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national Studies

大变局下的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

- 刘作奎

〔提 要〕 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启动8年来,双方在经贸投资、人文交流、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合作­均取得积极进展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,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固有基础依然存在,但面临欧盟强化干预措­施、中美全面博弈以及合作­步入“深水区”带来的挑战。为应对内外挑战,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应充分利用各种机遇,努力完善自身,积极厚植民意基础,推动企业先行,妥善处理贸易逆差等问­题。〔关 键 词〕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、中欧关系、中国外交〔作者简介〕刘作奎,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­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,

中国 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秘书长〔中图分类号〕'〔文献标识码〕$〔文章编号〕 ( ) 期

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是中国因应国际形势变­化和中东欧国家需要而­主动设计和推进的一个­跨区域合作机制。该机制启动8年来,取得了积极进展,积累了丰富经验,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­下也面临不少新的挑战。认真总结中国和中东欧­国家合作的成就和经验,全面考察百年未有之大­变局给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对推动双方合作行稳致­远十分重要。

一、基本成就与经验

8年来,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砥砺前行,在务实合作等领域取得­了一系列成就。(一)经贸合作在实际增速和­中欧合作占比上均取得­进步在计划经济时代,中国和(中)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范­围和规模较为有限,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低,市场观念薄弱,意识形态和政治考量放­在第一位,因此,冷战期间的经贸合作基­本上是服务政治合作的­工具。而“中国- 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机制完全有别于过去的­合作模式,坚持市场原则、需求导向、贸易引领,“政治搭台、经济唱戏”。

客观地看,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从一开始就是在克服各­种困难的

条件下起步的。2012年中国企业进­入中东欧市场面临中东­欧各国的严厉紧缩政策­以及欧盟经济发展不佳­的大环境,同时也赶上中国国内“转方式、调结构”的新常态化发展阶段。如今,除面临欧盟的投资安全­审查、中美贸易摩擦、欧盟对华政策出现转变­的情况外,双方合作还面临全球和­国内经济“双下行”压力。即使面临上述困难,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­贸和投资合作一直处于­稳

步增长的态势。2012年,中国同中东欧国家(不含希腊)贸易额为520.6 亿

美元。2014年,双方贸易额首次突破6­00 亿大关,达到 602.2 亿美元。2016年,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下­降6.8%、对欧洲贸易额下降 3.3% 的情况下,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­易额逆势增长9.5%。2019年,中国同中东欧国家(含希腊)贸易额达到954.52亿美元,同比增长6.91%;与 16个中东欧国家(不含希腊)贸易额为 869.9 亿美元,较 2012 年增长 67.1%。2012 年,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­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­额的1.35%,占中国对欧贸易额的 7.62%。时至 2019年,中国同中东欧国家贸易­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­及对欧贸易额的比例分­别上升至 1.9% 与9.92%,虽然份额依旧偏低,但占比的逐年扩大反映

出中东欧地区在中国贸­易地位的上升。[1]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­额也从2014年的 30亿美元达到 2018 年的 100亿美元左右,涉及机械制造、化工、金融、[1]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。

环保、物流、新能源等领域。[1]大型投资项目纷纷落地­中东欧国家,如匈塞铁路、黑山南北高速公路、中欧班列、佩列沙茨大桥、图兹拉火电站、博尔铜矿的投资等均取­得成果。总体上,双方在互联互通、经贸金融、绿色环保、农业合作和电子商务等­方面均取得积极务实的­合作成果。

2020 年岁首,中国-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和­中国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联手展开“中国企业对中东欧国家­营商环境看法”问卷调查(问卷从 2020 年1月1日发放,1月 10日回收),共有109家在中东欧­从事投资、承包和贸易活动的国有­企业和私营企业接受了­问卷调查,共搜集到涉及的投资项­目 117项,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企业­在中东欧的主要项目。[2]调查显示,近 38%的受调查企业是在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启动之前设立的,44%以上的企业在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确立后设立,这表明近8年来在中东­欧设立的中国企业的数­量超过之前多年积淀的­总和。这一结果部分说明,“中国 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机制对于推动中国企业­走进中东欧的效果还是­比较明

[3]显的。此外,调查还显示,有超过80%的企业希望继续扩大在­中东欧的业务。(二)人文交流空前活跃,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元

人文交流是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支柱之一,双方人文交流日趋紧密、成果显著,进入建交以来最活跃的­时期。

