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trade

培育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: 功能、 路径和对策

- 李西林 博士

“中

国服务” 是服务领域品牌经济的­集合概念, 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­水平的集中标志。 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­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­展阶段, 由工业主导型转向服务­业主导型,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,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 实现制造强国、 质量强国、贸易强国等强国目标亟­需强大的现代服务业支­持, “统筹推进 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建设迫在眉睫。

一、 培育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的重要功能

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晴­雨表,品牌经济本质上是服务­经济。 培育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, 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­程, 在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­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­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。

(一) 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治­本之策

频频刷屏的出境旅游、 出国留学、 海外就医、 出境购物、 “海淘” 购物热潮表明, 品牌建设滞后成为不平­衡不充分发展的突出表­现。 根据国际经验, 一国人均国内( GDP) 3000生产总值 达到 美元时, 开始进入品牌消费时代。 2008 GDP 3471年我国人均 便达到 美元, 2017 8500 美元。年超过 按照, 2010世界银行的划­分标准 年我( GNI) 4340国人均国民总­收入 为 美元, 迈入上中等国家收入行­列。( 2018 )根据林毅夫和刘培林 的研究, 2023 年我国就可能迈入高, 2035收入国家行列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, 将稳固地处于高收入国­家行列。 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相­伴的是, 2017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3­6 6售总额快速扩张至 万亿元人民币, 与美国基本持平。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 国内服务消费与美国相­比依然悬殊, 商品和服务质量越来越­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­的美好生活需要。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­造、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、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­变刻不容缓, 亟需以科技、 金融、 人力资源等现代“中国服务”服务业为重要内容的的­强有力支持。 然而, “

与 中国制造” 遍布全球并保持大规模­顺差不同, 无论是运输、 旅游等传统服务业, 还是高技术、 高附加值、高品质、 高收益服务业都面临大­规, “中国服务”模缺口 大力培育国家品牌正逢­其时。

(二)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的长效抓手一个国家发­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­推动,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总­是会催生经济发展的质­量变革、 效率变革、 动力变革, 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到­新水平, 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­变革促进供需结构实质­性升级。 在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­驱动 下, 服务领域创新创业蓬勃­发展,在推动低水平供给过剩­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转变­中的作用突出。 以培育“中国服务” 为抓手, 围绕自主品牌建设, 优化升级创新链、 产业链、价值链、 供应链。 发挥品牌对资源的集聚­整合和优化配置功能, 发力供给端, 提高服务供给体系的质­量和效率。 发挥品牌对市场变化的­灵活性和适应性, 对接需求端, 满足现实需求, 引领新兴需求, 挖掘潜在需求, 创造全新需求, 加快树立在全球服务市­场合作竞争的新地位,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­的长效机制。(三) 推动经贸强国建设的坚­强支撑世界已进入品牌­经济时代, 品牌成为国家竞争力的­综合表现, 拥有国际强势品牌数量­与国家经贸实力和科技­水平具有一致性。 一般而言, 国家品牌对企业或产品­品牌的30% 。

贡献率约为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­展实践决定了品牌经济­本质上已成为服务经济。 世界经贸强国既是制造­强国、 质量强国, 更是服务强国、 品牌强国。 2017

年世500 强中, 10 7界品牌 前 位中有家是服务品牌, 但没有中国的品牌; 37 家中国企业入选,入选 但仍然排在美国、 法国、 英国、 日本之后, 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­位甚不相称。 抢抓机遇, “中统筹推进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, 有助于加快

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­新优势, 引领产业迈向全球价值­链中高端, 推动经贸大国向经贸强­国转变。

(四) 攻克服务经济发展难题­的有效途径

近年来, 我国服务业保持较快发­展势头, 2017 年服务业增加值51 6% ,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­到

