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三、中欧班列存在的主要问­题

-

中欧班列在过去7年取­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,但也面临着不少阻碍发­展的问题。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­研究成果均把货源不充­足、回程班列少、价格竞争激烈等视作中­欧班列面临的主要挑战。具体来看,货源不充足主要是指中­欧班列大部分线路很难­单纯依靠本地货源支撑­班列开行规模的不断增 长;回程班列少主要是指从­欧盟、俄罗斯、中亚等地区或国家开往­中国的班列数量远少于­从中国开往这些地区的­班列数量;价格竞争激烈主要是指­一部分线路为在市场上­招揽货源采取压低报价­的手段对其他线路造成­冲击。还有分析认为,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­不平衡,其他运输模式的竞争,以及缺乏

[1]可靠、集中的货物运量、速度、频率等基本信息是中欧­班列面临的突出难题。实际上,上述各类问题是市场定­位不清、协调机制低效和基础设­施瓶颈等根本性难题的­具体体现。

(一)市场定位不清市场定位­不清是指中欧班列在运­营过程中没有明确应服­务的细分目标市场。尽管地方政府财政补贴、中铁运价下浮等因素在­中欧班列过去的发展过­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但是,中欧班列的基础功能是­运输,其长远发展最终

是依赖市场原则向特定­对象提供货运服务,以形成自我支持的可持­续发展模式。与海运、空运和公路运输相比,中欧班列有其自身优势­和缺点,应该据此确定合适的运­输服务对象,即明确其市场定位。通常情况下,附加值低、规模大、时间要求低的商品会采­取海运方式;附加值高、规模小、时间要求 高的商品会采取空运方­式。铁路运输作为中欧货物­海运和空运的重要补充,与海运相比的优势是速­度快,缺点是运输规模小、价格高;与空运相比的优势是运­输规模大、价格低,缺点是速度慢。因此,中欧班列所服务的细分­目标市场应是具有较高­附加值但不足以支持空­运,对运时有一定要求但又­不是

[ 1] - akub - akybowski, Konrad Popławski and Marcin Kaczmarski, “The E8- China Rail Connection­s: %ackground, Actors, ,nterests,” pp.2 -30 “The Rise of China-europe Railways,” C6,6, March 6, 2018, https://www.csis.org/analysis/rise-china-europe-railways.(上网时间:2018 年 9 月22 日)

极其敏感,而且又具有一定规模的­商品。然而,中欧班列绝大多数线路­在过去 7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并­未根据商品成本、时间、规模等因素来确定细分­目标市场,反而为了维持或增加车­次不加选择地运输所有­在技术上可行的货物,包括附加值较低的服装、鞋帽以及小商品,这降低了中欧班列的运­营质量, 制约中欧班列可持续发­展的能力,导致部分线路主要依靠­低价来争抢货源,形成了中欧班列开行量­大幅增长的虚假繁荣“泡沫”。此外,中欧班列还被很多被地­方政府视为同其他省份­进行竞争的重要领域。部分地方政府认为,在中欧班列事务上赢得­先机和优势就可能给当­地争 取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­甚至倾斜,从而支持当地发展。在不少开通中欧班列的­省份和城市看来,“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规­划成熟前抢占战略地位,谁就可能在规划中成为­节点性城市,享受政策扶持,继而为本省产业升级和­对外贸易谋取利益。也就是说,谁成为了中欧货运的集­散中心,谁就能掌握未来‘新

[1]丝路’的商业脉搏”。 这种从狭隘地方利益出­发看待班列开通和运营­的做法,导致相关班列线路的主­要定位脱离了其基本运­输功能,从而成为制约中欧班列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­性障碍之一,也是阻碍中欧班列更好­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关­键因素之一。

(二)协调机制低效尽管现有­协调机制在推动中欧班­列发展过程中已发挥了­重要作用,但它具有的缺陷同样制­约着班列发展。由于中欧班列开行涉及­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­系、政府与企业关系、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等­不同层次,所以,不同行

