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做好新时代中国国家形­象的调研与塑造

——《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­报告2019》发布会综述

- 王丹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­助理研究员

2020年9月15日,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­院主办的《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­报告2019》发布会在京举行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­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­并致辞,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­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发布­了调查报告。发布会上,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­学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­中心负责人分别从全球­民意调查、跨文化传播、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等­角度对《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­报告2019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,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国­家形象建设工作建言献­策。

一、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建­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

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­舞台的中央,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越来­越频繁且深刻。2020年新冠肺炎疫­情加剧了国际舆论格局­的不平衡,中国国家形象传播面临­新机遇新挑战。着眼后疫情时代,如何做好国家形象的精­准定位、塑造和传播,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­重大课题。

高岸明指出,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­发,暴露出世界各国公共卫­生体系的不足,以及全球治理能力与治­理体系存在的短板,也给各国的国家形象塑­造与传播提出了新的课­题。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国家­形象调查与研究工作,要进一步精准定位新时­代的中国国家形象,鼓励国内专业机构开展­自主民意调查,将民意调查纳入中外智­库合作的新领域。

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­认为,这一次疫情前所未有地­把中国推向世界,是一次全面了解中国人­的机会,也让外部世界重新审视­中华文化,提供了展示我国形象的­契机。生命至上、举国同心、舍生忘

死、尊重科学、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­神不仅成为国人共识,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关注。

于运全认为,疫情映射出国际传播新­态势,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­处于一个重要的上升和­变化阶段,中国与世界的认知不断­变化,处于重要的互动磨合期。

二、中国未来应优先塑造全­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

虽然国际舆论场存在杂­音,但中国通过强力的举措、英勇的实践与积极的探­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­注与认同。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,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­同体理念将越来越有血­有肉,中国作为全球发展贡献­者的形象也会越来越深­入人心。

程曼丽认为,对报告数据显示的海外­民众认为中国未来应该­优先塑造发展的贡献者­形象,我非常同意。这应该成为中国国家形­象塑造的一个重要参考。她认为,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要­考虑到海外民众对我国­全球贡献者形象的预期。

于运全认为,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,得益于中国国力、人民生活水平和中国在­国际事务中贡献度的提­升。中国2014年提出文­明交流互鉴理念,其后在各种国际场合反­复宣介,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。可以说,这一理念符合当前人类­社会发展的潮流,是国际交往内在性的需­求。因此,我们才能在此次报告中­获得海外民众对这一理­念如

①此高的认可度,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主张­的国际共识性。

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­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­亮教授认为,中国的发展不是一些国­际舆论能够改变的,中国国家形象也不是一­些媒体言论能够改变的。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­压舱石,中国经济在未来可以预­期的时间之内对

世界经济的贡献将是非­常巨大的。因此,中国方案与中国做法奠­定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­形象。报告认为,中国是全球发展贡献者­的形象,确实是这样,这一发现对塑造我国国­家形象很有意义。

三、注重分众精准传播,打造国家形象新名片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贡献,如对全球治理的参与、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­世界和平的维护等,国际社会有目共睹。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­用,越来越多的优质中国商­品、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,这些都是提升我国国家­形象的重要内容。

程曼丽认为,一些西方学者表示中国­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­和社会责任意识是抗疫­成功的密码,这与他们对中国传统的­刻板印象不同。外部世界重新审视中华­文化,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­次自我审视的机会,就是用抗疫实践补充、拓展、完善中华文化,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思­维和话语体系。

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­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­教授认为,报告数据显示,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名­片相对稳定。在新的传播阶段,需要不断扩展国际社会­对中国的认知,打造和传播新的中国国­家形象名片。他认为,中国整体形象的国际传­播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­段受众的问题,需要分析不同年龄群体­的特点和媒体消费的倾­向、偏好。

李怀亮认为,报告显示,18岁到35岁的受访­者对中国的评价比较积­极,而51岁到65岁的受­访者对中国的评价稍低­一些。海外年轻人对中国的接­触更务实,对中国高铁、移动支付这些科技的发­展认识更加客观,评价更贴近实际。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­评价总体上好于发达国­家,这其中有话语体系的因­素。
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­李彪教授认为,国家形象调查报告显示­出我国对国外青年群体­的关注,以前更多的是对国民整­体的侧重,现在关注群体差异非常­有意义。在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时,要进行国家整体形象的­传播,也要注重形象具体的阐­释和落脚回归至个体。

四、国家形象调查需进一步­国际化、产品化

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­自2012年起已经连­续开展8年,是国内首个定期、持续发布大型中国国家­形象调研报

告的自主调研平台。与会专家围绕如何进一­步发挥国家形象调查报­告的决策参考价值,提升报告的传播力与影­响力进行了研讨。
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­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认­为, 2019年报告非常大­的亮点在于,报告在国际学术界智库­研究领域获得了权威认­可。报告从学术性、权威性、科学性、专业性等方面获得了国­际认可,这是非常重要的跨越。希望未来的国家形象调­查可以做全球视野中的­中国形象,继续走国际化道路,逐渐将其打造成为智库­型产品。同时,在国内发挥决策参考价­值方面迈出更大步伐,提升国内外宣决策层面­对报告的重视,发掘报告的战略参考价­值。

程曼丽认为,调查报告的数据与结论­非常符合2019年国­际社会、国际舆论对于中国形象­的认知和判断。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­应该体现出连续性、连贯性、趋势性,发挥重要的决策参考价­值。

李怀亮认为,国家形象调查报告的指­标设立与问题设置非常­好,本身就是议题设置与舆­论引导的实践。调查报告是与国外受访­者一起共塑中国形象的­过程,对国外受众认知中国形­象具有引领作用。

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认­为,国家行为与国民行为共­同塑造了中国的形象。调查报告的数据具有重­要意义,中国网等媒体要利用好­这些基础数据、基础资源,结合海外受众的关注,有针对性地讲好中国故­事。

本次发布的2019年­年度报告,基于2019年4月至­7月完成的调查数据撰­写而成。本次调查覆盖全球22­个国家,样本共计11000个。在延续往年常规话题基­础上,新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­立70周年、文明交流互鉴等热点话­题,以期更加贴近外宣工作­现实需要,全面、客观反映当前海外的中­国国家形象。本次发布会得到了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日报》、中新社等国内主流媒体­和中国外文局所属媒体­等30余家媒体的参会­报道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