58 8% 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­至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­主要拉动力,与工业一起共同支撑中­国经济发展。 但总体来看我国服务经­济发展水平仍不高, 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1­60值比重在全球有统­计数据的 多128 位,个国家中仅排在第 主要特征表现为服务业­占比低、 服务业开放滞后、 传统领域占比高、 贸易逆差大, 服务业品牌化发展面临­的突出问题表现为研发­创新能力弱、 核心竞争力不足、 品牌意识不强、 自主品牌少。 亟须加强服务业品牌顶­层设计, 从管理服务、 创新环境、政策支持、 促进机制等方面开展系­统性谋划, 带动解决服务经济发展­中的重大难题。 以服务业品牌建设为引­领, 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­能, 占据新兴领域发展先机, 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, 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产业­新体系。

二、 培育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的基本路径

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­和服务经济新特征, 按照高质量发展总要求, 立足自身国情和产业基­础, 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­义服务品牌发展道路。 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­改革主线, 突出自主、 包容、 开放、创新的核心理念, 双管齐下, 以综“中合竞争优势的整体提­升筑牢 国服务”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­的基石,以多维度品牌建设的统­筹“中国服务”协调加快树立的整体形­象。

(一) 培育 “中国服务”国家品牌综合竞争优势

“中国服务”培育的关键是要“大” “强”的文章,做好与核心“大”的优势,是要充分发挥奋力“强”的目标。根本路径就是,实现要充分发挥中国特­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,建立健全服务品牌培育­的包容性机制,不断汇集服务领域创新­创业发展新动能,挖掘利用服务经济大国­发展优势,尽快形成参与全球服务­市场合作竞争的新优势。

1 发挥制度性基础优势

“中国服务”国家品牌,培育就是要以品牌为核­心整合优化配置各种经­济要素,提升服务经济整体运行­效率。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­会主义的制度优势,完善运用自上而下的统­筹规划和组织动员机制,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意­见表达和政 策建议等信息反馈机制, 持续改善、

国家战略需求 地方发展绩效考核、 市场主体价值实现的激­励相容机制, 不断强化行业协会沟通­协调和促进服务机制, 逐步构建和完善服务品­牌培育的包容性机制, 为服务品牌化发展提供­持久动力。当前, 多双边国际协定, 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­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­国内自主开放,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、 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跨­境电子商务等试点示范, 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和­行业发展等规划实施,均在不断集聚更多资源、 汇集更多合力, 为服务经济开放发展注­入新活力、 拓展新空间、 培育新动能。更重要的是, 以开放促改革、 促发展的新实践, 不断推动符合国际规范­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, 服务于经济开放发展的­管理服务促进体系正逐­步建立健全, 相关理论、 政策、 举措探索正在转化为服­务经济“中国方案”,发展实践的 为服务业品牌建设奠定­基础性制度支持。

2 善用大国发展优势新一­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­蓬勃兴起,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孕­育重大机遇,也面临贸易保护主义、民粹主义、信息安全等严峻挑战。数字经济、4 0、

工业人工智能等战略布­局渐次展开,服务型制造与经济服务­化已成趋势,服务合作与竞争成为各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­系重构和经贸格局深度­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的­战略重点。经过改革开40年来的­努力,放我国已发展成为居全­球第二位的经济和贸易­国家,要素禀赋丰富、产业体系完整、创新能力增强、转型升级空间广阔、国内市场潜力巨大,为服务品牌培育提供了­有利条件。近年来,国内数字技术和数字经­济领域创新创业迅猛发­展,跨境电子商务、人工智能、信息通信等新兴领域正­由跟跑向并跑、领跑转变,传统领域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焕发新生机,服务经济借道发展与, “换道超车并举驶入了快­车”。乘势而上, “

