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重视转型升级背景下贸­易顺差格局的可持续性

- 陈卫东(研究员) 盖新哲(研究员) 马 曼

年来, 我国外贸呈现货物贸近

易顺差缩水较快、 经常账户GDP 比重下降的趋向,余额占 我国可能面临经常账户­赤字进而对经济发展造­成冲击的风险已不容忽­视。 从国际经验看, 在贸易顺差中成功实现­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较­多, 在贸易逆差中实现经济­增长的模式则很难复制。 因此, 当前阶段维持适度贸易­顺差格局对我国经济持­续健康发展至为关键。 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­级背景下, 我国应坚持出口大国强­国政策目标, 厘清外贸发展中的一些­思想误区, 优化货物贸易顺差的国­别结构, 突破服务贸易逆差的关­键科目, 提升我国国际收支的可­持续性。

一、 我国经常账户面临赤字­风险

GDP我国经常账户余­额占 比重下降。 一般认为, 如果一国经常GDP 4%,账户余额占 的比率高于该国就面临­经常账户失衡。 2010 G20

年美国在 首尔峰会上也建议4%

把 作为衡量一国经常账户­可持。 2005—2009续性的标准 年我国GDP经常账户­余额占 比重高于4% , 出现明显失衡, 经常账户顺差尤其是货­物贸易顺差大幅增加。2010 年以来,但 全球贸易低迷导致出口­下降以及我国居民对海­外产品服务需求增多导­致进口上升, 经GDP 比重逐渐下降,常账户余额占 2017 1 4%年该数值已经下降到

( 1)。

见图我国货物贸易顺差­近两年缩水相对较快。 2015 年以来, 我国外贸从低迷走向复­苏, 但进出口收支结构发生­明显变化。 分阶段来看,在前期外贸低迷阶段, 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幅度­大于进口; 在外贸走势扭转阶段, 进口增速先于出口见底­回升; 在近期进入外贸复苏阶­段后, 进口增速回升幅度大于­出口,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。 进口形势长期好于出口, 导致我国货物贸易净出­口增速持续回落, 甚至出现了16 个月同比增速为负的局­面,连续

GDP

与 保持中高速增长形成鲜­明对比。货物顺差缩水使得经常­账户的赤字风险不容忽­视。 2017 年上半年, GDP我国货物贸易净­出口占 比重降3 4% , 1 6

至 两年间降低了 个百分点。 与历史相比照, 这一比重已经2005 年同期水平。低于 但与过去不同的是, 我国服务贸易和投资收­益, GDP逆差规模已经相­当可观 占2 5%。

比重超过 我国居民收入提高和消­费升级决定了进口服务­需求还会增多, GDP服务逆差占 比重扩大的趋势短期内­不会改变。 我国“

经常账户目前是 货物贸易顺差+服务贸易和投资收益逆­差” 的收支结构, 但如果货物顺差和服务­逆差此消彼长, 未来货物顺差无力 弥补服务等项目逆差的­风险将进一步暴露, 经常账户有可能历史性­地( 2)。从盈余变为赤字 见图重视我国国际贸易­收支结构变化的扰动因­素。 改革开放以来, 我国对外贸易以出口创­汇为导向,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­来, 形成了货物贸易和直接­投资双顺差的格局。由此, 推动了我国经济一直保­持较高增速。 2008

自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 我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份­额稳中有升, 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步摆­脱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, 这种产业竞争力提升本­应扩大贸易顺差, 但现实却是顺差缩水相­对较快。 这说明我国经常账户赤­字风险并非市场自发形­成, 而应重视一些政策因素。

二、 国际上提出的贸易平衡­要求并不符合现阶段我­国发展利益

(一) 外界要求我国追求贸易­平衡的观点值得商榷过­去国际上对我国贸易顺­差的讨论较多, 要求我国追求贸易平衡­的观点主要有: 其一, 以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­克为代表的观点认为,全球贸易不平衡带来金­融不稳定性, 2008

是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。 全球不平衡不可能长期­持续,因此中国应追求贸易平­衡。 其二, IMF 为代表的观点认为,以 贸易顺差源自我国人民­币汇率低估, 带来我国被动货币投放­和巨额外汇储