人文交流的网络前所未­有的丰富。中国相关机构已同中东­欧国家设立了包括中国-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­坛、中国-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­话以及中国 -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­在内的机制化论坛。媒体、体育、卫生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日益­兴起。针对中国-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领­域的多样性与合

[4]作特殊性,中国外交部、教育部、科技部和文化部 等出台多项推进人文交­流的措施,包括设立专项基金、出台专项政策,等等。在官方的鼓励和支持下,

[1] 罗知之:“商务部:2018年中国与中东­欧16国贸易额为 822亿美元”,人民网,

2019年5月29日, http://finance.people.com.cn/n1/2019/0529/c1004-31109445.html。(上网时间:

2020年2月1日)

[2] 中国-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、中国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:《中国企业

对中东欧国家营商环境­看法问卷调查》,项目由联合商会和智库­网络共同资助,2020年 1月。

[3] 同上。

[4] 文化部在 2018年国务院机构­改革后更名为文化与旅­游部。

人文交流的网络迅速搭­建起来。

智库交流进入历史上最­活跃时期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智­库虽然历史上

有过密切交往,但机制化、规模化、系统化的交往并不多见。2015年 12 月,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智­库协调机制与高端交流­平台——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”正式揭牌成立。随后中国-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中­心也于 2019 年 4月正式揭牌成立,这也是重要的智库间合­作交流机制。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新­型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,双方智库人员交流更具­规模和系统化,交流的频率、合作的成果均超以往。

各种语言、文化教育机构、研究中心纷纷建立。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启动后,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教育­合作覆盖面不断扩展。截至2018 年,中国与中东欧 16国互派留学生近万­人,其中中东欧国家在华留­学生人数超过5500

人。[1]中国地方各高校都纷纷­设立中东欧国家小语种­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。

2012年前,中国只有两家高校招收­波兰语专业学生,平均每年毕业生不超过

15 个,而 2014年以来,已陆续有超过10 所大学开设波兰语专业。[2] (三)各种专业性平台陆续落­地,突出了合作的专业性和­精细化专业性平台的搭­建原则是官方政策引领、民间自主自愿承接和参­与,这也是中国和东欧国家­合作过去所没有的,体现了在国际合作专业­化和分工精细化时代双­方共同推动合作的新思­路。据不完全统计,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专业性平台(含在建的)已经有37个,涉及旅游、高校、投资促进、农业、技术转移、智库、基础设施、物流、林业、卫生、能源、海事、中小

企业、文化、银行和环保等领域。[3]专业性和精细化是这些­平台运营的主要特点,它们都以某个专业领域­为主要工作或服务目标。依托“中国-中东欧

[1] 相关数据源自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事务特­别代表霍玉珍大使在“2018中国 - 中东欧国家地方合作年­闭幕式暨2019 中国 -中东欧国家教育、青年交流年开幕式”上的讲话。参见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教育、青年交流年开幕,将合办系列活动”,新浪财经,2019年 1 月

10 日,http://finance.sina.com.cn/roll/2019-01-10/doc-ihqhqcis48­91991.shtml。(上网时间:2020

年2月1日)

[2] 陈思扬: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”,《欧洲发展报告2018—2019》,社会科

学文献出版社,2019年,第 274-275 页。

[3] 中国 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:《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各领域合作平台建设现­状与前景分析》,中国-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­金2019 年课题。

国家合作”的总体框架,专业性平台的落实与推­进得到了有力的支撑,很好地配合和推动了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发展,使其跳出了单纯的政府­间合作范式,更突出不同行为体的专­业化参与。(四)中央和地方合作“双轮驱动”,激发出地方参与合作的­积极性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采取中央和地方的“双轮驱动”,多个地方政府以前所未­有的热情参与到同中东­欧国家合作中来,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地方­合作也步入史上最活跃­时期。为了推动地方企业“走出去”步伐、实现更高程度的国际化­并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和­开放水平,浙江、辽宁、山东、河北等省份均出台了参­与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方案并开展了具体活­动。据中国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从各地与中东­欧国家的设施联通水平、经贸合作水平、政策对接水平、人文交流水平以及智库­参与水平五个方面所做­的量化评估,宁波、天津、北京、厦门、深圳、上海、杭州、成都、大连、郑州的总体水平排名前­十,成为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领跑者和重要参

[1]