道 加快培育中国”,

服务要抓实以创新发展­引领服务品牌建设的关­键一招,避免陷入“”。比较利益陷阱发挥服务­创新发展的空间优势,突出表现为规模经济和­范围经济;挖掘服务创新发展的网­络优势,突出表现为平台效应、产业生态体系效应;壮大服务创新发展的资­本优势,突出表现为人力资本升­级和数字资本扩张。与此同时,发挥发展中大国的差异­性与互补性、多元性与适应性、独立性与稳定性等优势。进而,加速服务领域品牌化发­展新形态,以品牌建设的主动性赢­得市场竞争的先机。 3 构建以自主品牌为核心­的新优势全球价值链的­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经­济格局, 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、 投资和生产联系。 改革开放以来, 我国积极融入以制造业­为主的全球分工体系, 加速了工业化进程, 成长为全球三大互联生­产中心之一, 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­造第一大国。 服务全球化时代, 品牌、外观设计、 技术等无形资本及服务­的地位举足轻重。 传统全球价值链正在发­生结构性转变和重塑, 新的全球投资贸易规则­正在形成。 在全球市场竞争中, 我国亟待实现由以要素­资源、 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传­统优势向以质量、 服务、 技术、 品牌、 标准和规则为支撑的新­优势转变。品牌既是质量、 服务、 技术的集中体现, 也在标准和规则形成过­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, 是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­竞争优势培育的关键与­核心。 我国应加强服务经济发­展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­计, 以进一步扩,

大服务业开放 加快推进统一开放、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 拓展服务业合作发展新­空间。 积极推进数字技术等关­键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,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信­息安全保障建设, 完善服务品牌相关的法­律法规, 改善服务品牌建设硬软­环境。 深度参与以服务业为主­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­重构, 建设面向全球的贸易、 投融资、 生产、 服务网络。 依托优势行业和企业等­综合实力, “一带一路”积极打造 区域价值链和自由贸易­区区域价值链, 并举提升商品和服务贸­易竞争力硬实力的同时, 强化标准与规则等软实 力建设, 逐步构建由我国主导的­全球价值链, 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­争中培育形成以自主品­牌为核心的新优势。

(二) 构建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体系

市场主体、 行业领域、 区位空间等是树立和识­别国家品牌的三个维度, 也是培育国家品牌的具­体实施途径。 “中国服务”,加快培育要抓住服务数­字化、 智能化、 融合化、 网络化、 平台化等新特征, 重“品” “牌” 的关系,点处理好 与在加强服务产品与服­务质量建设的基础上, 着力打造市场主体、 重点行业、 重要城市服务品牌, 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­动作用, 加快形成服务品牌经济­形态, 构建完整的国家服务品­牌体系。

1 “中国服务”培育 的企业

品牌企业品牌是国家品­牌的最直接表现, 也是传播国家品牌的最­基本途径。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 品牌企业通过持续创新­不断调整产品结构, 利用差异化的特色优质­产品占据较大市场份额, 能够推动企业组织结构­优化, 提升所处产业链、 价值链地位。

“中国服务”培育 的企业品牌, 要营造激励服务领域创­新创业发展的宽松环境, 提升研发创新水平, 鼓励服务企业技术创新、 模式创新、 业态创新、 制度创新并举,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建设。 鼓励服务企业专业化、 规模化、 品牌化发展, 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­力的世界一流服务企业, 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­的大型服务企业, 促进中小型服务企业专­精特新发展, 壮大服

务企业品牌群体。 实施服务业标准体系建­设工程, 大力培育服务业标准化­人才队伍, 大幅提升服务质量和水­平。 积极引导服务企业走出­去, 开展海外商标注册、 专利申请、 品牌运营与维护, 设立境外研发中心、 营销网络、 交付中心。

2 “中国服务”

培育 的行业品牌不同国家由­于资源禀赋的差异、 历史文化的不同、 制度政策的变迁, 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形­成体现自身特点的产业­发展类型, 逐渐在参与全球专业化­分工和国际合作竞争过­程中建立起代表国家竞­争力的优势产业, 并在此基础上转向品牌­化发展, 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国­家行业品牌。

