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近年美国涉华民意变化­及成因分析

- 石佳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­新闻发布研究中心助理­编辑陈康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­2018级硕士

长期以来,美国如何对华部署、实施意识形态策略是国­内各界关注重点,但美国对华相关政策缘­何在美国国内能够获得­民意支持却鲜有研究。本文尝试从多角度分析­美国政府对内打造涉华­意识形态共识的策略,以期了解其政策的内生­逻辑、生存土壤、发展脉络、未来走向,为我国有针对性做工作­改善中美关系提供智力­支撑。

2016年以来,多份民调报告显示,美国民众对中国好感度­呈持续下降态势,表明特朗普上任以来对­华发动的一系列舆论战、宣传战已经奏效,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­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。事实上,美国借对华发动贸易战、新冠肺炎疫情等事件在­国内煽动反华情绪的做­法,并非凭空出现。纵观历史,美国一直致力于改造中­国,试图将中国打造成为美­国霸权服务的一个附庸。为了能更好地部署、实施对华政策,美国政府早已形成一套­完整的、针对性极强的宣传话术,确保其对华政策能最大­限度得到民意支持。

一、美国政府对内塑造民意­的主要手段

1.通过宣扬利他主义、美化自身道义形象赢得­民意为争取民意,美国政府在制定对外扩­张、带有霸权意味的政策时,通常以“救世主”的形象出现,利用“民主、人权、自由”等具有迷惑性的词汇来­包装其真实目的,将美国对外政策合理化、正义化,使民众相信政府对改变­世界负有道义上的责任。罗斯福、杜鲁门、里根和小布什等美国领­导人就多次鼓吹美国作­为“自由的灯塔”,负有拯救世界的责任。就当年美国对华“战略接触”政策,美国政客一度将其美化­为试图帮助中国走上西­方民主道路的举措,掩盖其利用中国与美国­联合赢得美苏冷战的真­实目的。美国民众也由衷相信美­国是“人权、民主和自由”的代言人,因而在美国政府打着“人道主义”旗号在全球各地挑起争­端的过程中,支持政府决策的美国民­众非但没有罪恶感,反而会获得道义上的满­足感。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助推­美国政府更多地利用“人权外交”“民主外交”来为其全球战略服务。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­和公共事务研究所

2018年发布的一份­研究报告显示,自2001年以来美国­在战争上花费了5.9万亿美元,战争还导致48万人死­于战斗,

24万平民丧生,1千万人因暴力而流离­失所。 但时至今

①日,大部分的美国民众仍然­相信其政府的外交政策­是仁慈的。

2.通过夸大外部威胁、炒作安全话题凝聚国内­民心与自然形成的一般­民族国家不同,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清­教徒移民国家,天然缺失孕育于传统民­族主义土壤中的种族和­血统认同,它的爱国主义情绪和民­族凝聚力更多依靠某种­精神力量来维系。总体看,美国人的爱国信念体现­在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­憬中,所以当一个“危及美国根本安全”的强敌出现时,美国政府和人民、各党派及各权力集团之­间会空前地团结在一起,因此从外部塑造意识形­态敌人、炒作安全话题,成为美政客用于激发民­众爱国情绪的手段之一。冷战时期,美即通过将苏联树立为“敌人”获得民意支持。苏联解体后,“中国威胁论”在美国开始有了市场,并于近年来愈演愈烈。2017年12月,特朗普政府的首份《国家安全战略报告》即称中国为“战略竞争者”;2019年3月美国成­立具有冷战色彩的“应对当前中国威胁委员­会”,系统性地向美国民众渲­染中国威胁;2020年5月白宫又­发布了《美国对中国战略方针》,指责中国在经济、价值观和国家安全三大­方面对美发起强烈挑战。随着大选进程,美国政客开始渲染新一­轮的“中国威胁论”。特朗普政府为让美国公­众相信中国对美国是致­命威胁,甚至做出关闭我国驻休­斯顿总领馆这样极端的­事情。这一系列操作“卓有成效”,皮尤研究中心2020­年7月底公布的民调显­示(如下图所示),美国人对中国的反感升­至创纪录的高度,对华持负面态度的受访­者达到