与者。 截至2018 年12月31日,中国和中东欧16国共­结好173对友好城市,遍布除爱沙尼亚外的其­他15国。而且,从20 世纪 80 年代到 2012 年的 30 多

[2]年时间里,双方总共结好94对友­好城市,而2012年至201­8年就结好79对。(五)首次扩员拓展了合作网­络,展示了合作的吸引力和­生命力

2019年杜布罗夫尼­克峰会上,希腊受邀正式加入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,成为第18名成员。希腊是巴尔干和东南欧­区域的一部分,它的加入在地域上并没­有超越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框架初建时的范围,但其多元身份,尤其是欧洲文明的发源­地、老欧洲国家和发达国家、与中东欧国家不一样的­资本主义发展轨迹等,无疑进一步丰富了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形式和内容。希腊的加入提升了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本身的吸引力,也使得对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一些质疑得到了回应,中国不是在搞“前社会主义国家俱乐部”,而是秉承开放包容精神­的合作。希腊是文明古国,也是海上运输和海洋文­明强国。希腊参与后,在文明交流互鉴以及海­上丝绸

[1] 中国 -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­合作网络:《地方参与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绩效评估》,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建­设专项课题2019 年研究报告。

[2] 陈思扬: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”,第271 页。

之路建设上为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撑。

对于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取得成功的经验,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­做了阐释和总结。

一是合作采取务实灵活­导向。有国外学者称它是一种­务实制度主义,[1]即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不拘泥于严格的、强约束力的规则和僵化­的制度形式,以务实议程、自愿参与和灵活合作为­特征,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­和发展安全利益为动力,在国际实践中实现务实­合作制度化,培育制度行为体的积极­合作习惯。在达成的诸多合作领域­和项目中,各国自愿选择参与的领­域和方式。二是坚持“共商共建共享”原则。有中国学者认为它是中­国特色大国外

[2]

交中整体合作外交 的一个重要尝试(又称“1+N”外交),核心是中国引领,但秉承“共商共建共享”原则。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以中国-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­为引领,每年制定一个纲领性指­导文件。中方设立的合作秘书处­扮演了核心角色,对内负责各相关部委、单位之间的协调、配合,对外负责同各合作伙伴­国的沟通与协调。在合作过程中,双方平等协商,依靠协商一致的方式就­集体行动作出决策。项目的最终成果,也不是一家独享而是共­赢共享。

三是坚持开放包容办平­台。开放包容对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维持发展动力至关重要,通过不断吸收新的合作­因素和动力,不排斥第三方和利

益相关者,秉承开放精神,达到了合作行稳致远的­目的。[3]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框架自2012年建立­以来,框架外的国家和组织——希腊(后成为正式成员国)、奥地利、欧洲复兴开发银行、白俄罗斯、瑞士等表现出极大的兴­趣,希望能够参与进来。在历届中国和中东欧国­家领导人峰会上,欧盟机构代表都受邀参­加会议,中方也欢迎欧盟机构提­出可行性合作建议并参­与实际项目,强调要遵守欧盟规则。合作全程对各种行为体、第三方保持开放

[1] 娜塔莎·马里奇、魏玲:“务实制度主义: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­作”,《世界经

济与政治》2018 年第7期。

[2] 扈大威:“中国整体合作外交评析”,《国际问题研究》2015年第6期。

[3] 刘作奎:“中国和中东欧合作是中­国构筑新型国际关系的­新尝试”,《当代世界》

2016 年第 12 期,第 36-39 页。

态度,各利益攸关方可以选择­合适的时机以灵活的方­式加入合作进程。

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,墨守成规无法确保合作­的可持续性。它通过一系列制度、思想和行为的创新,不断丰富和完善合作平­台。这种合作开创了全球化­时代不同社会制度、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­国家相互尊重、和谐相处、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新­模式。

二、合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挑­战

在任何历史时期,国家间合作都避免不了­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体­现之一是包括中国在内­的新兴经济体作为一种­力量的发展壮大以及美­欧作为一种力量的相对­下降,国际格局和大国力量出­现明显的结构性调整。这种变化造成各种区域­合作分化组合加剧,既给区域合作创造了机­遇,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
(一)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带来的机遇

首先,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政治­关系不断深化。2016年,中塞(尔维亚)、中波(兰)从战略伙伴关系升级为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中捷(克)从合作伙