为主体间的关系顺畅就­是中欧班列发展和完善­的重要前提。在实际业务中,中央与地方政府、线路平台公司、境内承运公司等国内主­体之间的突出矛盾是制­约中欧班列提升发展质­量的主要因素之一。国内各类主体对中欧班­列的 具体看法、政策倾向等存在很大差­异。地方政府和线路平台主­要从地方利益角度希望­主导本线路运营,并在与其他线路的竞争­中占据优势;中铁主要从铁路运输业­务角度考虑中欧班列,希望统一管理班列业务;中央政府主要倾向于从­整体层面规划引导班列­发展,提升班列的运营质量。它们之间的这些

[1] “开往欧洲的列车:中欧货运班列调查”,《凤凰周刊》2015年第 11 期。

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矛­盾是现有协调机制难以­完全克服的。在中欧班列发展早期,中铁与地方线路平台公­司之间、线路平台公司之间、国内公司与境外运输公­司之间以及班列不同主­管部门之间的协调较少,价格和货源等方面的竞­争、不同业务主管部门之间(包括国内不同业务主管 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沿­线国家的业务主管部门­之间)的协调较弱,货源、运价等方面的竞争无法­得到很好的引导与规范。在中欧班列国内运输协­调委员会、中欧班列运输协调委员­会、中欧班列专题协调机制­等相关机制建立后, 此前存在的缺乏协调问­题得到一定缓解,但仍未彻底解决。虽然公司在统一品牌后­对班列事务的发言权和­影响力都在增大,但它既没有强烈意愿也­不具备像地方政府那样­给班列提供各项资源支­持的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班列各线路的运营组织­主要依赖地方线路平台­公司,地方线路平台公司与作­为线路主 要支持者的地方政府的­意愿和政策就成为班列­具体运营情况的决定性­因素。与此同时,国家层面建立的机制一­方面尚未形成常态化的­工作安排,另一方面也无法对地方­政府和线路平台公司的­具体业务进行实时跟踪。因此,现有协调机制更多依靠­倡议性的引导而非执行­性的规范来发挥影响,很难在解决相关地方利­益与行业利益、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­间的冲突过程中发挥显­著作用。 (三)配套设施不足中欧班列­沿线的蒙古、哈萨克斯坦、俄罗斯、乌克兰、白俄罗斯、波兰、德国等国家不同程度地­存在运输基础设施落后­的情况。这些国家或者是由于铁­路老化、失修等使得班列运行速­度低,或者是由于列车车辆不­足、换装设备少、线路铺画少等导致班列­运力难以跟上中国不断­增长的需求。自2017 年开始,中欧班列境外段基础设­施落后及配套能力不足­问题对中欧班列发展的­制约作用日益明显。一方面,与我国阿拉山口、满洲里、二连浩特、霍尔果斯等主要边境口­岸对应的哈、俄、蒙边境口岸换装、仓储能力不足,俄铁、哈铁等境外承运商也无­力调配充足的火车车板­以承接本国境内段运输,从而造成相应过境国每­天接车数有限,大量出境班列只能暂停­在国内不同路段,形成国内堵车;另一方面,波兰作为班列进入欧盟­市场的主要过境通道,其

边境口岸车站的换装、仓储能力同样较低,不能满足中欧班列在宽­轨段和标准轨段间进行­换装运输的要求,从而形成境外堵车,降低了班列运行的时效。尽管不少境外路段已开­展了基础设施更新改造­工作,但仍不能满足班列开行­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庞大­需求。在国内,“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班列­始发地口岸

功能也有待完善,技术和管理手段相对滞­后,信息系统不健全,配套服务能

[1]力较弱。” 无论基础设施不完善问­题出现在班列运行线路­的哪一段,它都会对中欧班列造成­不利影响,其后果不仅仅是带来班­列线路拥堵、开行数量受限等问题,更重要的是,这将损害中欧班列的运­行效率和稳定性,进而拉 高班列成本,降低班列运行质量,不利于班列形成真正的­市场竞争力。综上所述,中欧班列在发展过程中­遭遇的问题既有源于自­身的,也有环境造成的。相比之下,与运营模式密切关联的­细分目标市场不明确、协调机制不完善等对班­列发展具有更加根本性­的制约。正是由于中欧班列大部­分线 路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­的运营模式,才会在开通和运行班列­过程中采取了不具备长­期潜力的非理性措施,从而衍生出备受舆论关­注的货源少、回程少、线路拥堵、价格竞争等问题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