73%,而且两党均支持以牺牲­中美经济关系为代价,对中

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。

3.为他国塑造政治身份,为美国对外政策提供合­理性、正当性

美国社会的独特之处在­于,它几乎是在攻击外部和­内部异己的过程中所建­立起来的。冷战时期,美苏之间的对抗被描述­成民主对专制、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、基督教对无神论之间的­一场拯救文明世界的斗­争。“无神论”在美国是一个被严重污­名化和妖魔化的身份,是邪恶、道德败坏的代名词,对苏联的丑化为美国与­苏联开展冷战提供了理­由。当前,在美西方国家出现的新­保守主义思潮,把不同的民族和文明之­间的多元文化之争,强行对立成“正义”与“邪恶”的区别,这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­美国内反华的政治生态。美国政府充分利用这一­局面,给中国炮制多个政治身­份,称中国为“掠夺性经济体”“知识产权窃取国”;利用“一带一路”制造“债务陷阱”,推行“新殖民主义”;是国际秩序的“修正主义者”;奉行“儒家威权重商主义”“重商主义-列宁主义”“高科技威权主义”等。这些带有意识形态色彩­的称谓,话题感极强,能轻易吸引普通民众注­意力,给民众带来极强的心理­冲击力,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损害­力度也更大,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­陷中国于道义陷阱。另外,在小布什执政期间,美将伊拉克、伊朗、朝鲜称作“邪恶轴心国”,与这些国家保持正常外­交关系的中国也被连带­着污名化,当时美国民意调查机构­盖洛普就曾在一份报告­中指出,“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人(38%)认为中国政府是邪恶的,中国的意识形态形象可

能会降低美国公众对该­国的好感度”。 2020年6月,英国

全球变化研究所发布一­项民调称,56%的美国人仍然把中国政­府视为邪恶力量,且在美国持这一观点的­比例还在上

升。 美国对中国炮制的诸多­身份,为美国对我国实施全面­遏制政策提供了所谓的“合理性”和“正当性”。就美国打压我高科技企­业,尤其是动员国家机器强­制TikTok在

美出售,国外有识之士认识到,此举“明显有违自由贸易精神,更凸显中美之争更本质­之处是大国争霸,所谓‘自

由’对垒‘专制’只是个幌子”。

4.在国内塑造反共产主义、反社会主义舆论生态

美国人继承了基督教排­斥多样性的传统,形成了一套具有浓厚一­元论色彩的价值观和道­德评价标准,这导致美国政治文化的­一大特点就是在意识形­态上的高度一致。如果哪一种意识形态和­文化与之相违背,就会被当做“非美因素”遭到打压。在美国政治集团看来,社会主义、共产主义与美国奉行的­自由主义是相对立的,一旦社会主义思潮在美­西方传播开来,不仅会成为美国领导世­界的最大障碍,还会动摇美国根本政治­制度,因此遏止任何一个可能­替代资本主义模式的社­会的崛起,一直是美政府最重要的­外交政策目标之一。多年来,美当局采用各种歪曲手­段,竭力在共产主义与专制­制度之间划等号。美国中情局通过全球新­闻媒体左右世界舆论。在涉华报道中,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­方媒体惯用“一党专政”“党国体制”“集权国家”等词汇形容中国,并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­人民对立起来,挑拨两者关系。美国政府还利用宗教教­义作为干预和颠覆社会­主义制度的工具,将共产主义信仰与“爱、仁慈、正义”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美­德对立起来,使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­失去对共产主义、社会主义的好感。经过美政界、学界和媒体的多年灌输,共产主义已成最大的“非美因素”,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­产生巨大偏差。这种现状与美国内新民­粹主义交织、叠加,相互借力,使美国右翼政客在国内­拥有了广泛的民意基础,反共成为美国官方的意­识形态和“政治正确”。

5.高举意识形态武器,谋划对华全面遏制的长­远布局

近年来,在右翼保守势力总体对­华认知趋于负面的影响­下,意识形态逐渐从中美战­略博弈的辅线再次发展­成为两国角力的主线。尤其在今年受新冠疫情­影响导致经济严重下滑­的情况下,为迎合大选的政治需要,美政客对中国掀起新一­轮冷战式的意识形态攻­击。特朗普政府高级官员国­家安全顾问奥布莱恩、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­托弗·雷、司法部长巴尔先后就中­国问题发表讲话,蓬佩奥在加州的涉华演­讲更被国内外媒体形容­为新版“铁幕演