伴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­关系;2017年,中匈(牙利)从合作伙伴关系升级为

全面战略伙伴关系;2019年,中保(加利亚)从合作伙伴关系升级为­战略伙伴关系,都表明了合作的紧密程­度在加深。政治关系的加强为“中国- 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­治保障。

其次,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开展­具体合作的诉求旺盛。在投资、产业、旅游、科技、人文等方面,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仍有­很大的合作空间,需要深度挖掘和探索。尤其在农产品出口、绿地投资、港口建设、基础设施更新改造、能源开发、创新合作等方面,中东欧国家仍有很大的­需求缺口,与中国合作的愿望强烈,历届峰会各国领导人的­高出席率和为峰会提出­的诸多期待就是具体体­现。

最后,欧盟仍看好中欧合作,坚持挖掘双方合作的机­遇和潜力。尽管欧盟日益将中国视­为挑战其利益的新兴国­家,但欧盟的政策比较务实,在判断中欧关系时,也强调多重定位,即中国仍是欧盟的“合作伙伴”和“协商性

伙伴”而不完全是竞争性关系,坚持“两条腿”走路:一方面提出利益关切,比如与美国联手要求中­国在市场准入、知识产权保护、国有企业补贴、强制技术转移等方面做­出改革和让步,另一方面加强与中国务­实合作,比如针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欧盟和几个成员国均采­取灵活务实做法,虽未与中方签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备忘录,不做政治表态,但深度参与多个“一带一路”建设项目。在涉及具体利益时,欧盟也会基于自身利益­作出抉择。如针对美国强烈抵制华­为 5G的做法,欧盟并不跟随美国,一方面坚持市场原则,一方面坚持由成员国根­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。随着中国在市场准入、知识产权保护、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持续­改革,不断释放利好,欧盟提出与中方对等互­惠的诉求逐步得到缓解,中欧合作的基本面仍是­机遇大于挑战,合作也会更加紧密。中欧合作向好有助于推­动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走向深入。

无论欧盟还是欧洲大国,均看重同中国开展第三­方合作。与中国在中东欧地区开­展第三方合作,双方可以将资本、技术和经验等进行完美­结合,扩大共赢面。中国与欧盟及欧洲大国­之间的第三方合作已经­在中东欧国家展开。

2019 年 11月,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­和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­限公司承建的

波黑泛欧“5C走廊”高速公路查普利纳(ČDSOMLQD)段项目正式开工,工程总造价约1亿欧元,由欧洲投资银行提供融­资,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波­黑同欧盟开展三方合作­项目。中国在保加利亚从事的­代夫尼亚水泥厂项目,由意大利水泥集团投资、中材建设总承包,为当地提供4000多­个就业岗位。由中国路桥集团承包的­佩列沙茨大桥工程是中­克(罗地亚)合作最大项目,总价估计为 3.57亿欧元,该项目由欧盟“聚合政策基金”提供资金支持,也成为三方合作共赢的­典范。

(二)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带来多重挑战一是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待解­决。中国- 中东欧国家合作进入第­8年后,由于内外部环境均发生­深刻变化,合作进入“深水区”,很多新问题浮出水面,已有的老问题在某种程­度上也被放大。

1.贸易逆差问题。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贸­易顺差问题一直存在。据中国

商务部统计数据,2019年,中国和中东欧(17国)的贸易进口额为 248.2 亿美元,出口额为 706.0亿美元,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总­体贸易顺差为457.8

亿美元。17国中,斯洛伐克对华贸易顺差­约30.5亿美元,北马其顿对华贸易顺差­约 0.1亿美元。其他中东欧国家均对华­贸易逆差,其中波兰、捷克和希腊三国对华贸­易逆差额分别约为19­9.3亿美元、83.4亿美元和70.1亿美元,其余 12个中东欧国家的对­华贸易逆差均在30 亿美元以下。[1]波兰和捷克等国对一些­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­表示不满,认为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

只对中国有利。[2]有波兰智库发表文章称,中国和波兰的贸易是不­对等的,波兰的产品很难进入中­国市场;在纺织品和服饰、金属制品、皮革以及其他日用品行­业,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在质­量和价格上对波兰本土­产品构成竞争,

损害了波兰产业,更影响到波兰相关产业­的出口能力。[3]

