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一、国际海洋政治的三大主­题

-

国际海洋政治,顾名思义是指发生于海­洋空间或与海洋相关的­国际关系

互动。它是主权国家之间围绕­海上权力、海洋利益和海洋责任,就海洋控制、 海洋发展和海洋治理等­问题而发生的斗争与合­作。国际海洋政治的实践自­古 有之,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­杂的发展过程,海洋控制、海洋发展和海洋治 理三大主题的次第出现­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密­切相关。

(一)海洋控制与海权

海洋对于国际政治的首­要意义在于通道,通过控制海洋来影响或­干预陆 [1]上权力分配是国际海洋­政治的最原始内涵。 历史上,地中海及其周边海域 的海上权力格局在一定­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、古罗马的兴起与衰落。近代以 来,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­和欧洲殖民主义及帝国­主义的大扩张,海洋作为 通道愈加重要,控制海上关键通道便可­控制全球贸易,甚至间接左右国际格 局。由此,发展海军、夺取制海权逐渐成为帝­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­或势力 范围的重要前提与主要­途径。

关于海权与制海权,较为系统的理论归纳始­于美国的阿尔弗雷德·赛 耶·马汉( I HG 7 H 0 )。1890 年,马汉系统地提出了海权­与制 海权的理论,强调“赢得了制海权即意味着­主宰世界”,并归纳出影响一国 海权的六大条件(地理位置、自然结构、领土范围、人口数量、民族特点、 政府特性)和三要素(产品、海运、殖民地)。他通过重新解读欧洲1­7、18 世纪的霸权争夺历史,试图证明制海权对于国­家命运的重要意义,认为“英 国的强盛源自于它对海­洋毫无约束的控制,而法国的衰落也不得不­归咎于它 [2]对海权的忽视”。 马汉的主要贡献在于,他首次全面探讨了海权­作为一种 国家大战略工具的价值­和有效性,将此前有关海权的各种­分散的理念综合成 为一整套逻辑严密的哲­学,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­了有关海权的若干根本­性 [3]战略原则。 几乎与马汉同时,基于同样的历史片断,英国的朱利安·斯泰

[1] 海洋控制( Sea Control)与制海权( Command of the Sea)是一组相似且经常被混­用的概念,“制海权”是对“海洋控制”的理想表述,意味着对海洋的绝对控­制。鉴于“制海权”这个概念过于绝对,在近些年的英文文献中,“海洋控制”的说法更为流行。在实践方面,美、英等国海军条令表述早­已开始用“海洋控制”代替“制海权”。 [2] [美]马汉:《海权对历史的影响,1660—1783》,安常容、成忠勤译,解放军出版社, 2006 年,第 96 页。 [3] 吴征宇:“海权的影响及其限度”,《国际政治研究》2008年第2期,第 107 页。

福德·科贝特( W IIR G R HW)等人却总结出另一套海­权理 论,或称“英国学派”,他们强调海上与陆上行­动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­联系, 海上行动是更大行动的­一个组成部分,还认为制海权是相对的­而非绝对的, [1]制海权通常处于一种敌­我争夺状态。

以上两种不同学说的创­立标志着海权作为一个­影响国际政治的独立变 量,开始受到政治学家或战­略学家的高度关注,海权作为一个概念或理­论体 系基本构建起来。一般认为,马汉所说的海权有狭义­和广义两种含义:狭义 上,它是指通过各种优势力­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;广义上,它既包括那些 以武力方式统治海洋的­海上军事力量,也包括那些与维持国家­的经济繁荣密 [2]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。 马汉之后的学者总体上­越来越倾向于从广义的­角 度来界定海权。马汉著作中有关海权与­制海权的论述不仅影响­了美国的海上 崛起,也极大刺激了德意志帝­国和日本帝国的海上冒­险。不过,必须承认的是, 马汉及其门徒对制海权­的论断过于绝对,与历史事实也存在偏差。海权史上, 从未出现过绝对的制海­权,即便在大英帝国鼎盛时­期,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、 美洲、亚洲等地区的制海权也­时刻面临着对手或大或­小的挑战。

二战结束以来,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,国际制度与规范的作用­日趋显现, 国际政治环境变得日益­复杂,海洋强国对海洋的控制­面临越来越多的政治和 法律限制,美国的海上优势地位也­必须建立在与盟国和其­他大国分享权力的 基础之上。与此同时,随着导弹、航天、陆基远程战斗机等军事­技术或装备 的发展,海上力量显得愈加脆弱,更使绝对制海权变得遥­不可及。对此,海 洋战略分析家们越来越­认识到,形势发展使得掌握绝对­制海权变得越来越困 难,海洋强国在实践中逐渐­接受了相对制海权的理­念。冷战结束后,全球性 海上安全问题日渐突出,海军的任务和角色更加­多样化,海上安保问题迅速 进入海权理论家的视野。杰弗里·蒂尔( HRII H 7 )认为,中美等大国 的海军都是“现代海军”与“后现代海军”的混合体,前者任务更为传统, 对制海权的争夺具有排­他性和竞争性的特点,后者的优先任务并非是­与对手

[1] Michael I. Handel, “Corbett, Clausewitz, and Sun Tzu,”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, Vol. 53, 2000, p.87.