“中国服务”培育 的行业品牌, 要聚焦重点领域, 促进生产性服务向专业­化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, 生活性服务向精细化和­高品质转变。 、 、积极扩大通信 金融 保险、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、 研发设计、 知识产权、 会展等资本、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­出口, 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, “中国服务”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形象­认知。 强化新兴服务行业标准­建设, 支持通信、 互联网、 物联网等领域标准海外­推广, 推动通信、 计算机和信息服务、 金融、 电子商务等领域积极参­加国际标准和规则制修­订, 打造知名服务品牌。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­提升旅游、 运输、 建筑等传统服务业, 打造跨界融合发展的产­业集团和产业联盟, 加快实现向品牌化发展­转型。 扩大文化创意、 数字出版、 动漫游戏、 教育、 影视、 中医药服务等出口, 重点培育承载中华文化­核心价值的特色品牌。 3 “中国服务”

培育 的城市品牌城市是空间­维度上品牌建设的主要­承载区域, 也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发­展的主要载体。 培育城市服务品牌, 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­转型的客观规律使然, 是扩大服务业开放、 产业由低端迈向中高端、 城市竞争逐层递进的必­然要求。 城市服务品牌要有众多­知名服务企业及其产品­品牌、 行业品牌等支撑, 但绝不是城市所属品牌­的简单叠加, 而是要体现城市服务经­济的包容性和独特性, 更具抽象性, 更加情感化, 对提升城市功能、 聚集高端要素、 培育核心竞争力具有战­略性意义。

“中国服务” 的城市品牌,培育要扩大服务业双向­开放, 围绕多层级服务贸易和­服务经济中心布局,打造服务业开放发展的­品牌经济形态。 强化北京、 上海、 广州、 深圳国际服务枢纽和文­化交流门户功能, 提升全球产业链、 供应链、 价值链、 创新链层级和地位, 打造全球服务中心城市。 依托服务业基础较好的­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, 搭建全国性、 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, 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, 建设国际知名的服务名­城。 依据产业基础、 地缘区位、 语言文化等, 培育若干具有特定服务­区域、特色领域竞争优势的服­务经济城市品牌。 发挥品牌引领带动效应, 形成城市群服务经济网­络, 加快构建面向全球、 体系健全、 互补协调、优势突出的服务经济新­格局。

三、 培育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的重要举措

国家品牌建设是复杂的­集合概念, 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, 需要多 个层面因素有效结合。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­务品牌发展道路, 要坚持改革创新,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并­举, 创建服务品牌工作机制, 汇集各方力量和要素资­源, 完善支持政策体系,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, 强, “中化整体宣传推广 尽快树立国服务” 新形象。

(一) 建立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工作机制建议­在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­部, “际联席会议制度下 组建 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建设委员会, 委员会主任、 副主任分别由服务贸易­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召集­人、 副召集人担任, 委员会办公室可设在商­务部, 方便承担委员会日常工­作。 此外, 可聘请服务业和服务贸­易领域行业协会代表、 专家学者、 企业代表及品牌专家等­组成咨询团队。

“中国服务”研究制定 国家品牌顶层规划, 建立品牌决策制定机制、 决策执行机制、 宣传推广机制、 、 。反馈机制 奖罚机制 针对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建设所需的专­业性服务, 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基础­上交给专业性机构来承­担, 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有­机结合、 互为支撑的工作体系, 保证决策科学性、可操作性和执行力。 密切与中国品牌发展促­进委员会、 世界品牌实验室等交流­合作, “中国服务”统筹

“中国制造” 品牌建设,与 联合打响做强中国品牌。

(二) 构建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支持政策体系

“中国服务”探索建立 品牌评价体系, 建立服务品牌统计监测­分析体系, 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。 “引导和激励作用 设立 中国服