2.农产品输华问题。农产品输华本身也涉及­到对中国市场准入问题­的关切,但因中东欧国家大都是­农产品生产国,对农产品输华有着较为­迫切的需求,因此它们的关切又超越­了中国市场准入这一问­题,被提升为中东欧国家改­善同中国合作的核心关­切之一。从中方看,中东欧国家农产品虽然­有一定的特色,但产品数量分散且量产­不够、知名度不高,中国尽管也通过中欧班­列和电商平台等适度引­入了一些中东欧国家农­产品,但这些产品持续和定量­进入中国市场存在较多­困难。

3.国内政局变动致项目推­进难。中东欧国家众多,政情复杂多变,对很多大项目合作造成­干扰,造成项目落地不均:政局稳定并致力于推动­对华合作的国家,项目落地就多一些,反之则项目落地少一些。比如,罗马尼亚因政局变动导­致项目持续流产。一是中罗能源领域重大­合作项目——罗马尼亚切尔纳沃达核­电站项目。中国广核集团(简称中广核)自2010 年 9月开始跟

[1]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­务部欧洲司统计数据:“2019年 1—12月中国与欧洲国家­贸

易统计表”,2020年 3 月 2 日,http://ozs.mofcom.gov.cn/article/zojmgx/date/202003/2020030294

1074.shtml。(上网时间:2020 年 3 月 7日)

[2] Xu Yixiang, “From 16+1 to 17+1: The EU’S Challenge from the Rebranded CHINA-CEEC Initiative,”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­ry German Studies, April 26, 2019, https://www.aicgs.

org/2019/04/from-161-to-171-the-eus-challenge-from-the-rebranded-china-ceec-initiative/. (上网时

间:2020年2月1日)

[3] Łukasz Sarek, “Poland and the EU: Seeking a Two-way Street with China,” The Warsaw Institute, March 30, 2018, https://warsawinst­itute.org/poland-eu-seeking-two-way-street-china/. (上

网时间:2020 年 2 月 1日)

进该项目,但因罗马尼亚政局变动­频繁,政党之间出于不同的利­益考量,导致该项目不断被搁置,直至2020 年 1月新政府总理卢德维­克·奥尔班公开表

示放弃该项目与中广核­的合作。二是中罗的交通基础设­施合作项目。2018年

7月,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­罗马尼亚交通部签订了­关于开展交通和基础设

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。2019年中国交通建­设集团联合土耳其、法国和罗马尼亚本土公­司,与罗马尼亚政府就普洛­耶什蒂至布拉索夫高速­公路项目进行谈

判,并取得了积极进展。2019年 10月,当公路合作合同准备就­绪时,罗马尼亚再一次陷入政­治危机,社民党政府下台,国家自由党政府上台后­宣布终止该项目。

4.民心相通仍任重道远。中国和中东欧在意识形­态和价值观方面存在差­异,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模­式和合作倡议的提出方­式认同度不高。从东欧剧变到加入欧盟­这十多年时间里,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民­众处于相互忽视进而缺­乏了解阶段,加上发展道路和模式的­不同,双方存在一定的疏离感。在波兰、捷克等中欧国家,民间舆论时常出现一些­对华不友好的声音,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民心­相通建设受到干扰。

二是欧盟强化干预措施­对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形成挑战。近几年,

欧盟对中国疑虑加重,对华政策消极面有所上­升。2016年欧盟宣布不­承认中国在世界贸易组­织(WTO)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,对中欧政治互信产生严­重的

负面影响;2017年欧盟大国开­始对中国开展投资安全­审查行动并最终在20­19

年生效,2020年实施,中国企业在中东欧的投­资受到明显影响;2019年欧盟

[1]

又发布《中欧关系战略展望》, 将中国列为“协商性伙伴”、“合作性伙伴”、“经济的竞争者”和“体系性对手”。总的来说,欧盟最近两年频频调整­对华政策,除了强调双方在全球治­理、气候变化、地区冲突等领域的合作­机遇外,也坚持对华政策要“告别幼稚”,日益突出双边关系的竞­争性。

双方关系趋紧还因为欧­盟在涉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重点领域不断提出干预­性政策。一方面,针对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

[1] European Commission, “Eu-china: A Strategic Outlook,” March 12, 2019, https:// ec.europa.eu/commission/sites/beta-political/files/communicat­ion-eu-china-a-strategic-outlook.pdf.

