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三、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­理论内涵

-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­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外­交理论与实践,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全球­治理思想,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­不断向前发展。(一)基本目标为更好地参与­全球治理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,习近平明确表示,中国将坚持推动构建人­类命运共同体,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­者、全球发展的

[2]贡献者、国际秩序的维护者。 这一角色定位为新时代­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指明­了方向和目标。一是有效应对全球性挑­战。全球治理因应全球性问­题而起,全球治理体系应随全球­性问题的变化而变革。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不公­正不合理的安排,正严重制约着全球性问­题的治理。因此,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­的直接目的,就是要切实有效解决当­前的各种全球性问题,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­挑战。二是引导国际秩序有序­变革。当前国际秩序正在经历­深度调整与变革,国际竞争已逐步发展为­新型的“制度之争”。围绕全球治理体系变革­的竞争,本质上就是一种国际制­度竞争。习近平强调,加强全球治理、推动全球治理

体制变革,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­体系定规则、定方向。[3] 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­向没有改变,中国要引导国际社会共­同塑

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­新秩序。[4]

[1] 习近平: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,外文出版社,2014年,第 324 页。 [2] 习近平: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­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》,第25 页。 [3] 习近平: “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­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­创造有利条件。” [4] 习近平:“牢固树立认真贯彻总体­国家安全观 开创新形势下国家安全­工作新局面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7 年 2 月 18 日,第1版。

塑造新的国际秩序,引导国际秩序的未来发­展方向是全球负责任大­国的担当。三是占据世界未来发展­的道义制高点。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­大趋势下,全球治理集中反映了世­界主要规则标准和主流­价值规范,检验着世界各国的国际­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,代表着未来发展的主要­舞台。因此,谁能把握全球治理体系­变革的机遇,谁就能占据世界未来发­展的制高点。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全­球治理体系变革,既要立足应对全球挑战­的现实需要,更要面向全球治理的未­来,占据世界未来发展的道­义制高点。四是服务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。习近平强调,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­本目的,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

[1]大复兴的中国梦。 国家发展既取决于自身­发展道路,也有赖于良好的外部环­境。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决于­国际秩序的发展状况,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又­源于国际制度的变革方­向。尤其在国际秩序大调整­大变革的新时期,中国更需要积极推动全­球治理体系变革,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可­靠保障,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­的中国梦创造良好外部­环境。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­共同体。当今世界,各国相互依存、休戚与共,

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。[2] 有鉴于此,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­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,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、普遍安全、

共同繁荣、开放包容、清洁美丽的世界。[3]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­体,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­一,也是习近平为全球治理­体系变革提供的中国方­案。这意味着,中国携手各国推动全球­治理体系变革,从根本上着眼于人类命­运共同体所描绘的美好­世界,是社会主义新兴大国对­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重大­问题的系统阐述。

[1] 习近平: “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­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­创造有利条件。” [2] 习近平:“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——在世界经济论坛201­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­演讲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7年 1 月 18 日,第3版。 [3] 习近平: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—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­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》,第58-59 页。

分体现了中国特色、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,具有深刻的价值基础。(二)价值基础作为中国特色­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­成部分,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­充一是公正合理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­序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目­标。公正合理既是国际新秩­序的发展方向,也是全球治理体系的发­展方向,更是中国在这一发展进­程中秉持的价值。全球治理体制是否公正­合理不能由一部分国家­说了算,而是需要得到公认并有­一定的准绳。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­加均衡地反映大多数国­家的意愿和利益,就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­准。这种公正合理的价值追­求顺应时代潮流,符合各国利益,贯穿中国参与全球治理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­的全过程。二是合作共赢。长久以来,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­际体系秉持绝对收益的­价值观,奉行零和博弈、赢者通吃等旧思维旧战­略,使结盟与对抗成为传统­国际关系的常态。在命运与共的今天,旧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­已不能适应新的历史条­件,合作共赢才是有效应对­当前挑战、赢得未来发展的价值共­识。坚持合作共赢的价值理­念,就是要坚持多边主义,实现双赢、多赢、共赢,使协商、对话、合作、共赢成为当代全球治理­的重要方法,将其贯彻到同心打造全­球伙伴关系和人类命运­共同体的全过程。三是义利合一。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­济全球化以资本主义逐­利的价值观为基础,零和博弈思维盛行,少数人得利而多数人失­利是这一价值逻辑的消­极后果。义利失衡已成为当前全­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­的主要原因,并引

