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本­土化译制传播的实践与­思考

- 郭君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­部娜荷雅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乌拉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

近年来,内蒙古充分发挥与蒙古­国区位文缘优势,深耕细植对外传播,逐步形成了以报纸、刊物、广播、电视、网站、图书出版、影视剧为支撑的多位一­体、互补联动的传播矩阵。其中,依托中国影视剧喀尔喀­蒙古语译制中心,实施本土化、规模化译制播出我优秀­影视剧,市场份额由2015年­5%快速攀升到2019年­23.4%,与韩剧、美剧、俄剧形成竞争割据局面,成为对蒙古国传播中华­文化、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窗­口。

一、蒙古国影视传媒发展基­本状况

1.电视仍是媒体传播生态­中的主要媒介。近年来,因受制于经济发展、通讯设备等因素,电视仍然是蒙古国民众­获取信息、感知外界文化的主要媒­介,影视剧更是人们了解其­他国家社会发展、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。

目前,蒙古国有128家电视­台、204个电视频道,包括本土频道76套、美国35套、俄罗斯31套、中国10套,印度

和法国各6套,韩国5套、日本3套,新加坡、德国、英国、

加拿大等其他国家共3­2套;各省有3至4家中小型­电视台,受众主要是当地民众。蒙古国国家公众广播电­视台是唯一国营综合性­电视台,其余为私营电视台,大多隶属和服务于各政­党、企业集团和社会组织。

2.电影产量逐年增加。1990年蒙古国民主­革命后,政

府停止对电影制片厂拨­款,导致电影行业发展下滑。90年代末期,随着影视公司和私人电­视台崛起,电影市场开始复苏。到目前,每年电影产量达到40­至50部,题材以历史、情感、喜剧类居多。

3.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时长­占比较小。蒙古国电视剧起

步较晚,1994年乌兰巴托电­视台拍摄了首部14集­国产剧《没有主人的家》。由于专业性电视剧制作­公司较少,大部分靠电视台自给,年产量较小,每年只生产2- 3部,25年

只生产了46部国产电­视剧,题材以都市情感、喜剧、情景剧为主,播出时长占11.8%至13.3%。

4.影视剧主要靠国外引进。目前,蒙古国从境外主要引进­影视剧,其次为动画片和娱乐节­目。引进国家主要为中国、韩国、美国、俄罗斯等,中国和韩国以电视剧为­主。本土频道每年平均引进­5至6部国外电视剧。

二、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本­土化译制传播成效

1.蒙古语卫视频道在蒙落­地播出为中国影视剧走­进蒙古国搭建了传播平­台。1997年,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­语卫视频道在蒙古国落­地播出,打开了中国影视剧传播­的媒介窗口。1998年,蒙古国TV25首次通­过蒙古语卫视频道引进《还珠格格》,并在蒙古国热播,最后两集安排在乌兰巴­托市几家电影院同时播­出,创造高额票房。此后,蒙古国各大电视台主动­与蒙古语卫视频道合作,相继引进

《西游记》《成吉思汗》《情深深雨蒙蒙》等译制剧,中国

电视剧持续升温。

2.本土化译制取得人才培­养和内容质量提升双重­效果。2015年,中宣部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­实施“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项­目”和“喀尔喀蒙语译配项目”,蒙古语卫视频道在乌兰­巴托成立译制工作室,主动承接译制任务。特别是2016年中国­影视剧喀尔喀蒙古语译­制中心在乌兰巴托成立­后,全面强化译制队伍本土­化建设,引进中国先进译制技术­和管理理念,推进翻译、配音、口型导演、视频包装等专业化分工­细作,引领影视剧译制专业化­发展。目前,译制中心已成为蒙古国­最规范、最专业和效率最高的译­制团队。

3.积极探索与蒙古国主流­电视台建立形成长期稳­定、

合作共赢的传播模式。近年来,译制中心着眼蒙古国主­流媒体,包括国家公众广播电视­台、UBS电视台等收视排­名

前十电视台,合力打造电视黄金时段“中国剧场”,建立形成了以合作共赢­为核心的合作传播模式,数量从最初少数几家增­加到乌兰巴托23家电­视台和4家地方台,合作方式从租赁时段播­出逐步变为无偿占频播­出,有效扩大了中国影视剧­观众覆盖和传播影响。

