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

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­力的创新与实践

- 贾敏 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­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、美国研究中心研究员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­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加强­对外宣传工作,要求着重提升国际传播­能力,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­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,培养一流国际传播人才­队伍。在过去10年中,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“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”这个核心要旨引领下,在中央部门和各类新闻­传播单位及高校科研专­家队伍的协同合作中,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,产出一批兼具理论意识­与问题导向的研究成果,新型对外传播智库平台­不断涌现,一批在对外实践中能够­紧密围绕中国与世界,积极宣讲中国发展成就­生动案例的优秀“对外传播人”崭露头角。

“装点此关山,今朝更好看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浦­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­会上,引用毛泽东主席诗词抒­发对伟大发展成就的由­衷赞叹。在笔者看来,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同­样能激发对过去10年­间国际传播能力跨越式­发展的感慨:只有在伟大奋进的时代,才能迎来心潮澎湃的非­凡成就,得以重新发现中国、认识中国,更好讲述这个伟大时代­的中国与人民。

一、以中国梦对外传播为核­心的话语创新,是新时代对外传播研究­的引领旗帜

回顾过往10年的对外­传播研究理论工作,以“中国梦”话语体系为核心主旨的­对外传播话语能力建设,是中国对外传播进行理­论探索和创新实践的源­泉。正如主流叙事所描述的,当代中国和中国人民走­出一条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­民族复兴故事。如何认知与把握好讲故­事的意义和重要性,如何把自身和社会民众­情感融入到这场讲好中­国故事的世界舞台之中,是颇具思量和

斟酌的。按叙事理论的主流观点,在当代大众文化中,讲故事已确立起最为优­越、最为多面的传播地位。好的故事具有打动人心、跨越文化与代际隔阂的­特殊功能。讲故事虽然最为平常,但讲好并非易事,必须建立在具有深厚历­史文化底蕴和社会需求­的背景下得以实现,需要在表达真诚与叙事­真实之间寻找到恰当的­形式与内容,并能让世界得以瞩目与­持续追踪。

讲好故事的载体是话语,话语的形成和传播需要­合适和富有传播力的修­辞传播组合。讲好中国梦的故事,能否把中国梦所包含的­当代中国精神气质讲清­楚,讲明白,讲成世界人士愿意聆听、听得懂,并且能够引发共鸣和议­论的话题,绝非易事。党的十八大前后,中国舆论场上对于中华­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­展成就和改革开放存在­诸多舆论极化与偏颇现­象,国内知识思想界的活跃­与躁动也折射出对于国­家发展的某种不确定性­忧虑,人民群众在获得物质生­活前所未有的丰裕满足­感后,对国家的未来走向存有­焦虑。而面对中国崛起的世界­各国,无论是守成大国,亦或是普通国度,都在用好奇而疑惑,甚至警惕和嫉妒的有色­眼镜审视中国,此间的挑剔与扭曲,不胜枚举。作为亲历者和关注者,彼时中国舆论场景中的­喧嚣与迷茫至今历历在­目。

正是在历史关键阶段,2012年党的十八大­召开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­要场合对实现中华民族­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重­要理念展开精辟论述和­详细阐释,其语言洗练并铿锵有力,其主旨朴实亦亲切易懂,其修辞生动且寓意深厚。通过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(第一卷)所梳理的时间线索,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­重要场合阐释中国梦的­深层意义,有着非常清晰的受众传­播意识,对可能形成的国

内外舆情反响和评议有­着清晰明确的影响诉求。回顾笔者当时围绕海外­意见领袖对中国梦的不­同解读与分析,能够清晰看到这种主动­构建传播主体,积极发声所带来的良好­舆论效果。回首过去,以中国梦重要思想为载­体的传播动力,所动员和唤醒的是最广­大中国民众和个体投身­新时代发展中的宝贵思­想资源,实现了中国社会阶层的­最广泛整合与情感共鸣。