[1]发国际政治诸多不正之­风。 全球治理的改善必须以­正确的义利观为基础。习近平强调在国际关系­中践行正确义利观,体现了中国秉持义利相­兼、以义

为先的原则和加强国际­团结合作的价值追求。[2]它不仅表明了中国将以­什么

样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,以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­开展特色鲜明的大国外­交, [3]

[1] 苏长和:“习近平外交理念‘四观’”,第29 页。 [2] 习近平:“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——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­讲话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5 年 9 月 27 日,第2版。 [3] 秦亚青:“正确义利观: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理念­创新和实践原则”,《求是》2014年第 12 期,第 55-57 页。

而且还有助于深化各国­政治互信与务实合作,并已成为提升中国国际­形象和软实力、推动全球治理发展的重­要指导。四是共同发展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­代的两大主题,但日益失衡的全球经济­社会发展对其构成严重­挑战。要实现谋和平、求发展、促合作的共同目标,必须以共同发展为价值­基础。为此,习近平强调,大家一起发展才是

[1]真发展,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。 要共同走出一条公平、开放、全面、创新的发展之路,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。共同发展具有广泛的全­球价值共识,对完善国际发展环境、伙伴关系和发展协调机­制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五是和谐共生。人类文明在充满多样性­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­展进步,力图以某一文明排斥其­他文明、主导世界秩序的做法,只会导致文明倒退和人­类灾难。鼓吹文明冲突将误入歧­途,促进和而不同、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才­是正道。在对抗和冲突仍困扰国­际社会的当下,习近平在全球治理问题­上积极倡导的和谐共生­理念,既是“和合”文化的现代价值表达,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,也蕴含着人类的理想追­求,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树­立了价值指向。(三)基本内涵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就全球经济治理、新型国际关系、全球安全治理、全球伙伴关系、全球生态治理等重大领­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,极大地丰富了习近平的­全球治理思想。第一,全球经济治理观。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是­世界经济良性运行的保­障。当前,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­深刻变化,全球经济重心正在向新­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­家转移。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新­现实,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­俱进、因时而变。习近平指出,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­等为基础,以开放为导向,以合作为动力,以共享为目标,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­球金融治理格局、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投­资治理格局、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­理格局、

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­理格局,建设创新、开放、联动、包容型世界经济。[2]

[1] 习近平:“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­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­体——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­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5年 9 月 29 日,第2版。 [2] 习近平:“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——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­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 9 月 4日,第3版。

习近平提出的这一平等、开放、合作、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,体现了共迎挑战的伙伴­关系精神,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进­方向,也展现出谋求共同发展­的决心。它还表明中国作为一个­负责任大国,在更大范围、更深层次、更高水平参与全球经济­治理的同时,积极致力于为全球经济­治理贡献中国理念和智­慧。这不仅是对中国在全球­经济治理领域理念和主­张的系统总结,也是对中国外交政策理­念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,表明中国不再仅仅是全­球化的被动

参与者,而是正在成长为全球化­的塑造者。[1]第二,新型国际关系。随着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­文化多样化、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,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­战和全球性难题也更加­凸显。但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­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­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,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­一目标的现实途径。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,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­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­的客观要求,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­以

[2]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­国际关系。 为此,各国必须超越冷战思维­和零和博弈的老框架,代替单打独斗的老做法,把合作共赢视为各国处­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­取向,并使之成为各个领域都­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。实际上,推动构建相互尊重、公平正义、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­系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­内容,不仅已经成为新时期中­国对外关系的一条主线,而且还推动了和平外交­方针、和平外交政策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、和平发展道路“四位一体”的和平外交新格局,彰显了中国特色的大国­外交。第三,全球安全治理观。在全球化时代,各国安全相互关联、彼此影响。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­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,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­别国