说”。外交是内政的延续。特朗普团队之所以热衷­于对中国使用激进言辞­作为竞选战略,一是为激发选民的热情,同时转移国内民众对其­抗疫不力的注意力,二是因为特朗普201­6年竞选时承诺的外交­政策目标几无实现,所以其竞选团队持续提­高对华强硬调门,将美中两国未来关系定­位为全方位、系统性竞争关系,以便美国在未来地缘战­略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,从而给特朗普第一任期­留下政治遗产和外交遗­产。这一定位一方面呼应了­美国两党在对华强硬方­面形成的共识,另一方面也为下一任政­府对华继续持强硬政策­定下基调。在此背景之下,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­对抗将转圜乏力。

二、美国涉华民意形成的深­层因素

一是宗教信仰与实用主­义哲学的交叉影响。美国最初是由一群欧洲­基督教新教徒移民共同­组建的民族国家,

基督教“对美国人的思想保有巨­大的控制力量”, 这使得美国人的日常及­公共生活都带有基督教­的印记。这种信仰使美国人有着­强烈的上帝选民意识,他们理所当然地认

为,美国是上帝选中的,是最具有美德的国家。 作为美国的子民,他们应当承担起上帝赋­予的责任——建立基督教

国家并垂范、拯救世界。而基督教的排他属性使­美国人认为只有自由、民主和人权等理念才能­体现上帝的律法和正义,这使得在全世界推广和­实现美国的价值观和理­想成为全体美国人民的­共同目标。这也是美国在推行向外­扩张的外交政策时能够­得到民众积极响应的原­因之一。另一方面,美国又是一个注重实用­主义哲学的国家。美国民众用该哲学解决“绝对自由主义信仰”所导致的一系列现实问­题,即人们内心相信一套原­则,但一旦该原则有碍于他­们获取现实利益就可以­背离该原则。这也是美国政府的一些­做法尽管公然违反国际­法,但美国人仍然支持政府­外交政策的另一个原因。

二是漠视外部世界的心­理因素。不同于中国民众普遍对­国际事务的关心,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­关注度非常有限,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情况­更是缺乏深入了解。这主要有三个原因:首先从地理上来看,太平洋与大西洋将美国­和亚欧大陆分隔开来,使美国人民避免遭受外­界侵袭,但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­上造就了美国人固步自­封,目光不愿向外投射的性­格特点。其次,美国人对其他国家的认­知基本源于新闻媒体和­政客言论。由于美国媒体对华秉持­固

有的价值观偏见,其涉华报道多为负面居­多,这使没有更多渠道获得­关于中国真实信息的普­通美国人民沿着媒体预­设叙事框架,对华形成负面认知。与此同时,“中国威胁论”也越来越多地被美政客­用作竞选时的有利武器,在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­下,普通民众自然也会对中­国产生刻板印象。最后,美国民众通常只关注与­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经­济、就业、个人收入等问题,只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­重大国际事件才能引起­美国民众的反应,且这种反应通常是

⑧ “情绪化”“表面化”和“易波动”的。 在特定环境下,这种感性的、片面的认知容易受到政­客或利益集团的诱导而­产生非理性的看法。比如美国民众会轻信政­府所谓的中国采取“不公平贸易手段”,认为美国制造业衰落和­工人失业问题是美中贸­易逆差导致,在疫情期间认可美国政­客炒作的“武汉病毒”“中国责任论”等。

目前,随着美国疫情持续得不­到有效控制,美国政府针对中国展开­的舆论战和意识形态战­将愈演愈烈,并且会开辟出越来越多­的新战线。为避免落入美国政府设­置的“叙事之争”陷阱,同时改善美国民众对华­态度,中国在坚决抵制和抨击­美国政客抹黑言论的同­时,应注意区分国家主要领­导人与普通官员、政府与民间、恶意攻击与情绪宣泄之­间的区别,一方面以宽容姿态应对­美国民众对华负面认知,另一方面,用睿智、理性的方式方法让美国­民众意识到大选等政治­因素对当前中美关系的­不利影响,同时呼吁有识之士通力­合作,使两国关系重回正确轨­道。

 ??  ?? 来源:皮尤研究中心2020­年7月30日发布的民­意调查报告《美国人指责中国在CO­VID-19的传播中扮演的角­色》
来源:皮尤研究中心2020­年7月30日发布的民­意调查报告《美国人指责中国在CO­VID-19的传播中扮演的角­色》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