务” 品牌发展基金, 给予示范引领效果好、 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品牌­企业贴息或补助。 对达到一定营收规模和­出口规模的品牌企业给­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等­政策。 对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­且带有显著中国文化特­色的自主品牌, 给予研发、 宣传推广支持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, 加大对国际市场开拓、 国际并购等的支持力度。 支持服务企业开展无形­资产评估, 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企­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。 研究实施服务出口重点­领域促进政策, 加大行业品牌建设支持。 开展城市品牌行动计划, 建立服务品牌重点项目­库, 加速品牌经济进程。 加强人员流动、资格互认、 标准化等国际磋商与合­作, “引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­务进来” “走出去” 提供便利。与

(三) 优化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创新发展环境­推进服务行业基础性法­律修订 工作, 清理和规范服务行业规­章。完善专利权、 商标权、 著作权、 商业秘密保护等法律法­规, 建立健全互联网、 大数据、 电子商务等领域知识产­权保护规则。 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­赔偿制度,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护­制度, 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­的主导作用。加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­业载体建设, 培育和保护企业家精神。( )通过国家科技计划 专项 等引导服务企业增加研­发投入, 提升创新能力, 培育核心竞争力。 简化优化知识产权审查­和注册流程,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­资源共享。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, 构建跨地区、 跨部门、 跨领域守信联合激励和­失信联合惩戒机制。 支持服务领域专业资质­认证, 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­体系。 推动优势企业成为国际­标准的参与者和国、 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,家标准鼓励制定联盟标­准。 (四) 树立 “中国服务” 国家品牌整体形象

“中国服务”加强 国家品牌形象整体策划, 加大境外整体营销。 (北京)支持力度 构建以中国国际服务贸­易交易会为龙头、 以各类专业性展会论坛­为支撑的服务贸易会展­格局, 鼓励其他投资贸易类展­会增设服务贸易展区。支持服务企业赴境外参­加国际知名服务贸易展­览展示活动, 在境外重点展览会上增­设服务贸易展区。 支持在境外举办服务贸­易综合类展会和专业性­展会。 鼓励领军型企业搭建行­业公共服务平台, 支持行业内中小服务企­业融入全球价值链。 加快培育各类中介服务­机构。 探索构建境外利益保护­体系, 健全企业海外知识产权­维权援助机制, 研究制定境外业务纠纷­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。

(作者单位: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­作研究院; 责任编辑: 刘建昌) 页)

上接第

(四) 加强对地区中小企业合­作与发展的研究充分发­挥地区性国际智库的作­用, 一方面从地区的层面研­究适合东亚中小企业合­作的模式, 推动相关制度性政策的­出台与合作项目的设立; 另一方面也为各国中小­企业参与地区合作提供­微观的技术支持。 另外, 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、 资金、 技术方面的限制, 研发能力不足, 10+3建议设立 中小企业联合研发中心, 吸收具有一定研发实力­的中小企业参与, 促进东亚地区中小企业­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与 大学、 研究机构之间开展研发­合作, 鼓励国际研发合作, 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­补, 提升地区整体研发水平。

(五) 加强东亚地方政府间的­合作在促进东亚中小企­业合作方面形成政府主­导、 社会积极参与的局面。 鼓励地方政府主动走出­去,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间沟­通与交流的平台。 亚洲范围内绝大多数中­小企业是地方性企业, 各地方政府在参与地区­合作方面态度积极, 应强化地方政府在地区­中小企业合作方面的作­用。 (六) 促进东亚中小企业在跨­境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­跨境电商为中小企业发­展提供了机遇, 使中小企业能很便捷地­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把产­品推介到国外。 因此, 吸引了大量中小企业通­过电商平台把自己的特­色、 优势产品快速地送达国­外消费者手中。 各国政府应在电子商务­方面加强合作, 打破贸易壁垒, 鼓励本国消费者跨境消­费, 帮助中小企业成长。①中国社会科学(作者单位:

②中国院亚太与全球战略­研究院,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; 责任编辑:王勇娟)
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Simplified)

Newspapers from China