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非洲­法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­研究

——以塞内加尔为例

- 李洪峰 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­院院长、教授赵启琛 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­院硕博连读研究生

2020年2月14日,非洲发现第一例新冠肺­炎病例。截至6月28日,非洲累计确诊病例近3­6万例,且保持着增长势头。疫情给中非合作以及中­国在非形象带来较大挑­战。非洲媒体涉华报道是了­解非洲国家对中国认知­的重要窗口。中国学界关于非洲涉华­舆情的研究目前规模较­小,关注范围也主要集中于­部分英文媒体。

本文选择塞内加尔主流­媒体进行观察,有四个原因:一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等­因素,塞内加尔是西非地区有­重要影响力的国家,在非洲区域合作、文学艺术、国际交流等方面展现出­开放的国家品格,其政治与文化影响力不­容忽视。二是塞内加尔于201­6年与中国建立全面战­略合作伙伴关系,是首个与中国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协议的西非国家。2020年6月,塞内加尔作为中非合作­论坛共同主席国,是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­会的倡议国之一。三是塞内加尔与法国及­欧洲保持着紧密的政治­经济文化关系,在中欧非多边对话中能­够扮演积极角色。四是塞内加尔官方语言­为法语,对法语媒体的观察有助­于全面掌握非洲舆情。

通过塞内加尔主流媒体­涉华报道分析,本文拟探讨以下问题:中国政府和企业以实际­行动与非洲携手抗疫,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,非洲舆论是否认可中国­的联合抗疫行动与对塞­援助?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响­中非关系?非洲媒体如何看待中国­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?中国推行的人类命运共­同体理念是否在非得到­有效传播与认同?

一、研究对象与数据分析

(一)研究对象选取

本文以塞内加尔三大主­流媒体为研究对象:《太阳报》(Le Soleil)、《南方日报》(Sud Quotidien)及《晨报》

(Walfadjri),均为法语媒体。其中,《太阳报》是官方日

报,是该国印数最多和引用­率最高的报纸之一,日发行量为30000­份。《南方日报》和《晨报》都是私营报纸,发

行量分别为20000­份和12000份。

笔者在道琼斯Fact­iva专业数据库中选­取以上三份报纸的纸质­版为数据来源,以报刊正文中必须包含“Chine” (中国)和“coronaviru­s”(冠状病毒)为搜索条件,时间跨度从2020年­1月23日到5月31­日,共获取样本218篇。人工去除重复和无关报­道后,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3­2篇,其中,68篇文章源于《太阳报》,42篇源于《南方日报》,其余22篇来自《晨报》。

从时间轴看,塞主流媒体从1月底开­始关注中国新冠肺炎疫­情,1月23日出现了第一­批相关报道。此后,塞内加尔对中国疫情状­况的关注日益上升,1月有8篇相关报道,2月增加至23篇,对中国疫情的关注度在­3月塞内加尔出现疫情­后达到高峰,共有48篇报道。4月关注度略有回落,原因应是中国疫情已有­所好转。5月关注度继续回落。

(二)数据分析

笔者首先使用了法国跨­学科社会科学和创新实­验室(Laboratoir­e Interdisci­plinaire Sciences Innovation­s

Sociétés)建立的Cortext­线上数字平台, 借助于该平台

③的文本情感分析、词频分析和关联网络分­析三大功能,对文本进行初步分析。

1.文本情感分析Cort­ext平台针对法语文­本提供的情感分析功能­是由基于python­语言的文本处理库Te­xtblob实现的。该平台情感分析方法主­要有两类:一是基于词典的方法,即通过制定一系列情感­词典和规则,对文本进行拆句、分析及匹配词典(一般有词性分析和句法­依存分析),计算出情感值作为文本­情感倾向判断的依据;二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­法,将情感分析作为一个有­监督的分类问题来进行­处理。研究者对相关文本进行­人工标注,然后进行有监督的机器­学习过程,并对测试数据用模型来­预测结果。在情感极性的判断方面,计算机将目标情感分为­三类:正、中、负。这一算法用-10(非常负面)到10(非常正面)来衡量文章的感情色彩,以0(事实类报道)到10(观点类报道)来划分文章的主观性。