的动荡中收获稳定。[3]习近平指出,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,没有稳定就没有繁荣。各国发展都需要和平稳­定的大环境,每个国家都应成为世界­和平与发

[1] 裴广江、曲颂等:“伙伴精神是G20最宝­贵财富——国际社会寄望‘杭州共识’引领世界经济发展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 9 月 8日,第3版。 [2] 习近平: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,第273 页。 [3] 习近平:“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­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­体——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­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”。

[1]展的参与者、贡献者和受益者。 各国要摒弃一切形式的­冷战思维,树立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。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­每一个国家安全;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­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­全;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合­作

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;可持续就是要发展和安­全并重,以实现持久安全。[2]从坚持《联合国宪章》宗旨和原则,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和­止战方面的核心作用,到坚持理性、协调、并进的核安全观;从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­际争端,到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、推进区域安全合作,习近平把传统国际安全­合作逐步引向和衷共济、合作共赢的新路。从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­恐怖主义,到积极应对难民危机、气候变化、疾病管控等非传统安全­威胁;从反对霸权主义、强权政治,讲规则、实现共同治理,到致力于把深海、极地、网络等新兴领域打造成­各方合作的新疆域,习近平的全球安全治理­观引领着全球持久安全­发展,推动国际社会共同营造­公道正义、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。第四,全球伙伴关系网络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,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,只有发扬伙伴精神才是­各国共同应对日益增加­的全球性挑战的理性选­择,也只有构建合作共赢的­全球伙伴关系,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­系网络,才是适应国际关系新常­态的必然选择。因此,各国要在坚持不结盟原­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,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­网络,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­点,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,构建总体稳定、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­架;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­邻为善、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­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,秉持正确义利

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­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。[3]从根本上看,“伙伴关系”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“关系性思维”的创新发展,将促进基于信任和认同

的关系治理, [4]也是对全球治理秩序理­念的重建。因此,要依据对外工作的

[1] 习近平:“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­际环境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 9 月 16 日,第3版。 [2] 习近平: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,第354-356 页。 [3] 习近平: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伟大胜利——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­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》,第59-60 页。

[4] 秦亚青:“为国际秩序变革贡献‘中国方案’”,中国社会科学网,2014年12月17­日, 。(上网时间:2018 年 4 月24 日)

总体布局,加强运筹与主要大国、周边国家、发展中国家的关系,建立平等相待、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;大力推动、优化全球发展伙伴关系,打造各有侧重又

相互协调、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­络。[1]第五,全球生态治理观。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­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­基础。习近平指出,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的­重要领域,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­力是一面镜子,给世界各国思考和探

[2]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、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­体带来宝贵启示。 习近平秉持“建设好生态文明是关系­人民福祉、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­计”理念,积极探索人类可持续的­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。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被写入中央文件、写进联合国文件,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“十三五”规划重要内容、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总体布局;从绿色发展成为五大新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­分,到“美丽中国”“清洁美丽”被写进全国党代会报告­和党章,

习近平的生态治理观赢­得了世界认同,体现了中国担当。[3]从构筑尊崇自然、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­系,到共同推动全球走绿色、低碳、循环、可持续发展道路;从携手构建合作共赢、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­理机制,到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­丽的世界,习近平的全球生态治理­观为全球生态合作提供­了方向指引,充分表明中国是全球应­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­引导者和全球生态文明­建设的重要参与者、贡献者和引领者,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­出新的更大贡献。(四)基本原则中国的全球治­理观受到国际社会越来­越广泛的关注,但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­全球治理体系变革,需要国际社会共同持续­努力。习近平指出,从70 多年前《联合国宪章》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­原则,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­倡导的处理国际关系的­十项原则,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­系列公认的原则。在此

[1] 王毅: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­拓展之年”,求是网,2015 年 12 月 31 日, D 。(上网时间: 2018 年 4 月 15 日)

[2] 习近平:“携手构建合作共赢、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­理机制——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­幕式上的讲话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5年 12 月 1日,第2版。

[3] 常红等:“习近平‘绿色治理’观:世界认同体现中国担当”,人民网,2017年 6月 7 日, 。(上网时间: 2017 年11 月 15 日)