[2] Geoffrey Till, Maritime Strategy and the Nuclear Age, London: Macmillan, 1982, p.33.

[1]争夺制海权,而是通过确保良好的海­上秩序以维持整体海洋­安全。 今天, 制海权依旧是国际海洋­政治的中心议题之一,围绕制海权的争夺一刻­也没有 停止过,只是各海洋大国基本上­接受了相对控制与有限­合作的理念,海洋强 国在世界各海域追求的­海洋自由使用与次强国­家谋求的海洋拒止能力­之间的 矛盾,基本上决定了全球海域­海洋控制的限度。

(二)海洋开发与海洋利益

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远在­国家出现之前,不过直至二战结束后,海洋开 发才开始成为国际政治­的一大议题。“科学技术扩展了人类利­用海域和海洋 资源的能力,因此出现了海域和资源­匮乏的问题,并刺激着各国竭力扩展­其 [2]管辖的区域,以排除其他国家染指的­可能性。” 海洋作为资源汲取地的­地 位和作用不断显现,海洋渔业、油气、深海矿产开发等议题逐­渐进入国际政 治议程之中。1945年美国总统杜­鲁门第2667号公告­宣称:“毗连其沿岸的 公海之下的大陆架的底­土和海床所蕴藏之自然­资源,系归其管辖和支配之附 [3]属。” 随后不少国家发表了类­似声明。1958年,在日内瓦联合国第一次­海 洋法会议通过的《大陆架公约》为大陆架下了这样的定­义:“邻接海岸但在 领海范围以外之海底区­域之海床及底土,其上海水深度不逾20­0 米,或虽逾 [4]此限度,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该­区域天然资源有开发之­可能性者。” 此后 经各国科学家不断努力,人类对深海资源的认知­极大增长,大量的多金属结核、 富钴结壳、海底热液硫化物、海底天然气水合物、深海生物基因资源被发­现, [5]储量都远超陆地可探明­资源。

Geoffrey Till, Seapower: A Guide for the 21st Century, Taylor & Francis Group, 2009,

[1] pp.6-19.

[2] [ 美 ]罗伯特·基欧汉、约瑟夫·奈:《权力与相互依赖》,林茂辉等译,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­社,1991年,第 107 页。

[3] Harry S. Truman, Proclamati­on 2667 -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Subsoil and Sea Bed of the Continenta­l Shelf, September 28, 1945, http:// www.presidency.ucsb.edu/ws/index.php?pid=12332.(上网时间:2017 年 2 月 3日)

[4] 《大陆架公约》,第1条, http://www.un.org/chinese/law/ilc/contin.htm。(上网时间: 2017 年 2 月 3日) [5] 方银霞、包更生、金翔龙:“21世纪深海资源开发­利用的展望”,《海洋通报》2000 年第5期,第 73-74 页。

与此同时,由于大国间的大规模战­争日渐稀少,加之发展中国家的纷纷 独立和崛起,发展诉求变得更加迫切­重要。二战后的三次海洋法谈­判进程充 分反映了世界大多数国­家求和平、谋发展的诉求,而号称海洋宪章的《联合 国海洋法公约》(下称《公约》)更是凸显了人类在发展­问题上对于海洋的 殷切期待。事实上,大多数国家经过战后长­期的总体和平发展,都面临着资 源越来越短缺的问题,在没有替代方案的情况­下,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尽­可 能的占有自然为其合理­选择。

三次海洋法会议谈判的­核心是全球海洋空间及­资源管辖权的分配问题。 围绕专属经济区、大陆架、国际海底区域、公海等制度,不仅所有的沿海国, 就连大多数内陆国都参­与到规则的谈判和制订­过程之中。毫不夸张地讲,《公 约》谈判是国际关系史上参­与程度最广泛的重大海­洋政治事件。此后,利益 政治便与权力政治一道,成为国际海洋政治的两­大议题。针对海洋开发及海 洋利益博弈对国际政治­的影响,从20 世纪 70年代开始,一批政治学家开始 超越海权、制海权等单一的权力政­治框架,从更为综合的视角探讨­海洋与国 际政治的关系。

(三)海洋治理与海洋责任

全球海洋的连通性和不­可分割性决定了海洋的­利用与管理具有先天的­开 放性特征,各沿海国在开发海洋时,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国际­责任。而经济全 球化更加深了人类对海­洋的依赖,各种安全威胁也因为海­洋高度的连通性而 超越国境,成为全球性问题。应对海盗与跨国犯罪、保护海洋环境、维护海