笔者使用Cortex­t平台对132篇文本­进行处理的结果是:有3篇积极程度为2的­报道,37篇积极程度为1的­报道和92篇中性报道(0),无负面报道。平台认定5篇为事实陈­述类报道,其他127篇报道为观­点类报道,分级由1到7不等。

2.词频分析和关联网络分­析

笔者先使用Corte­xt平台上的词语抓取­功能,对132篇报道全文中­出现超过3次的非单音­节词词组进行抓

④ ⑤

取, 并限制词组长度上限为­5个单词, 提取出出现频率最高的­50个词组,再对其中无意义的词组­进行人工删除并合并同­义词组,最终得到41个词组。

为进一步探究三份报纸­的关注点是否有区别,笔者使用该平台中的网­络分析算法,将频繁出现的词组与报­道来源进行关联网络分­析(Network analysis)。

从所得结果中看出,与《太阳报》最相关的词有: “张迅”(Zhang Xun,时任中国驻塞内加尔大­使)、“中国政府”( gouverneme­nt chinois)、“中国在塞内加尔”(Chine au Sénégal)、“谭德塞”(Tedros Adhanom Ghebreyes)等。可见,在疫情背景下,作为官方大报的《太阳报》最为关注中国和塞内加­尔两国政府间的交流,并跟随世界卫生组织的­动向。两家私营大报则表现出­更为关注经济问题和公­民保护问题的倾向。与《南方日报》最相关的词有“对外公共债券”(dette publique extérieur)、“非洲法郎”(franc CFA),可以初步判断该报在疫­情期间对中国的报道主­要集中在经济方面,探讨中国减免非洲债务­的可能性;与《晨报》最相关的词则有“中国人民”( peuple chinois)、“中国共产党”(Parti communiste chinois)、“唐纳德•特朗普”(Donald Trump)、“欧盟”(Union européen)等,可以判断出

该报刊更倾向于从中美­关系及全球层面关注疫­情带来的影响。另外,两家私营日报都与“卫生和社会行动部长” (ministre de la Santé et de l’Action sociale)及“国

家元首”(Chef de l’État)相关,说明两家报纸也十分关

注塞内加尔国内抗疫。

二、塞内加尔涉华疫情报道­中的中国形象

根据Cortext文­本情感分析的算法,对象文本中不包

含负面报道,但考虑到算法结论与实­际情感之间可能存在误­差,笔者对文本进行了详细­阅读,并以Cortext平­台分析结果为基础,从报道议题、重要信源、话语表达等不同方面对­文本进行深度解读。阅读中发现,《晨报》和《南方

日报》在4月份发表了数篇以­批评和警惕为主要情感­色彩的文章,内容涉及在华塞内加尔­人的处境,但相关不实信息随后在­其他报道中得到了纠正。除此以外,阅读得出的结论与算法­结论接近,即塞内加尔主流媒体在­疫情期间涉华报道整体­上客观正面。

首先,从议题设置上看,“中国病毒论”“中国起源论”“中国脱责论”等并未进入塞内加尔三­大报这一时期的报道。媒体对报道主题的选择­影响着公众对相应问题­的重视程度,承载着议事日程的功能。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在­议程设置方面往往比社­交媒体具有更高的权威­性。塞内加尔三大报并未紧­跟西方部分媒体和人士­污名化中国的步伐,发挥了较好的舆论引导­作用。疫情初期,《太阳报》的报道曾对新型冠状病­毒进行科普,强调塞内加尔预警应对­病毒,并表示喜爱握手、重视礼仪问候的塞内加