围绕“中国梦”话语的广泛传播,其与美国梦的比较也自­然成为国内外舆论瞩目­的焦点。现在来看,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­积极恰当的比较和借鉴,不仅与我们提出的在对­外传播中考虑海外受众­的文化背景、风俗习惯、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特­点,尽力寻找可能的话语共­同点、情感共鸣点、利益交汇点,在不断交流与磨合中形­成某种人类价值共流导­向起到积极作用,而且在历经奥巴马、特朗普乃至民主党拜登­团队,中国梦也在潜移默化影­响美国对待自身和审视­世界的看法。毋庸讳言,作为世界强权的美国在­心理和实际层面接受另­一个崛起大国的价值主­张几乎难以实现,但中美两国在过去10­年各种发展进程中所走­过的不同历程和相似感­受,通过我们这个时代的全­球化空间得以深度碰撞­与彼此观察评判。

笔者既对中国梦对外传­播有较深入研究,同时也对美国梦的历史­和现状有比较深入的诠­释。如果把两种思想体系都­看作是世界大国运用各­自软实力影响世界的优­质舆论概念的话,那么中国梦的对外讲述­方式更是“润物细无声”那般的中国传统风格,而美国梦则在今日的逆­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时代,成为锈色斑驳、充满戾气与绝望、独自蹒跚的强者背影肖­像。在当今时刻,我们更应该牢记当年习­近平主席访问美国与副­总统拜登所畅谈的,中国梦与美国梦是民心­相通的,是具有高度内涵相似与­一致性的,这对做好今日的对美传­播工作,再次讲好后特朗普时代­中美新型大国关系,或具别样而重要的意义。

二、以新型智库建设为特色­的对外传播平台打造,是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­建设的创新成果

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­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­中央推动治国理政,强调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­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­和抓手,同时也在具体实践过程­中发挥了新时代对外传­播工作新平台、创新对外传播新形式、打造对外传播人才队伍­新方法的试验田作用。从五年实践效果和反馈­来看,新型智库学者已成为宣­讲中国发展故事、讲述治国理政新思想不­可或缺的重要宣传思想­队伍。

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观­察者、参与者与评述者,笔者撰写和发表了一系­列有关新型智库建设的­研究论文和评述报告,参与有关智库建设发展­的内部讨论。回顾过去,在展开智库建设的初始,就曾出现过智库究竟为­何种社会科学知识的生­产载体,是大学与科研机构研究­成果的转化新途径,还是培养社科人才的新­田地,亦或是学者专家群体服­务党和国家的新身份?如此这般议论颇多,但关于新型智库建设是­否要承担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看法­却往往引发争议。部分学者以为智库建设­就是社会考查加研究专­报,把智库建设与传统高校­的学科建设画上等号,实质是用定量化、学术考评化的方式来开­展智库建设,扭曲了新型智库建设背­后党中央所着重提出的­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。

当今的中国社科界,并不缺乏能够生产和撰­写各类学术论文的专家­学者,也并不缺乏能够承担各­类研究课题的科研团队,但是缺乏以“天下兴亡为己任,以国家发展为使命”的担当意识和价值情怀。在这个全球知识生产和­传播几近陷入内卷化的­不确定时代,如果仅仅把智库建设当­作是开辟学术研究的招­商产业园和自耕地,缺乏或是没有进行对外­传播的热情和理念,那么这种智库建设的未­来成效,是值得担忧和疑虑的。

历史总是眷顾坚定者、奋进者和搏击者的。在新型智库建设的道路­上,我们也看到一批智库发­展中的出色成员,他们或抓住重要的发展­机遇,在国家战略制定和决策­咨询上发挥独特作用,或能敏锐把握中国发展­脉动,以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对­外讲好中国故事,提出中国观点,表明中国立场,形成在国际舆论场合中­不容忽视的中国智库声­音。限于篇幅不能过多将这­些优秀智库团队加以罗­列,但他们普遍具有几个突­出的共性特点:首先,有一位或多位智库领军­人物把握和引领发展方­向,始终在坚持中国问题主­体意识的前提下,提出关键问题,阐释重要主张,参与国情调研。其次,新型智库普遍拥有一支­朝气蓬勃且有创新活力­的中青年人才团队,他们成为智库展开各类­国际交往和日常事务的­强大支撑力量。第三,新型智库能够尝试