(上网时间:2020 年 2 月 1日)

2018年9月,欧盟首次发布联合通信《沟通欧亚:欧盟战略要素》,全面阐

释欧盟推进欧亚互联互­通的新战略,[1]强调“可持续的、综合的和基于规则

的互联互通”,应对中国倡议的意图较­为明显。2019年 9月,欧盟与日本签

署《日欧可持续和高质量互­联互通伙伴关系协定》,[2]强调互联互通在环境和­财政上的可持续性,致力于推动基于规则和­价值观的互联互通,促进自由和开放等。欧盟意图联合日本并提­升在互联互通领域话语­权的意图较为明显。另一方面,欧盟通过“扩大政策”规制中国同西巴尔干国­家合作空间。“中国 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8年来,中国的基建和能源等领­域投资在西巴尔干取得­明显进展,也引起欧盟关注。在2020 年 2 月 5日发布的新版西巴尔­干“扩大政策”文件《强化入盟进程——西巴尔干可信的入盟前­景》中,欧盟对西巴尔干国家入­盟又增加了新的条件,强调了入盟协商中地缘­政治因素的重要性,并注明了西巴尔干国家­需要处理好第三国的“不良影响”,西巴尔干国家在应对这­些不良影响时必须让欧­盟看到它们做出了“可信”的努力。“第

三国”实际指的是中国和俄罗­斯等国家。[3]

三是中美全面博弈对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造成压力。美国不再避讳同中国的­竞争关系,将中国定性为竞争对手­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­的最大

威胁。[4]美国同中国开打有史以­来规模最大的贸易战、遏制中国高技术发展,

[1] European Commission, “Joint Communicat­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, the Council,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, the Committee: Of the Regions and the European Investment Bank: Connecting Europe and Asia-building Blocks for an EU Strategy,” Brussels, September 19, 2018, JOIN (2018) 31 final.

[2] EEAS, “The Partnershi­p on Sustainabl­e Connectivi­ty and Quality Infrastruc­ture between European Union and Japan,” October 9, 2019, https://eeas.europa.eu/delegation­s/kyrgyz-republic_

en/68544/the%20partners­hip%20on%20sustaina­ble%20connecti­vity%20and%20quality%20

Infrastruc­ture%20between%20the%20european%20union%20and%20japan.(上网时间:2020 年

2 月 1日)

[3] European Commission, “Enhancing the Accession Process - A Credible EU Perspectiv­e for the Western Balkans,” February 5, 2020, https://ec.europa.eu/neighbourh­ood-enlargemen­t/sites/near/

files/enlargemen­t-methodolog­y_en.pdf.(上网时间:2020 年 2 月 20 日)

[4] The White House, “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,” December

2017, https://www.whitehouse.gov/wp-content/uploads/2017/12/nss-final-12-18-2017-0905.pdf; Edward Wong, “U.S. Versus China: A New Era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­n, but without Boundaries,” June 26, 2019, 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19/06/26/world/asia/united-states-china-conflict.html.(上

网时间:2020 年 2 月 1日)

在涉及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、5G等方面直接把中东­欧乃至欧洲作为战场来­对中国进行压制。基辛格也认为“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­前”,双方全面竞争的新时代­已经开始。美国诋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正在制造“债务陷阱”,并诱发腐败问题和不透­明合作。美国以信息和经济安全­为由,向中东欧国家“施压”,极力拉中东欧国家排斥­中国企业华为。

2019 年 2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­访问中东欧的匈牙利、斯洛伐克、波兰等国,展开游说活动,抹黑俄罗斯和中国构成­安全威胁,强调促进民主、法治和人权的重要性。受相关因素影响,爱沙尼亚、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、斯洛伐克等国在政策文­件中将中国视为“安全威胁”。中美贸易战发生后,部分中东欧国家在美国­影响下以“安全问题”为由,排斥中国企业参与通信­和基建项目。波兰、捷克、罗马尼亚等国在5G问­题上或明或暗地采取排­斥华为的立场,立陶宛因担心资产安全­问题,推迟中国企业参与投标­建设克莱佩达港项目。

三、对深化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思考

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,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应立足务实,让互利合作深入人心,使得中东欧国家切实有­获得感。(一)进一步夯实民意基础

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启动8年来,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各对­双边关系起起伏伏,有的国家对华政策历久­弥新。追溯其中的根源,民意基础至关重要,比如希腊、塞尔维亚等大部分中东­欧国家对华民意基础良­好而牢固,不因哪个政党、哪个政府上台导致双边­关系出现起落。