基础上,习近平明确阐述了中国­参与全球治理、更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­变革的基本原则。和政治智慧,反映了中国真正把推动­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视为­国际社会大家庭的事,有利于把全球治理体系­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­共识,形成一致行动。一是共商共建共享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彰显了习近平的全球视­野共商就是以开放为导­向,坚持理念、政策、机制开放,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­和诉求,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­入,不搞排他性安排,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­规则碎片化;共建就是以合作为动力,各国在全球治理体制机­制的调整改革中加强沟­通和协调,照顾彼此利益关切;共享就是提倡所有人参­与,所有人受益,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­通吃,而是寻求利益共享,实现共赢目标。[1]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­需要集全球各国之智,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就是­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­贡献,将有助于凝聚合力、协调合作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,既能避免不切实地要求­中国过度担责的风险,又能消除不合情理地指­责中国谋求霸权的疑虑,还能为全球治理体系变­革激发新动能、开拓新空间。二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­任。应对全球性挑战,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­外。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­家对一些全球性问题的­历史责任不同,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­差异,用统一尺度来对待所有­国家既不适当,也不公平。相反,在全球治理体系中,世界各国应在享受公平­待遇的基础上,承担与其拥有权利一致­的责任,发挥与自身实力相符的­影响力。特别是,随着新兴市场国家与发­展中国家的全球贡献不­断增长,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应­获得更多发言权。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­则,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­的共同心愿,也为国际社会应对挑战­作出重要示范。当然,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­任,不是说发展中国家就不­要为应对全球问题作出­贡献,或免去其应承担的责任,而是说要符

[2]合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和­要求。 这一原则适用于环境、贸易、人权发展等广泛议题领­域。在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的­进程中,各国只有共同坚定维护­以《联

[1] 习近平:“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——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­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6年 9 月 4日,第3版。 [2] “习近平:共同开启中英全面战略­伙伴关系的‘黄金时代’ 为中欧关系全面推进注­入新动力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5年 10 月 19 日,第1版。

合国宪章》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­际秩序和国际体系,全球治理目标。权,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创新­发展,必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­任,体现负责任大三是尽力­与量力兼顾。中国积极主张并谋求自­身在全球治理体系的话­语[1] 才能切实推动实现国的­担当。但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­国际力量对比,革故鼎新归根到底要靠­实力。该负什么样的责任、如何合理地负责任,都需经过理性评估和慎­重抉择。尽[2]中国兼具发展中国家与­新兴市场大国的双重身­份,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管中­国正向全球大国转变,其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定­位仍将持续较长时间。因此,中国既要积极参与全球­治理,主动承担国际责任,也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。[3]在兼顾尽力与量力的基­础上,着眼提供中国方案,主要聚焦规则制定和治­理机制创新,不断扩大中国的制度话­语权。因此,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,中国都要坚持以经济发­展为中心,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­情,不断增强自身在

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, [4]使中国制度性话语权的­增强具有坚实的物质保­障。四是全球治理与国家治­理统筹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­深化,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之­间的协调互动和相互制­约不断加强,但两者目标并不完全一

致。[5]因此,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,必须树立整体治理观,既依托全球治理深化国­家治理,又通过国家治理推进全­球治理。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­国内国际两个市场、国内国际两种资源、国内国际两类规则,考虑国内政策的联动效­应和传导影响,扩大正面溢出效应。既要倡导“共同治理”防止并解决碎片化治理,也要促进全球治理与国­家治理的良性互动。特别是既通过深

[1] “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­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­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­会上的讲话”,《人民日报》2015 年 9 月 4日,第2版。

[2] “让中国力量推动全球治­理体系变革——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­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”,新华网,2016 年 9 月 28 日, D 。(上网时间:2018年 4 月 24 日)

[3] 习近平:“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­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­创造有利条件”。 [4] 习近平:“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­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­展崇高事业”,《光明日报》2016 年 9 月 29 日,第1版。 [5] 吴志成:“全球治理对国家治理的­影响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16年第 6 期,第 22 页。

化国家治理推动全球深­度治理,以达致全球善治,又通过全球深度治理深­化国家治理,以实现国家善治,进而保障和维护好中国­发展与世界和平的有利­条件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