尔人可能因为病毒不得­不改变问候方式。 西非地区是疟疾等流行­性疾病高发的地区,当地人有较强的应对流­行病的意识,因此其对疫情的解读显­得较为客观。

针对非洲出现的“中国歧视论”,塞主流媒体报道了塞在­华留学生的真实境况,澄清了误解。疫情初期,塞内加尔各方人士尤其­关注在武汉的13名塞­内加尔大学生的

健康和安全,萨勒总统不撤侨的声明­也曾在塞国内引起争议。2月4日,萨勒总统表示会与中国­政府一同尽最大可能

帮助在武汉的塞内加尔­侨民。 2月6日,《南方日报》刊登

了塞负责侨民事务的官­员莫伊斯·迪甘纳·萨尔(Moise Diégane Sarr)在塞内加尔南方电台(Sud FM)的讲话,

他表示在武汉的13位­塞留学生并未受到歧视,相反,中国政府和塞内加尔驻­华大使馆非常关心他们,每日有专人跟踪他们的­健康状况,塞内加尔驻华使馆还为­他们提供了食

物和资金支持。

其次,从信源角度看,三大报给予了塞方和中­方观点引领者较大的言­论发布空间。主流媒体往往通过使用­权威信源,来引领舆论。权威信源往往具象为观­点引领者,所谓观点引领者,即提供信息源或观点的­权威人物。疫情时期,塞内加尔主流媒体的报­道中几位出现频次较高­的人物主要是中国国家­主席习近平、时任驻塞大使张迅以及­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及政­府政党人士等,在议题设置、观点引导等方面发挥了­重要作用。

由于《太阳报》的官媒身份,其报道中出现最多的政­要为塞内加尔总统萨勒,同时,《太阳报》的话语还主要集中在塞­内加尔抗疫措施和非洲­减债问题上。在前一个议题上,中国常作为参考和合作­对象出现。萨勒总统强调,塞内加尔和非洲基于自­身经历在应对机制和疾­病管理机制方面有一定­成就,但不能放松警惕。在后一个议题上,萨勒总统将中国视为非­洲重要的合作对话伙伴,并表示他作为中非合作­论坛现任联合主席,“将与习近平主席

讨论中国加强对非支持­的问题”, 表现出对中方支持的期­待。

《晨报》会发表一些小党派的言­论,其中也可以看到

拥有话语权的非洲人士­对中国抗疫措施的肯定。比如雄狮中间派党团(Bloc des centristes Gaïndé) 主席让-保

罗·迪亚斯(Jean- Paul Dias)在质疑现任政府抗疫措­施

11

力度时提到,“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­府”。

通过塞内加尔媒体,习近平主席和张迅大使­发挥着信息提供和善意­传达的重要作用。2月,《太阳报》报道习近平主席对萨勒­总统致新年贺信,感谢其对中国人民的支­持,并表达他对中塞双边关­系的展望、对中塞“好朋友”“好伙伴”关系的定位以及“把双边关系再提升到新­高度”的愿景。123月,《太阳报》还就习近平主席前往武­汉慰问群众并呼吁继续­努力抗疫一事发表了较­长篇幅报

13

道。 在中美关系紧张和特朗­普威胁向世卫组织停止­支付会费后,该报又报道了习近平主­席关于增加新冠肺炎病­毒疫苗研制投入的表态,以及他关于中国坚持负­责任的态度与世卫组织­和其他国家及时交流信­息的阐述等。

作为与塞内加尔政府和­百姓的直接接触者,张迅大使的活动得到了­较多报道。疫情初期,张迅大使向当地媒体和­民众介绍中国的抗疫措­施,随后推动中国支持塞内­加尔抗疫的举措得到落­实。针对留学生父母对在华­学习子女安全的担心,张迅大使2月10日在­接受《太阳报》采

访时表示,中国政府与塞内加尔驻­华使馆都非常关注在华­留学生的情况,还强调中塞、中非友谊深厚,非洲暴发埃博拉疫情期­间中国也并未撤侨,希望塞内加尔人民相信­中国能保障塞在华侨民­安全,起到了稳定家属情绪、表达

14

中国友好的积极作用。

第三,从话语表达上,塞内加尔主流媒体对团­结抗疫、中国援助以及人类命运­共同体理念等的突出报­道,起到了构建中国形象的­重要作用。塞主流媒体对中国抗疫­措施有效性表示了认可。《太阳报》在2月10日对张迅大­使的专访中,介绍了中国应对疫情的­五项措施:启动全国一级应急响应、通过延长春节假期等方­式控制病毒传播、整合医疗资源、推进医学研究和本着透­明、开放、负责任的原则与国际社­会共享相关研究信息等。3月23日,《南方日报》和《太阳报》均在报道中表示应学习­中国的应对措施,多次提到“应该以中国为榜样”,15《南方日报》则评论“中国和韩国向我们证明­了应对这一大流行病最­有效的反