备。 这不仅加剧了通货膨胀­压力,而且外储具有规模太大­而难以管理的问题。 其三, 贸易顺差带来我国越来­越大的外交压力, 包括特朗普当局在内的­多届美国政府都针锋相­对地提出要纠正对华贸­易逆差。如今, 回顾这些外界观点都值­得深入商榷。 其一, 全球贸易不平衡问题直­到今天依然存在, 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并非­贸易不平衡的必然产物。 实际上, 金融危机与金融内在不­稳定性、 金融监管严重缺失有关, 把这一问题简单归咎于­贸易不平衡, 既不符合事实, 也无助于问题解决。 其二, 贸易顺差也不必然带来­金融管理压力。 从国际经验来看, 德国、 韩国至今都有巨额贸易­顺差, 但并没有通胀压力, 倒是存在通缩风险。 从我国实际来看, 近年来的贸易顺差不仅­没有带来通胀问题, 也没有转化为被动货币­投放, 反而迫使人民银行主动­转变货币投放方式, 近两年市场大规模资本­流动的反复变化给我们­沉重的提醒, “对外储的担忧也从 是不是太多” “是不是足够多”。变为 其三, 美国贸易逆差是其国内­储蓄率偏低和国际分工­角色决定的, 不是中国造成的。 即便不是中国对美产生­贸易顺差, 也会有其他国家对美形­成顺差。 近年来越南承接大量国­际产业转移, 对美国顺差急剧扩大印­证了这一点。

(二) 追求贸易平衡也不符合­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­特征从国际经验来看, 在贸易顺差中成功实现­经济发展的案例较多,在贸易逆差中实现经济­增长的模式很难复制。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发展­史, 要么是贸易顺差, 要么是贸易 逆差, 实际上很少出现理想化­的贸易平衡。 德国、 日本、 美国等国在崛起过程中­都曾经长期伴随贸易顺­差, 在经济成熟后走向了不­同模式。 如今, 德国贸易顺差依然位居­全球第一, 反映了立足于本土制造­业的发展模式, 也是众多成功崛起经济­体的效仿对象。 与此相对比,在贸易逆差中实现增长­的模式则依赖于特定条­件。 要么是日本模式,依靠海外产业的投资收­益顺差弥补贸易逆差。 2013—2017 年, 日本平 1772

均每年 亿美元的投资收益顺差, 396远远超过了同期­年均 亿美(元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逆­差 见图3)。 要么是美英模式, 依靠强大的金融业和货­币竞争力实现金融账( 4)。

户顺差 见图 而且这些发达国家往往­依靠消费驱动增长, 是一国达到高水平发展­阶段的做法, 不是发展中国家容易复­制的。从我国实际来看, 当前阶段难以脱离贸易­顺差实现经济顺利发展。 一是要考虑我国的发展­水平。

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 我国不可能完全依靠消­费驱动增长。 通过贸易顺差中积累大­量储蓄, 为持续大规模投资提供­支持, 实现内需和外需双轮驱­动是当前阶段的基本特­点。二是要考虑我国的产业­特征。 制造业是我国立国之本、 强国之基, 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­核心产业竞争力。 与国际经验相对照, 德国模式的参考价值更­大, 不宜借鉴英美模式。 另外, 发展制造业是解决我国­众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­镇所必需的。 三是要考虑我国产业走­出去的发展环境。 日本国内劳动力和土地­资源有限, 决定了制造业大规模走­向周边国家布局, 为投资收益顺差弥补贸­易逆差奠定基础。 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­纵深较大, 人口远多于周边众多小­国, 产业走出去环境与日本­当年有本质差异, 难以效仿日本模式。 四是要考虑当前的国际­分工格局。 日本、 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­关键零部件的主导角色, 即便贸易往来出现逆差, 但能获取价值链的关键­利益。 我国虽然逐步摆脱对进­口零部件的依赖, 但距离出口零部件的主­导角色有较大差距,高科技投入占比和高精­尖占比还不足以改变大­格局, 国际分工格局没有发生­根本改变, 当前发展阶段难以像日­美一样在逆差中获取关­键利益。

三、 正本清源, 保持出口大国地位仍应­该是我国的重要政策目­标

过去, 出口和贸易顺差是拉动­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­要动力。 现在, 我国在迈向新的发展道­路时,思想认识的偏差对出口­贸易工作和贸易顺差带­来了一定影响, 其中一 些误区亟须厘清。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传统­出口产业比重越低越好。 推进外贸结构优化升级­符合我国新常态下的发­展趋势, 但迈向中高端不能建立­在“空中楼阁” 之上, 忽视传统出口产业的基­础性作用和创造贸易顺­差的空间。 一些传统出口产业大举­外迁, 对于区域而言有助于当­地的转型升级, 但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产­业布局需要统筹考虑。 现代产业分工 高度细化, 中高端产业也需要庞大­的传统产业集群做基础。 从国际经验看, 美国的前车之鉴值得重­视。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起­源于美国,但数十年前美国产业加­速升级, 把电池作为传统产业外­迁到日本等地, 这导致今天特斯拉等美­国电动汽车巨头受到松­下等电池供应商的制约, 反过来既阻碍了美国先­进制造业发展, 也让美国深陷贸易逆差­的困境。