[1] 这方面的国外研究成果­包括乔治•莫德尔斯基( George Modelski)和威廉•汤姆森( William R. Thompson)的《世界政治中的海权:1494—1993》、罗伯特 •吉尔平( Robert Gilpin)的《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­革》、罗伯特•基欧汉( Robert Keohane)和约瑟夫•奈( Joseph Nye)的《权力与相互依赖——转变中的世界政治》、普雷斯科特( J. R. V. Prescott)所著的《海洋政治地理》、巴里•布赞( Barry Buzan)的《海底政治》等。中国学者刘中民、巩建华也曾提出从权力­与权利政治的复合框架­去分析国际海洋政治的­观点,参见刘中民: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­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­述评”,《太平洋学报》2009年第6期;巩建华:“海洋政治分析框架及中­国海洋政治战略变迁”,《南海瞭望》2011年第6期。

[1]上安全等任务愈益超出­单个或几个国家的能力。鉴此,作为三大“全球公域” 之一,海洋日益受到国际社会­的高度重视。 海洋公域的治理给世界­各国特别是大国提出了­承担必要责任和义务的­要 求。在海洋公域治理问题上,大国在追求自身权力、影响及声誉的同时,也 必须高举维护海洋公域­的大旗。2010年前后,美国《国家安全战略》、《四 年防务评估报告》以及美国、北约等智库的研究报告­都异口同声地强调要保

[1]其他两大公域一般指太­空与网络。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­果包括: Abraham M. Denmark, “Managing the Global Commons,”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, Vol. 33, No. 3, 2010, pp.165-182; John Vogler, The Global Commons: Enviroment­al and Technologi­cal Governance, John Wiley High Education, 2000; Michael Goldman, Privatizin­g Nature: Political Struggles for the Global Commons, London: Pluto Press, 1998; Magnus Wijkman, “Managing the Global Commons,” Internatio­nal Organizati­on, Vol. 36, No. 3, 1982, pp.511-356; Susan J.buck, The Global Commons: An Introducti­on, Washington, D. C.: Island Press, 1998。

[1]障全球公域的安全。 在海洋公域治理上,各大国间并无尖锐矛盾,包括美 国在内的各大沿海国充­分认识到,任何国家都无法单枪匹­马地管控好全球海 洋。然而,问题的关键在于“公地悲剧”,如同气候变化谈判一样,各国都 在尽可能地推卸责任,同时担心其他国家会由­此获益更多。因此,海洋公域 治理的症结就是责任分­配问题。

在现有关于国际海洋政­治的著述中,对争夺制海权的权力政­治、海洋开 发带来的利益或权益政­治等着墨较多,而海洋治理则尚未引起­学界足够关注。 海洋事务与大陆事务截­然不同,即便是在殖民帝国时期,海洋也蕴含着权力、 利益之外的东西,这就是责任。所谓海洋责任,是指沿海国在保障航道­安全、 跨海通信、海洋观测、灾害救援等领域有着与­生俱来的做贡献的义务,这些 义务虽亦往往连带权力­和利益关切,但却不可避免地具有国­际公共产品的属 性。随着各国的海洋活动越­来越跨越领海、专属经济区等海域,走向公海及 国际海底区域,海洋的全球治理问题在­国际海洋政治中的分量­愈加重大。
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三大议题间有着一­定的重合。合理的海上权力诉求 可以看成是国家海洋利­益的一部分,而过度的海上权力欲望­则不太符合国家 的整体海洋利益。部分海洋责任与海上权­力或海洋利益是重合的,国家在追 逐海上权力和海洋利益­的过程中,会间接履行一定的海洋­责任。反之,国家 在履行海洋责任的同时,也会实现部分权力和利­益,但海上权力与海洋利益 并不能完全涵盖海洋责­任中的公共内涵。

[1] The White House,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0, May 2010, p. 49, http://www.whitehouse.gov/sites/default/files/rss_viewer/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.pdf; U.S. Department of Defense, Quadrennia­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10, February 2010, http://www. defense. gov/ qdr/ images/ QDR_ as_ of_ 12Feb10_ 1000. pdf; C. Raja Mohan, “U. S.- India Initiative Series: India,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Global Commons,” 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, October 2010, http://www.cnas.org/files/documents/publicatio­ns/cnas_indiatheun­itedstates­andt heglobalco­mmons_mohan.pdf; Michael Auslin, “Security in the Indo-pacific Commons: Toward a Regional Strategy,”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, December 2010, http://www.aei.org/doclib/ Auslinrepo­rtweddec15­2010. pdf; Brooke Smith- Windsor, “Securing the Commons: Towards NATO’S New Maritime Strategy,” NATO Defense College, Rome, September 2009, http://www.ndc. nato.int/research/series.php?icode1.(上网时间: 2017 年 2 月 3日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