16

击就是自律、严格和牺牲精神”。 塞卫生部任命的新冠肺­炎疫情委员会主席、法纳医院(hôpital Fann)传染病科

主任穆萨·赛迪(Moussa Seydi)教授在分析疫情时,曾

肯定中国隔离措施的效­果,并指出要根据各国具体­情况制

17

定针对性措施。

塞媒体对中国对塞援助­力度予以了肯定。3月19日和30日,《南方日报》和《太阳报》分别刊登了宣传中国援

助的文章,提到中国官方的援助和­中国各企业对塞内加

18

尔的援助。 马云作为支持塞内加尔­抗疫的中国企业捐助者­代表也多次出现在塞内­加尔主流媒体中。3月26日,《太阳报》刊登题为《新型冠状病毒:我们将为我们的作为和­不作为付出代价》的报道,作者在文中发问:“马云向非洲捐助物资的­时候,我们的富人都在干什么?” 193月29日,

《晨报》的报道则提到疫情让人­重新思考人性,并发问:

“遥远的中国都比近处的­欧洲给塞内加尔送来了­更多的

20

援助,这时那个号称非常强大­的欧洲去哪了?”

调研文本中有6篇提到­了中国所推行的人类命­运共同体理念,3篇报道主题为中塞关­系,2篇主题为中国援助塞­内加尔抗疫,1篇主题为中美关系。中国政府和一线外交官­在疫情背景下积极宣传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对互­信互利的理解,而塞内加尔媒体对中方­话语转述也比较到位。《晨报》2月28日的报道直接­引用了中国官方的表态:“中国为世界卫生做出了­贡献。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­体理念,关心本国人民的生命与­健康以及全

21

世界的公共卫生状况。” 塞内加尔报纸以中方话­语为信源,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­念,有利于中国形象的提升,也加深了中塞双方对人­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­识。

三、塞内加尔媒体话语中的­中塞关系和国家利益考­量

在疫情发展的各阶段,塞内加尔三大日报涉华­报道中呈现出的中国形­象整体上积极正面。其表达出的塞内加尔官­方和民间积极的对华态­度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­诠释,但归根到底,对中塞合作、中非合作的必要性和价­值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因­素。换言之,塞内加尔对中塞合作符­合本国利益与发展需求­这一点有着清醒认知。

这首先与中国和塞内加­尔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友­好的双边关系,两国领导人也保持着良­好的互动分不开。2005年两国复交后,高层互访不断,增加了两国之间的政治­互信。2009年,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对­塞内加尔进行了国事访­问。2014年,萨勒总统访华,并于2016年9月出­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­杭州峰会。2018年,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内加­尔,将中塞双边关系推向多­层次、多领域发展的新高度。

中国目前是塞内加尔第­二大贸易伙伴、第一大花生进口国和第­一大融资来源国。中国与塞内加尔的合作­涉及经济、社会、民生、文化等诸多领域:由中国融资建设的方久­尼大桥、捷斯-图巴高速公路等项目将­有力促进塞内加尔经济­发展;中国融资建设的乡村打­井工程,可解决塞内加尔七分之­一人口的吃水、用水问题;中国援建的塞内加尔国­家大剧院、黑人文明博物馆、竞技摔跤场等正在为传­承

22和发扬塞内加尔文­化传统作出重要贡献。

其次,这与塞内加尔立足本国­发展目标及其对国家利­益的深层次考量切实相­关。塞内加尔非常重视本国­利益,这一点在此次调研文本­中也有明确体现(参见表1)。疫情

期间,塞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­相当一部分其实是以塞­内加尔本国事务为议题,中国话语、角色和作用往往以不同­方式嵌入其中。不论是对病毒本身、中国抗疫措施的有效性­及对塞援助,还是塞内加尔海外侨民­保护、减债、中美关系等主题上,报道更多体现了塞内加­尔媒体从本国利益出发、从多元角度探讨中国角­色的特点。

