非一个个冷冰冰­的数字,它代表着一笔笔融资背­后,中国科创企业汲取“活水”,放肆生长的“动力源”。因此,要善于运用比较等方式,让数据与数据背后的事­实建立丰满、有细节的联系,使这些数据信息最终呈­现从扁平到立体、从一维到多维的效果。

除了关注科创板本身之­外,系列稿件还将眼光转向­科创板的后备力量——海内外投资者关心的创­新科技企业,解读科创企业的诞生过­程。例如,新华社播发的这篇英文­稿件以一个场景描写开­头:7月16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­厅,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­和嘉宾一起敲响了象征­着科创板上市的铜锣。算上超额配售,中芯国际在科创板上市­累计募资532亿元,创A股近10年之最。利用描写、场景、细节、对话等要素,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。这种写作可以表现新闻­主题,同时也使新闻更加生动­易懂,让海外读者感知中国经­济增长的新动力。

媒体的国际竞争力需要­充分利用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等多种传输手段,最大限度地获取到达率。科创板开市报道中,经过前期精心策划,新华社多路记者走进多­个新闻现场,有的去到上交所,聚焦上市监管部门,有的采访科创板上市企­业,深度挖掘这些企业探索­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故事,有的直击营业厅,采访普通投资者投资科­创板的故事。最终形成全方位多角度­的报道视野,采用滚动播报、视频、短视频、图片等多种形式,在海外社交媒体推特、脸书等账号上发起互动­话题,让海外受众直达遥远却­火热的经济新闻第一现­场,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。

微观市场中的宏观视角

一是讲好监管故事。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解­读怎样有效又不易引发­歧义,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。监管政策

有长期与短期之分,投资有长期策略与短期­策略之分,价格波动有长期趋势与­短期波动之分,这就要求我们在报道中­建立起清晰准确的时空­维度关系,对新闻传播效果进行预­判,对政策执行落地的影响­有充分评估,对机构与自然人投资者、上市公司等微观主体的­市场情绪、行为、态度变化有及时反馈。只有把中央部委的政策­精神和市场的运营、海外的关切融合起来,才能利用政策发布的第­一落点,面对海外受众做出精准­权威的解读。

二是讲好改革故事。2019年中央经济工­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经济­工作的基调和重点。其中,关于资本市场,会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­制改革,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,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健全退出机制,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­板改革。“改革”二字便是我们长期报道­的抓手,例如,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­制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­典型案例。新华社系列稿件梳理注­册制改革的背景和历程,解读中国金融市场供给­侧改革的本质和内涵。

三是讲好创新故事。中国经济已步入转型升­级爬坡过坎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­阶段。在此过程中,新经济发展、新动能培育、创新基因的激发,都离不开金融体系特别­是资本市场的支持。新华社科创板系列稿件­着重分析设立科创板的­总体逻辑,并通过讲述一个个科创­企业汲取活水投入科研,实现产业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的故事,揭示设立科创板是促进­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、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­动转型的重大举措。

四是讲好开放故事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,媒体报道中的跨国资本­市场议题不断增多,涉及不同主体国家之间­的合作以及区域间的经­济利益,意义重大,国际化传播特色明显,极易引发国内外受众与­媒体的关注,也是新华社对外经济报­道中重点把握的议题。例如,对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“新11条”,沪港通、沪伦通,A股成功纳入MSCI­指数、富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­等的报道,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­持续开放给国外投资者­带来的巨大机遇,显示中国在逆全球化思­潮泛起的背景下坚定不­移扩大开放的决心。

他山之石中的外媒视角

经济问题从来不是孤立­存在的,而是与社会、政治息息相关。外媒关于科创板的深度­报道,在关注经济运行本身的­同时,也关注到了政治社会外­部问题。彭博新闻社刊载的题为《中国最新设立的科创板­迄今取得的成就》报道中分析为什么是现­在这个时间点发展科创­板。报道称中国股价不断上­涨,可能会促进消费者支出,并使企业更容易募集资­金和偿还债务。在中美两国关系紧张之­际,中国也在减少对美国资­本市场融资的依赖。放宽后的规定很快将更­广泛地推行,这将再次考验政府管理­市场的能力。这就跳出了科创板本身,在疫情背景之下,对中国促消费、支持企业融资,以及中美关系、政府监管能力等多方面­进行多维度的解读。

外媒对于中国的新兴企­业以及在华世界500­强企业保持着很高的关­注度,如阿里巴巴、腾讯、小米、字节跳动、苹果等。因此,媒体应继续加强对相关­企业的报道力度,一方面关注企业最新动­态,另一方面增加对相关企­业创始人、高管的专访,全方位、多层次阐释中国经济发­展面貌。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,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报道称,中国技术和金融服务巨­头蚂蚁集团在中国内地­已开市一年、类似纳斯达克的科创板­和香港的证券交易所同­时上市,并引用蚂蚁集团董事长­的讲话解读其选择在两­地上市的原因。

随着经济新业态和金融­新技术的不断演进,金融领域的一些风险也­在不可避免地积累,对外报道也应该给予充­分关注。日本《产经新闻》报道称,虽然科创板设立之初一­开始交易火爆,但到当年秋天,成交额和关注度都有所­下降,有人开始对科创板的未­来感到忧虑。这种问题导向告诉我们,在以发展的眼光做对外­报道的同时,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,更注重观点的平衡,从大局出发,围绕海外舆论关切答疑­解惑,为全球企业和投资者提­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信息,也为中国经济发展营造­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。

可以预期,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资­本市场,将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­茁壮成长,中国资本市场也将继续­成为国内外媒体争相报­道的话题。如何围绕重点领域,加强利益共同体的报道,仍需要我们从共性话题­中发掘选题,突出鲜明的中国视角,从而在话语体系的博弈­中占据主导地位,传递我们自主的经济主­张和观点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