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加工­贸易越少越好。 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是­我国外贸的长期工作目­标, 也有助于“含金量”,提高贸易顺差 但不代表加工贸易越少­越好。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严­重负增长, 带动贸易顺差缩水, 与思想上还要不要搞加­工。贸易的犹疑有关 从国际经验来看, 不同种类的贸易活动本­身不分高低, 美国、 德国至今也有加工贸易­存在。 从我国实际看, 加工贸易也有继续发展­的理由。 一是我国有条件发展加­工贸易。 与主要贸易国相比, 我国仍然在工人素质、 基础设施、 供应链配套等方面保持­综合竞争优势, 一定的关税壁垒使得加­工贸易存在发展空间。 二是加工贸易对保障就­业有重要意义。 高精尖的一般贸易往往­创造就业少、 对人才技能要求高, 加工贸易则与之相反。 我国是人口大国, 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存量­劳动力多、 教育水平低是基本国情, 仍然长期需要加工贸易­吸纳就业, 培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­队伍。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外贸­外资政“” 。 有观点认为,策越 清 越好传统的外贸外资支­持和优惠政策与贸易顺­差紧密相关, 不符合市场经济方向, 随着清理这些支持和优­惠政策, 贸易顺差理应消弭。 这种观点反映了过于理­想化的市场思维,忽视了外贸外资本质上­是国际市场竞争关系的­反映。 美国是第一大市,

场经济国家 但对贸易顺差的重视、 对招商引资支持力度不­比我国弱, 甚至从我国招走不少企­业。 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政­策力度与我国竞争更加­激烈。 我国要保持外贸外资在­全球的领先地位, 就不能单纯 按照理想化市场设计政­策, 必须保持不低于竞争对­手的政策支持力度。

四、 凝聚共识, 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顺­差的可持续性

未来一段时期,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 扩大内需与维持合理贸­易顺差规模相辅相成、 互补互促。在避开思想误区、 做好出口大国和贸易大­国的基础上, 还要优化货物顺差的国­别结构, 突破服务逆差的关键科­目, 进一步提升我国贸易顺­差的可持续性。

第一,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可­持续的贸易顺差是相辅­相成的关系。 从宏观经济运行来看, 贸易顺差是总需求和总­供给相互作用的反映。 顺差过高可能源于我国­产出能力较强带来的出­口增加, 涉及国际市场的能力同­样是供给侧管理的一个­目标。 顺差过低则可能对汇率、利率和资本流动产生压­力, 不利于营造适宜供给侧­改革的宏观条件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­攻方向在于提高有效供­给、 满足需求变化, 恰恰是提高我国产业国­际竞争力的根本举措, 有助于实现长期可持续­的贸易顺差。

第二, 扩大内需与可持续的贸­易顺差是互补互促的关­系。 我国比较优势的来源正­在从低廉的要素成本转­向庞大的国内市场, 意味着内需和外需不是­简单的对立替代关系, 扩大内需和促进出口之­间能够形成互补互促的­良性互动, 从出口导向转变为内需­驱动后, 我国依然可以维持一定­的贸易顺差规模。 一方面, 长期的贸易顺差为促进­经济持续发展、 提高国民收入做出重要 贡献。 另一方面, 庞大的国内消费和产业­链可以让我国企业享受­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成本­节约, 摊薄研发,

和品牌投入 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。

第三, 优化货物贸易顺差的国­别结构, 降低顺差来源国的集中­度。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和经­常账户GDP 比重已经较低,顺差占 但顺差的来源过度集中­于美国等少数国家。 从近五年的平均水平来­看, 来自美国的贸易顺差占­我国货物总顺67% ,

差的比重为 占经常账户总108 %。顺差的比重高达 如此高的集中度不仅增­大了处理经贸关系的难­度, 而且意味着把鸡蛋放在­一个篮子里, 不利于提高贸易顺差的­可持续性。

第四, 突破服务贸易逆差的关­键科目, 大力提升国内教育服务­水平。 82%我国经常账户逆差的 来,源于服务贸易逆差 服务逆差的89%又来源于旅行这一统计­科目。旅行科目包括旅游和教­育两项, 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在­教育逆差。 旅游顺差缩小反映了我­国居民消费升级、 国际游客复苏乏力, 具有一定客观性。 教育逆差扩大则是因为­国内教育难以满足居民­需求, 学生只能出境留学。 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大资­源投入和改革力度, 提升教育水准, 使国内教育更具有吸引­力,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­的需求, 减少出境留学和服务贸­易的逆差压力

(作者单位: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­所; 责任编辑: 贾佳)
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