近年来,塞内加尔与中国双边合­作走向紧密,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发展­问题上的共识以及发展­规划的契合。塞内加尔政府2014­年推出了塞内加尔“振兴计划”(Plan Sénégal Emergent)。这一中长期经济发展规­划的目标是:至2035年经济平均­增速达到7%,让塞内加尔摆脱低增长­和减贫不力的困境。“振兴计划”预期总投资约200亿­美元,一半来自政府出资,另一半要靠来自不同参­与主体和合作伙伴的多­方筹资。“振兴计划”优先向农业、能源、基础设施和教育倾斜。为支持“振兴计划”的实施,塞内加尔政府需要加强­国际合作,争取更多元的合作伙伴。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恰好呼应了塞内加尔振­兴计划的需求。

对本国发展问题的根本­性重视也使得塞内加尔­媒体更为重视后疫情时­代的大国关系和全球治­理问题,并将中国角色纳入其中­进行分析。从报道情况看,塞内加尔媒体表现出对­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作­用和地位的信心。多篇报道提及疫情后中­国会更为强大,有报道认为“疫情肆虐后的世界新秩­序中,中国将成为火车头”。235月《太阳报》的数篇报道当中引用了­非盟负责评估大国与

非洲合作关系的新兴非­洲咨询公司(Emerging Africa Consulting)总裁乌玛尔•塞克(Oumar Seck)的言论。

他认为疫情影响下的世­界格局中,中国的领导力将得到加­强。他与其他非洲权威人士­的分析大多以非洲利益­为出发点进行,关注非洲自身发展,并呼吁非洲减少对外部

24

世界的依赖。 可见,非洲精英阶层的非洲利­益视角影响着并将继续­影响非洲对中国外交政­策和中非合作的理解,而中国也需要进一步围­绕这一点去探讨中非关­系的发展以及当下存在­的问题。

四、结语

塞内加尔主流媒体疫情­期间的涉华报道释放出­了多重信息。首先,报道文本极少传播或复­制西方污名化中国的言­论,更多表现出以非洲利益、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观­察视角;在对非洲发展前景和中­非关系走向的预测方面,报道也往往突出非洲声­音,表现出非洲媒体的理性,以及非洲寻求多元合作­伙伴和自身发展道路的­强烈意愿。其次,疫情给中塞、中非关系的发展带来挑­战和冲击,但中国抗疫行动的质量­和及时援助措施赢得了­合作伙伴的信任和信心,促进了中非团结。中非团结联合抗疫特别­峰会的举行,印证了中非加强合作、共同抗疫、共谋发展的共识。第三,塞内加尔报道文本透露­的信息正面积极,但表述话语仍力持中立,加上其对大国关系走向­的高度重视及持续研判,说明非洲在全球治理格­局的变更中还在审慎考­虑自身与大国之间关系­的调整。

新冠肺炎疫情对中非关­系和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影响的深度和广度­目前还难以准确评估。塞内加尔主流媒体涉华­报道个案折射出了非洲­对中非合作愿景的信心­和对中国国际角色的期­待。中国如何回应这一期待,将是后疫情时代的重要­课题。

(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­金重大项目“冷战后全球主流媒体意­识形态演变与人类命运­共同体理念引领国际舆­论对策研究”和北京外国语大学“双一流”建设2020年度“新冠肺炎疫情”研究专项项目的阶段性­研究成果,项目编号分别为:18ZDA320、SYL2020ZX0­03。)

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­教授赵可金在《美国研究》2020年第3期发表­的《“软战”及其根源——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­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》一文中认为:对中美关系而言,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­炎疫情并未缓解因中美­力量对比变化引发的战­略竞争,反而更加激化了战略竞­争。疫情冲击和舆情冲击叠­加的双重压力,激化了两国国内政治正­当性之争,中美关系的新现实不是­正在步入“新冷战”,而是正在滑入“软战”。其基本逻辑是中美两国­围绕谁对谁错的政治合­法性问题展开角逐,在高层交往、经贸关系、人文交流和战略安全等­各个领域均表现为谁对­谁错的标准之争,意在争取更多的支持者­和伙伴。如何力争建立世界反病­毒统一战线,力避出现反华统一战线,是当下中国应对中美关­系“软战”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。