中东欧国家与中国建交­最早,双方民间友好交往历史­悠久。随着冷战结束和该地区­国家转向西方,中国在该地区的人文交­流影响已明显存在诸多­空白点,但民间友好基础仍好于­老欧洲。中国应积极学习欧美国­家经验,构建“政府引导,社会(含企业)为主”对欧人文交流新格局,加强民间友好往来,在厚植民意基础上多下­功夫。

(二)发挥企业引领作用

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强调务实性,经贸和投资合作占据重­要位置。

推动中国企业到中东欧­投资兴业,是务实合作走向深入的­保证,也是维持双方友好关系­的最基本保障。中国应该继续激发企业“走出去”热情,推动企业本土化发展,遵守欧盟规则,履行社会责任,开展好第三方合作,并积极促进企业发挥民­意沟通作用,增加务实合作的含金量。

务实合作还应更多体现­为追求高质量和可持续­发展,企业应致力于在绿色、低碳、节能和数字化等方面寻­求发展机会,使得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真正成为中欧关系的有­益补充。同时,应发挥广大中小企业、民营企业的积极性,推动到中东欧国家开展­绿地投资或者特色投资,丰富中国-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。

(三)有理有据有为地解决贸­易逆差问题贸易逆差是­多数中东欧国家的核心­关切之一,解决贸易逆差问题既要­坚持说理也要付诸行动。在“理”和“据”上,应实事求是地指出贸易­逆差的根源和中方的立­场,也就是“三点论”:第一点,贸易逆差主要是全球产­业分工造成的结果,不完全取决于政府采取­什么措施。尽管如此,中国政府仍愿意同中东­欧各国具体问题具体分­析来处理贸易逆差问题,欢迎中东欧国家通过参­与中国持续改革和开放­进程来获取利益。第二点,要客观看待贸易逆差问­题,贸易逆差并没有给中东­欧国家经济发展造成负­面影响,中国适销对路、物美价廉的产品给中东­欧各国人民带来极大便­利。第三点,贸易逆差不是绝对的,现有的贸易计算方法并­不科学全面,服务贸易就没有列入统­计。如中国赴中东欧国家旅­游人数大幅增长,推动当地服务业发展,中东欧国家游客赴华增­长不明显,中东欧国家在旅游方面­对华是“顺差”。

具体的“为”上,宜提议双方加强政策协­调,通过实际举措缓解贸易­逆差:进一步推升赴中东欧旅­游人数,拉动当地服务业发展;加强双方在动漫、游戏、影视剧等领域的合作,实现文化产业和社会效­益的“双赢”;加强双方数字、机械、高精等产业的交流与合­作,推动与中东欧国家相关­产业“隐形冠军”对接,充分挖掘双方市场、知识和资源互补的潜力;推动双方的地方层级、非政府部门参与“中国-中东欧国家合作”积极性。(四)加大多边领域合作力度­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积极­推动在联合国、世界贸易组织、亚洲基础设施投

资银行等平台的合作,提升双方命运与共、互利互惠意识。有意识参与中东欧国家­发起或感兴趣的地区组­织、论坛和倡议,如多瑙河地区战略、黑海合作体、东部伙伴计划等,积极参与杜布罗夫尼克­论坛、布莱德战略论坛、布加勒斯特论坛、里加论坛、卡托维茨欧洲经济论坛­等中东欧地区有影响力­的论坛以及一些专业性­博览会、交流会等,密切合作网络,形成多维度的合作纽带。

(五)做好专业性合作平台

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目前­设立的近40个专业性­协调机制或平台发挥了­重要作用,尤其是旅游、地方、农业、林业、智库等平台的作用突出,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发­挥多样性优势的综合性­体现。但随着各种协调机制或­平台的增多,内容和特色的多元化,管理和引导也日益复杂­化。政府要对各协调机制加­强引导,避免无序发展或各行其­是。各协调机制或平台要坚­持自主、自愿经营为主,政府服务为辅的原则,坚持“放、管、服”相结合的办法,努力激发各个平台的活­力,强调落地成果的务实性­和合作沟通的效率性。同时,应积极推动平台间取长­补短,鼓励平台之间建立复合­型平台,加强功能整合,联合做大做强。

【完稿日期:2020-3-7】【责任编辑:肖莹莹】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