运用各类新生代传播平­台。以上三个共同特点,我们可以在多个具有标­杆意义的新型智库代表­身上所找到。

三、培养一批具有本土情怀、世界眼光的对外传播人­才,是构建国际传播能力的­光荣长征路

多年前笔者在《对外传播》杂志上发表有关海外智­库如何看待中国梦的评­述文章,在结尾处如此这般论述, “表达中国梦并不困难,实践中国梦并不简单,讲好中国梦更需锤炼……中国广大的外宣工作和­研究者,将在未来的岁月中,走好传播中国梦思想漫­漫长路的每一步”。回首当年写下的文字,再看今日对外传播研究­队伍的人才济济与不断­壮大,欣喜而深以为然。

很多与笔者相类似的对­外传播研究工作者,都会对自己所处的社会­有着很强的认同与感知。作为新生代研究者,我们赶上国家大力发展­以及对外传播研究的黄­金时代。早期中国外宣工作者筚­路蓝缕、艰辛创业的经历,在我们埋头进行学术回­顾时得以显山露水,令人敬佩;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宣­工作者做了大量基础性、铺垫性的研究工作,则惠泽后学。而在新世纪,特别是在北京2008­年奥运会前夕,中国所遭遇的一系列堪­称具有历史分水岭意义­的重大事件与时刻,让我们这代青年学者感­受到国家崛起与个体觉­醒之间的密切关联。现在想来,这是一种从知识积累、全球游历的量化积累,到一种意识觉醒,展开实践行动的质变阶­段。对外传播研究确实是需­要大理念、大格局的学术事业,但其兴起却往往在于个­体与外界碰撞所产生的­一系列小火花、小思想、小事件。这种感受不是个体境遇,而是一代人所共同持有­的价值共识。

这种价值共识,在经历10年持续的对­外传播能力建设,展望下一个10年对外­传播研究新格局的时候,会起到怎样的思想催化­作用呢?笔者认为,培养一批兼具本土情怀、同时具有世界眼光的优­秀研究者人才队伍将是­未来对外传播能力建设­的重中之重。他们应具备对时代精神­的敏锐捕捉能力和对国­家发展的深切关注意识,以及在与世界沟通交往­与比较后而形成对中国­未来发展道路的真正自­信。

优秀对外传播人才的培­养,确实不是简单的知识灌­输与技能培养,而是应该具备高水准的­政治理论素养和优秀的­传媒技术知识储备,同时具有广阔的世界眼­光。优秀的对外传播人才,不仅要从中国本位看待­自身和世界的关联,同时也要有能力在世界­的其他角落反观中国,寻找和辨析中国与世界­发展中的独特和不同之­处。也就是说,优秀的对外传播人才对­于异质性的文化传统要­有持续而强烈的好奇心­与求知欲,同时也要对中国本土文­化与精神传承抱有恒久­的热情。这种特质,笔者称之为全球化时代­的思想回旋镖(Boomerang of Ideas)——无论出发远行的目标和­旅途有多远,时间有多长久,你终将汇聚到黄河长江­的奔腾大流之中。

2020年不期而遇的­新冠肺炎疫情给予世界­经济和全球化以沉重打­击,但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全­球各国之间开放与合作­的精神萎靡。在当下时刻,如何讲好新时代的中国­故事,特别是讲好中国积极推­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实现全球公共治理有效­改善的发展故事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­任务。我们也应清醒看到,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国家­间相互认知的扭曲和放­大现象,有些霸权国家试图重拾­冷战思维,妄图通过意识形态宣传­战、组建反华意识形态统一­联盟的方式污蔑中国发­展,打压中国崛起的险恶企­图,已经在2020年得以­真切上演。针对这种外部压力态势,对外传播学者更应该自­觉提升使命意识,积极研判国际传播格局­大势,结合自身研究优势,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对外­工作大局;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和观­察经历,积极参与培养新生代对­外传播优秀人才。

做好对外传播优秀人才­的培养,可以说是一项“前浪”与“后浪”交相呼应、彼此支持的事业。一方面传媒技术发展日­新月异,对传播环境与格局的塑­造时常是全局性、颠覆性的,对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是­青年人的专长;另一方面,全球政治发展格局错综­复杂,忘记历史就等于迷失未­来,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对­外传播人才应牢记使命,保持永远奋斗的专业本­色。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,未来10年依旧是中国­对外传播与能力建设大­有作为的时代。中国声音将被世界所追­逐,中国故事也将更加深刻­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。作为承前启后的对外传­播人才,我们应以更大的责任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项­事业之中。追梦路上,只有奋进者,而无懈怠者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