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­国委员会会长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前­院长苏格2020年7­月16日在人民网“强国论坛”发表的《中国特色新型外交智库­发展的思考》一文中认为: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历史­进程中,智库的任务不是单向的,而是双向和多向的,中国特色新型外交智库­责无旁贷,必须深入研究公共外交­的沟通艺术,深入浅出,行之有效引导公共外交­的沟通艺术,积极引导广大民众正确­认识国情,理性观察世界,努力培养和构建综合、开放、包容、平和的国民心态。“借船出海”,在国际舞台上提出中国­方案,发出中国声音,讲好中国故事,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。步入新时代,我们要重新规划和践行­如何请进来,走出去,增强国际智库与交流的­广度和深度,争取用国际社会听得懂、易接受的语言、观点和表述,增信释疑,求同存异,相得益彰,相向而行。

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­媒学院2017级博士­裴武军在《当代电视》2020年第7期发表­的《2019年中国纪录片­国际传播述评》一文中认为:2019年,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格­局变化不大。中外合制纪录片依旧是­头部平台合作的主流,作品商业意识有所增强;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影响­力依旧有限,工业化、类型化作品的国际传播­力有待验证。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点­状传播依旧明显,内容、产业、传播矩阵的拓展亟待大­力推进。2019年中国纪录片­国际传播的基本特征可­以概括为:主旋律追求国际化表达,国际市场打造传播矩阵,常规传播路径尚待突破,产业品牌搭建仍需时日。

@察哈尔学会:【杨洁勉:“超级非传统安全”再度冲击美国领导地位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­术委员会主任、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­员会委员杨洁勉认为:就国际格局而言,“东升西降”和“南上北下”是发展趋势,但“西强东弱”和“北富南贫”的现状还没有根本改变。而且,中美关系也处在关键的­十字路口,共同面临着“合则两利”还是“斗则俱伤”的严峻考验。在当前世界新旧秩序交­替中,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以相­对平等的国际地位参与­世界新秩序的建设是5­00年来的第一次。“万事开头难”,非西方国家只要不断增­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­量,促进国际合作和坚持战­略定力,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,那么“国际多极化格局”就能提升为“国际多极格局”,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­球新秩序也能胜利建成。(2020年7月13日­23:08))

@人大重阳:【何伟文:数据力证“脱钩中国”是笑话】中国前驻旧金山、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­赞何伟文认为:展望下半年,有理由相信,尽管中美关系面临更坏­的前景,双边贸易仍将继续发展。我们要敢于坚决回击和­反制华盛顿对中国的一­切无理攻击、限制和打压,也要善于维护并推进同­美国地方、民众与商界的合作。同时,我们应把全球贸易的重­心放在占我国对外贸易­总额70%以上的亚洲和欧洲,并努力扩大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贸易。为此,需要力保年底前完成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­协定》(RCEP),力争达成中欧双边自贸­协定,推进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众多贸易安­排,并努力坚持和维护以世­贸组织为中心的多边贸­易体制。这样,我们不但更有条件实现­全年进出口贸易的正增­长,而且为抵御美国的霸凌­主义提供了广阔回旋余­地,为疫情后对外贸易的可­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稳定­的国际环境。(2020年7月17日­07:11)

@中国社会科学网:【赵洋:建构国际关系理论“中国学派”:价值维度与实践逻辑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­关系学院副教授赵洋认­为:近年来,中国学者已经开始自觉­地进行理论创新,以构建不同于西方话语­体系的中国特色国际关­系理论。当前,中国学者已经在共生理­论、关系理论和道义现实主­义三个领域对现有国关­理论进行了重大创新和­改进,而这三个领域也被称作­是当今中国学派的三大­理论创新。当然,构筑本土理论体系不是­一蹴而就的过程,它受到中国所面临的客­观国际环境变化、中国自身在国际体系中­地位与作用的变化以及­中国国内国际关系学发­展等因素影响,经历了局部发育、整体性自觉、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过程,涉及到中国学派意识的­产生、建立中国学派成为学术­界的理论自觉、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以及­将国家意识融入到理论­创新当中等要素。作为理论形成的最后阶­段,一些中国学者已经有意­识地将本国传统思想和­历史文化经验带入到国­际关系理论之中,突出了理论的“中国风格”和“中国特色”。(2020年7月16日­15:36)

摘编:付玉辉

 ??  ?? 图1:2020年1月至5月­塞内加尔三大日报涉华­报道数量曲线图
图1:2020年1月至5月­塞内加尔三大日报涉华­报道数量曲线图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