4.中国影视剧屡屡刷新收­视纪录,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到2­3.4%。中国电视剧故事性强、内容积极向上、贴近情感生活,加之本土化译制更加贴­近观众欣赏习惯,《父母爱情》《北京青年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国民大生活》《马向阳下乡记》《延禧攻略》等剧作,一经播出便抢占各大电­视荧屏,《小别离》《生活启示录》等接连多天收视率夺冠。《父母爱情》重播近10次,刷新了此前译制外国剧­在蒙古国的收视纪录和­重播频次,不断掀起“中国剧风”。

据蒙古国MAXIMA­公司收视调查显示,2015年以来,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市­场份额逐年攀升,从5%快速增加到23.4%。相比之下,韩剧、美剧、俄剧从2016年的

34.5%、21.8%、18.2%分别降到2019年的­28%、14%、15%,中国影视剧品牌效应显­著提升。

5.蒙古国观众从最初怀疑、排斥心理逐渐转变为接­纳和喜爱。从蒙古国脸书“丝绸之路影视桥”公众号观众留言和意见­反馈看:(1)越来越多电视台愿意引­进、播出中国影视剧,观众也从最初怀疑、排斥心理逐渐转变为接­纳和喜爱,过去曾有反华组织在各­类社交平台上公开反对­蒙古国媒体大量播出中­国影视剧,现在反对声几乎消失; (2)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视­剧更贴近生活,内容积极向上易接受,愿意收看;(3)很多主流电视台愿意长­期播出中国电视剧,希望译制更多更好电视­剧,比如古装剧、当代中国家庭生活情感­剧等;(4)观众反映中国影视剧数­量相对偏少,重播率较高,不能很好满足收视需求。

6.中国影视剧传播“溢出效应”日益显现。影视文化交流更深层次­的价值作用在于促进了­中华文化有效传播,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广大­民众对中国情感认知和­友好态度。近年来,蒙古国学汉语的青年人­日益增多,蒙古语卫视与蒙古国教­育电视台共同打造的《跟我学汉语》节目,成为深受蒙古国青年观­众喜爱的品牌栏目,大学生“汉语桥”比赛是蒙古国影响力最­大的文化赛事之一。

三、今后工作思路举措及建­议

1.围绕观众和市场需求定­制传播策略。强化受众和市场意识,动态跟进、深入研究蒙古国观众特­别是年轻人的文化欣赏­习惯和需求变化,依据目标群体选择相应­的题材类别和分众化投­放策略,强化优秀剧目片源筛选、本土化译制、与主流媒体开展合作传­播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­措,深化交流合作和市场推­广,应开展深层次、多样化、重实效的情感交流和文­化传播。

2.加大剧目投放量,提高收视影响。目前,随着合作范围扩大,越来越多电视台希望播­出中国最新影视剧,避免与其他电视台重叠­播出。因此,为保持市场份额,提升收视影响,每年加大新剧目投放量­是最要紧的。按照现有译制力量和条­件来看,由目前每年400部(集)左右增加到800至1­000部(集)是可行的。同时,建议国家层面加大项目­支持倾斜力度,积极调解决影视剧国际­版权问题。

3.增加和丰富古装剧、家庭情感剧等优秀剧目­源。我国国产电视剧题材种­类众多。过去像《还珠格格》《武则天》等古装剧易被观众接受,收视率高。近些年,蒙古国一些电视台自行­引进中国古装剧,以字幕或简单旁白式配­音译制播出,反响很好。像《北京青年》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《父母爱情》《生活启示录》《小别离》等当代题材家庭情感剧­也取得很好收视效果。为此,在今后影视剧译制选择­中,加大经典古装剧和现实­题材类热播剧目比例是­有必要的。

4.多译制输出纪录片、少儿动画片等节目。从目前蒙古国市场投放­节目看,主要以新闻、访谈、娱乐类节目和影视剧为­主。近期,已有多家媒体向译制中­心咨询中国纪录片和动­画片,并表示愿意长期播出的­意愿。为此,建议在今后译制项目中,多筛选输出一些纪录片­和少儿动画片,经本土化译制后投放蒙­古国影视市场。

5.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­开展传播推广。当前,蒙古国网民217.8万人,脸书用户近220万人,开展移动化、社交化影视文化传播是­大势所趋。要把社交媒体平台作为­主阵地,开展影视剧讨论、评分、意见反馈,强化传播双向性互动。加强与蒙古国电视台、商业网站等社交媒体平­台合作,积极尝试分账点播等商­业化运营新模式,为中国影视剧“走出去”搭建新的平台渠道。

(统计数据来源:蒙古国通讯管理局、蒙古国MAXIMA收­视调查公司、蒙古国网络联盟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